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情況匯報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縣政府及相關部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縣人大常委會決議精神,在推進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高度重視社會救助體系建設。通過整合救助資源,改變單一、臨時、分散的救助模式,構建城鄉一體化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全縣已基本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養老、醫療、教育、住房、司法等專項救助為輔助,以社會互助為補充,政府責任明確,城鄉一體化、組織網絡化、管理社會化、保障法制化的新型社會救助體系。在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們應正視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方面存在的一些客觀問題,并針對問題不斷完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
一、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自然災害救助更加及時有效。縣政府制訂了《縣自然災害救災應急預案》,做到了在24小時內保證解決災民吃、穿、住、醫等基本問題。2014年,全縣發放群眾生活性救濟款萬元,救助災民萬人(次),有效維護了我縣社會穩定。
(一)城鄉低保進一步規范有序。到2014年底,全縣有城市低保對象戶人,其中失地農民戶人,發放城市低保金萬元,對城鎮低保戶中的“三無人員”和重病、重殘人員實施了分類施保,退出不符合低保條件人,實現了動態管理的應保盡保。農村低保對象由人增加到人,發放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萬元。
(二)農村五保對象基本生活得到切實保障。2014年全縣納入財政供養的五保對象由人增加到人,月人均標準元,實現了應保盡保。從2014年1月1日起,五保戶月人均供養標準達到元,全部實現了社會化發放。同時加強敬老院建設,提高集中供養率。
(三)城鄉醫療救助制度順利實施。從2005年起到2014年止,我縣先后實施了農村和城市醫療救助制度,籌集醫療救助資金萬元,救助農村醫療困難對象人次(支持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人),救助城市醫療困難對象余人次。免費為名殘疾人做了白內障復明手術。
(四)城鄉困難群眾住房救助落實到位。近兩年來,全縣共修建農村安身房戶,殘疾人危房改造戶。2014年修建城鎮經濟實用房套,提供廉租房戶,發放租金補貼戶,實物配租戶。
(五)社會捐助和慈善事業發展迅速。2014年,我縣按照《公益事業捐贈試行辦法》,完善和建立了經常性社會捐助制度,廣泛開展“扶貧濟困送溫暖”、“慈善一日捐”和“結對幫扶”活動,收到捐資多萬元,萬人次受益。縣慈善會會員發展到人,累計募集善款萬元,物品萬多件,救助多人次。
(六)積極實施法律援助。2014年共受理涉及殘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婦女兒童和其他困難群眾的法律援助案件件,受援助人滿意率達100%。
(七)開展幫困助學活動,落實“兩免一補”政策。2014年救助貧困大學新生名,發放救助金萬元。2014年免人的教科書費共計萬元,免人的學雜費共計萬元,補助名寄讀學生的生活費共計萬元。
(八)就業援助成效顯著。2014年幫助戶零就業家庭名和名困難人員實現了再就業,為名公益性崗位人員發放補貼萬元,免費培訓貧困殘疾人人。
二、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我縣目前尚有貧困戶的現狀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之間的矛盾,使社會救助工作肩負的使命和任務更加緊迫而艱巨。據調查統計,全縣城鄉需政府救助的貧困人員達萬人。其中家庭成員特別是主要勞動力長期患病或生大病占貧困對象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原來家庭經濟狀況就比較差,又因年齡、文化等原因,缺少技能和經濟來源的占貧困對象的百分之六十以上;這部分人的生活狀況如何將直接影響到我縣全面實現小康的進程。
(二)貧困群眾多方面的救助需求與現有救助水平不相適應的矛盾,使提高社會救助標準的任務顯得更加迫切。近年來,隨著低保、五保、災民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城鄉困難群眾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但由于財力有限,目前救助標準還不高,整體救助水平也還比較低。只有通過建立綜合的社會救助體系,逐步提高救助水平,才能更好地解決困難群眾多方面的特殊困難。
(三)社會救助工作的快速發展與相關的支持保障系統不健全的矛盾,使民政救助工作更加繁重、艱難。隨著社會救助工作的發展,救助范圍擴大,救助內容和涉及部門增多,迫切需要建立健全與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相適應的支持保障體系。目前社會救助工作中的資源整合力度還不夠,資金投入不足,監管措施不力,工作隊伍不強等問題還較突出。
三、建立健全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工作的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健全工作機構,為救助制度的落實提供組織保障。縣政府應把構建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對重大問題及時研究部署。建立城鄉一體化社會救助體系建設聯席會議制度,由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牽頭負責,民政、財政、勞動、衛生、工會、教育等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定期召開會議,安排部署全縣社會救助工作,對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重大事項作出決策,協調相關部門履行職責。應成立社會救助中心,各鄉鎮應成立社會救助管理所,各社區、村設立救助申報點,健全救助體系,整合資源,形成合力。據統計,目前,我縣共建立了縣級社會救助工作領導機構個,部門領導機構個,單項救助領導機構個,社會和民間性機構個,從事城鄉救助工作的專兼職工作人員人,明顯不足以滿足我縣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的需要。我們要堅持政府主體、民政牽頭、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為各項救助制度的落實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二)加強規范運作,健全配套制度,不斷提高縣社會救助救助效果。縣政府應從理順政策支撐機制出發,對各單項救助制度進行了規范和整合。城建、衛生、教育、勞動保障、房管、廣電等部門應從自身職能出發,出臺針對困難群眾的醫療、住房、子女教育、水電、天然氣、有線電視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建立健全各項救助配套優惠政策約束機制,形成操作規范、城鄉共融的制度體系,使社會救助工作做到有章可依、按章辦事,減少隨意性,防止資源的浪費,提高救助效果。
(三)加強資金籌措,健全保障機制,為救助工作提供必要的財力保障。縣政府應建立多方參與、穩定增長的投入機制,將社會救助資金納入財政預算,財政單列各項救助資金,并按要求逐年增長。同時,充分調動社會力量,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捐贈活動,通過發展志愿者服務、慈善事業、福利彩票事業等籌集救助資金。要通過向上爭取、財政列支、部門籌集和社會捐贈四輪驅動,籌措社會救助資金,為救助工作提供必要的財力保障。
(四)加強政務公開,健全監督體系,不斷提高社會救助資金使用效益。縣政府應高度重視社會救助資金管理,建立全面監控、全程透明的監管機制。縣、鄉鎮(街道)和社區(村)要建立程序統一、形式多樣、內容規范的社會救助公示制度。縣民政局應編制《縣社會救助辦事指南》,將申請城鄉低保、城鄉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的條件、程序、所需資料等向社會各界和救助對象公開。應開通民政熱線電話,配備民政熱線專車。紀檢、監察、審計等部門應定期開展專項檢查,重大救助活動特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行風評議員、政務監督員跟蹤監督。全縣應設立公開專欄和投訴箱,確保救助工作公正透明。同時不斷改進和完善救助方式,防止救助資金多頭募集、分散投入和重復使用,努力提高社會救助資金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