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擴張經濟發展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規律來看,中心城區是區域經濟的龍頭和核心,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主要依靠“中心”來拉動和輻射。市區(市直、區和區)作為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市的龍頭與心臟,地位特殊、作用重要。該區域也是市委、市政府及眾多中直、省直單位和企業的駐地,加快提升中心城區的綜合競爭能力、輻射帶動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就能做強龍頭,帶活全局。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踐和國內外城市化歷史也告訴我們,市區強則全市強,做大做強中心城區,是一個地區協調發展、率先發展的必由之路。
從年月省政府實施省管縣財政體制改革以來,伴隨著我市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市區經濟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邊緣到核心,輻射帶動作用日趨明顯。但總體上看,近年來,市區經濟的增長明顯滯后于縣域經濟。本文試圖通過對市區經濟發展情況的研究和分析,探索加快市區經濟的發展路徑。
一、市區經濟發展的現狀及特點
(一)市區面積和人口數量雙擴張。自年月份我市恢復市轄區建制以來,市中心城區的面積和人口數量得以迅速擴張。年市區擁有土地面積由原來的平方公里擴大到平方公里,市區面積占全市幅員面積的比重由原來的上升到目前的,提高了個百分點。行政區劃的土地面積僅次于(平方公里)和市(平方公里),市區的幅員面積名列全省第三;建成區面積由原來的平方公里擴大到平方公里;市區戶籍人口由原來的萬人擴大到萬人,占全市戶籍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擴大到,實現了城區面積和人口數量的雙擴張。按照統計上劃分大中小城市的標準(如果市區的非農業人口總數在萬人以上為特大城市;萬人口為大城市;萬人口為中等城市,萬人以下為小城市),目前我市市區非農業人口已達萬人,可以說已具備了中等城市的規模;市區的城鎮化率達,城鎮化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二)市區經濟總量、比重雙提高。從市區主要經濟指標的總量及所占份額可以看出,隨著市區規模的持續擴大,市區經濟快速增長,商貿中心日益成形,市區經濟已發展為全市經濟的“半壁江山”。年,市區實現生產總值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上年的提高到年的,提高了個百分點,表明市區在全市的經濟地位正在不斷地提升。年市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3億元,占全市零售總額的;完成地方財政收入億元,占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億元,占全市的。各項主要經濟指標的快速增長,有力地推動了市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三)工業化進程明顯加快。作為以林礦為主的資源型輸出城市,無論是市管縣前還是市管縣之后,經濟發展過程都同工業發展緊密相連,全市經濟發展過程亦稱為工業化過程,市區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是近階段市產業結構變動的核心和重點,其特點主要表現在:
1、重化工業的特征明顯。十五時期,市區重工業增加值占市區工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左右。“十一五”時期我市市區工業更是進入了重化工業的加速期,截止到年末,在市區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重工業企業就有戶,占市區企業總戶數的,市區規模以上重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億元,占市區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高達,市區規模以上輕重工業比例由年的:演進為年的:,重工業比重不僅沒有下降反而上升了個百分點,重化工業的特征非常明顯,節能減排的壓力相當艱巨。
在市區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中,以上來自于重工業。市區繳納稅金較大的重工業企業分別是公司、礦業集團、公司和東圣焦化公司。截止到年,市區火電發電量已達億度;鐵礦石產量達到萬噸;原煤產量萬噸;洗煤產量萬噸;焦炭產量萬噸。今后一段時間,隨著華能煤矸石發電項目的陸續投產和八寶工業園產能的擴大,全市能源和礦產工業將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成為市區的主導產業,重化工業的特征將會愈加明顯。
2、礦產工業在全市經濟發展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十一五”以來,市礦產工業在市區工業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尤其是煤炭和鐵礦采選工業的發展勢頭非常強勁。截至到年,市區采礦業實現的增加值占各行業增加值總和的比重已達,比年提高個百分點。其中煤炭和鐵礦采選工業增加值分別占市區規模以上工業的和。資源型行業在經濟發展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十一五”期間,全市資源型產業的比重呈逐年上升的態勢,年全市資源型產業增加值占市區的比重高達,比年提高個百分點,以林產品、礦產品為主導的工業格局至今未發生根本改變,結構調整的任務非常艱巨。
二、市區與周邊城市的差距和原因分析
(一)全市經濟弱,弱在市區
1、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差距。年,市的GDP總量僅占全省的,但與相比并不遜色,還高于該市億元。但市區實現的GDP占全市的比重為,我市市區實現的GDP占全市的比重為,低于 個百分點。市本級地方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為,比市還低個百分點,在全省處于較低水平;市區戶均工業增加值、銷售收入和應交增值稅分別為萬元、萬元和萬元,是相鄰市的、和。年市區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億元,實現銷售收入億元,其總量在全省僅高于和白城市。
2、產業結構上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市區的產業結構不協調,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年,市區三次產業的比例為::。與全省各地區相比,市區第二產業的比重雖然較高,但投資的拉動特征明顯,且工業結構的層次較低,資源型工業占全市工業的比重偏高,原料輸出特征明顯,特別是采掘和原材料工業所占比重偏大,加工業薄弱,產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少。第三產業發展遲緩,經濟結構總體呈現“二、三、一的產業格局。市區的這種產業結構與建設現代化城市的發展要求還有一定距離,深刻表明我市城區的現代化社會信息不強,市區產業的現代水平并不是很高。
(二)市區經濟弱,弱在市直
1、市直經濟占全市的比重低。年,市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占全市的和,與周邊城市比仍有較大的差距。以市直工業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為例,年,在全省部分市州中,()、(和()等城市都遠遠高于市。年市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高達,地方財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也超過,市區的龍頭和帶動作用明顯。
2、市直主要經濟指標的發展速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年,市直主要經濟增速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更是大大低于縣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其中,市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主營業務收入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和個百分點;GDP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個百分點;市直全口徑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和個百分點。而、和市直經濟指標增速絕大多數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市直經濟弱,弱在工業企業
1、市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偏少且呈萎縮狀態。“十一五”以來,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不斷增加,從年的戶增加到年的戶。而市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一直呈萎縮狀態,由年的戶下降到年的戶,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由下降到。年以來,市直企業戶數一直維持在戶左右。在周邊城市中,市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占全市規模以上企業的比重在周邊城市中最低。
2、市直工業經濟“四企擎天”的特點明顯。年,礦業公司、公司、公司和公司四戶企業實現的銷售收入、工業增加值占市直工業的以上,利稅占到以上,呈現出“四企擎天”的狀況。從近年來的工業經濟運行軌跡看,除以上四戶企業外,市直企業的總體支撐作用削弱,工業經濟增幅逐年回落。年,市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個百分點。增幅比年下降個百分點,市區工業增加值在全市工業增加值中的比重由年下降到。市直規模以上工業中除有三分之一的企業發展勢頭較好外,大多處于萎縮和不良狀態。
三、中心城區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制約因素
1、發展空間的制約。“七山兩水一分田”的市區地貌,“兩山夾一溝”的狹長地帶限制了全市建成區面積的擴大。年我市市區的幅員面積在全省雖然僅小于和兩市,但建成區的面積在全省卻居于后位,比少平方公里,比市還少5平方公里。另外,近年來,隨著城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各種資源快速向城區集聚,城區擴展空間日益狹窄,城區經濟發展和城市生態環境容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城市開發建設的成本不斷提高,制約著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升和可持續發展。由于城區土地資源更加稀缺,在進一步縮小了外延擴張空間的同時,地價的不斷攀升,也造成了建設成本的增加,給項目的引進造成困難,資本集聚的壓力加大。
2、產業趨同的制約。目前我市區和區在經濟發展方式基本上大同小異,普遍是“二三一”的經濟發展格局,城區的發展特色不鮮明,產業結構單一,普遍存在著產業趨同現象,在工業中,兩區的許多行業門類相同,缺乏特色的情況普遍存在,占全市比重較大的礦產工業,也普遍集中在對礦產品的簡單開采和洗選上;在第三產業中,市區主要以傳統的商貿流通業為主,并且多以追求量的擴張為主要目標,以密集的商業網點形成區與區之間的低層次競爭。產業趨同現象的存在,嚴重制約城市生產要素資源的有效配置,使得市區難以通過互補而取得發展,形成了小而全和重復建設的局面,影響了全市經濟效益的總體提升。
3、科技創新的制約。制約我市科技創新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R&D經費投入不足。年,全市工業企業R&D經費僅有萬元,其中市區R&D經費萬元,與本省其他市相比差距很大。由于經濟欠發達,社會力量和企業的科技投入也很少,與全市科技創新活動的發展形勢不相適應。二是科技人才缺乏,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科技隊伍的總量不足,人才結構不合理。年,我市工業企業R&D人員只有人,其中市區工業企業R&D人員人。同時,全市人才的專業結構不合理,工業企業的技術人員和高層次的科技人才十分缺乏,尤其是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高技術領域的人才緊缺現象特別明顯。另外,現有人才的職業結構不合理,目前的專業技術人員大多數分布在學校及其它事業單位,分布在企業的很少,難以適應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內的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科研機構較少,科研設施落后。全市有工業企業辦科技活動的機構個,其中市區只有個。四是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區工業以傳統產業和資源型企業為主,多數企業以低質低價競爭模式發展。市區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除屬于高科技企業外,多數是煤炭、鐵礦開采和木制品加工企業,可以說是處于產業分工格局的低端,與科技創新的聯系十分松散。近年來,我市實施名牌創優工程以來,企業創新意識增強,專利申請量有了增加,但產品技術含量不高的狀況尚未改變。年,全市專利申請數只有件,發明專利項,其中市區專利申請數和發明專利只有項。
4、節能降耗的壓力。年,全市萬元GDP能耗為噸標準煤,雖然比年累計下降了,但要實現“十一五”時期下降%的目標任務仍非常艱巨。對我市GDP影響較大的工業增加值單耗,去年已達到噸標準煤/萬元,在全省個市州中單耗水平最高。其中,市區萬元工業增加值單耗水平高達噸標準煤,市直萬元工業增加值單耗更是高達噸標準煤,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比上年增長了。隨著今年金融危機影響的減弱,我市部分高耗能企業的全面恢復,要完成今年節能減排的任務壓力仍然較大。
四、加快市區經濟率先崛起的建議
(一)強化“市區”發展意識,用新理念和新思維推動市區經濟加快發展。針對市區綜合經濟實力不強,集聚和輻射帶動能力較弱的特點。我們要以新的理念拓展思路,以新的理念推進城區發展,樹立起優先發展中心城區的意識,切實增強加快市區經濟發展的緊迫感和責任感。要盡快制定和出臺《關于加快市區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市、區兩級及各部門都要切實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和“坐不住”的責任感,充分認識支持兩區就是支持我們自己,發展兩區就是發展我們自己的意識。市委、市政府要加強對區、區和市經濟開發區的支持力度,突出抓好規劃引導和政策推動,盡快形成促進市區工業、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和激勵辦法。在行動上,市區各級政府職能部門要自覺置身于大市區發展之中,自覺服從市區全局規劃和總體布局,自覺擔負起發展責任,以更加開闊的思路、更加主動的作為、更加有力的舉措,全力推動市區經濟加快發展。
(二)堅持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目前,市市區面臨著加快工業化進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主體功能區劃分的三重壓力。要增強市區的經濟實力,就必須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突出發揮科技進步和結構調整對產業升級的推動作用。兩區在突出工業,做大工業園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高新技術產業和綠色產業的同時,還要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高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要加快改造提升現有商貿、交通、餐飲等傳統服務業,拓寬旅游業發展路子,盡快研究實施取消黨校收費站的可行性,集聚更多的人氣帶動市區經濟發展。要通過提升產業層次、提升科技含量,加快轉變市區經濟發展方式。要采取優惠政策,引導籍的高校畢業生在就業,吸引外地企業和優秀人才到我市發展,加快由資源依賴向人才科技支撐轉變,由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轉變。同時,應重點推進城區市場體系建設,著力培育建設一批有特色的專業市場。在擴大撫松萬良人參專業市場建設規模的同時,要重點發揮起其集散地的作用;要以長山貨市場為依托,組建長中藥市場。
(三)推進城鄉經濟一體化,加快推進城市化進程。城市化是實現市區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的有效途徑,提高城鎮化水平有利于轉移農村人口,優化城鄉結構,有利于市區產業集聚。為此,要著力構筑中心城區新格局,利用行政和市場的力量加大市區擴張的規模與力度,擴大主城區規模,加快推進市區一體化,促進市區總量的擴張。在盤活存量方面,要引導現有企業、現有項目找準自身優勢,通過科技進步、自主創新,不斷研發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工藝,推動產業的優化升級;要通過礦產資源的整合、聯合兼并,不斷做大企業規模,增強市場競爭力。在做大增量方面,要搶上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大力推動產業鏈的延伸;要通過擴大產業規模、擴大園區規模,把市區經濟的蛋糕做大、總量做足、實力做強;要加快域高速公路的建設,積極探索高速公路連同市區的可行性,完善市區與周邊交通的快速通道。加大城市擴容力度,完善促進市區經濟發展的支撐體系,千方百計做大做強中心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