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馬克思主義概論中的案例教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在“原理”課中運用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如何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使大學生在主動思考中鍛煉各方面能力,充分發揮和尊重他們的創造性、積極性和個性,就成了“原理”課程的題中之意,而案例教學恰恰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具體說來,在“原理”課中運用案例教學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有助于理論聯系實際。教與學的雙向互動,能夠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與形象化,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原理”課的感召力和說服力。案例教學可以將枯燥艱深的思想政治理論轉換成鮮活有趣的具體事例,啟發學生主動地進行思考,并展開深入而熱烈的討論與辯論。這種讓學生參與其中的互動式教學,一方面營造了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另一方面,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了他們的潛能,讓他們切實感受到理論并不是空洞無用的,而是深深根植于現實生活中,并且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的。第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原理”課的邏輯結構極其復雜,知識要點繁雜且艱深,以往那種單純呆板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談不上讓學生產生思想共鳴了,這種滿堂灌式的道德說教根本引不起學生的興趣。而案例教學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他們通過自由表達思想觀點而變成了能動的主體。從案例教學法的實施過程看,學生通過對現實案例的分析,總結出普遍性的觀點和基本的原理。這樣的學習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尤其是那些將動漫、音頻或視頻融為一體的多媒體案例,更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三,有助于提高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鼓勵學生開動大腦去思考,其重點不在于讓學生得出標準化的答案,而在于啟發他們學會探索和創新。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認知、判斷與推理等能力進一步得到了鍛煉。學生借助案例素材所提供的信息,運用發散性的思維方式,結合所學的知識從多角度、多側面和多層次進行分析,最終發現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案例教學實施的過程
1.精心選擇案例選擇案例是實施案例教學的第一步。這一步非常關鍵,選擇案例不僅要緊緊圍繞教學大綱規定的目的和要求,而且還必須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必須對案例的內容、主題思想和背景信息有足夠的了解。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案例的難易程度或者不同專業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具體的實施方法,既可以是討論式的,也可以是講授式的,或者是情景模擬式的。一般而言,所選的教學案例必須具有時代性、針對性、啟發性、典型性、生動性和真實性。另外,教師所呈現的案例應盡量達到表述客觀、運用得體和剪裁適當,還應設計出要學生討論的若干問題,當然,也應注重案例本身的完整性和案例間的關聯性。
2.組織學生圍繞案例進行課堂討論目前,“原理”課基本上是大班上課。由于人數過多,要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機會發言是不可能的,所以對學生進行分組或分班就成了必然的選擇。在小組或小班內,每一個學生都可以暢所欲言,然后推薦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所在小組或小班的討論情況。對于結構復雜和內容較長的案例,要讓學生在課前進行仔細閱讀,并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對于一些相對簡單的案例,教師在課堂上呈現后應馬上讓學生進行思考和研討。案例教學是一種互動式教學,在實施案例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僅僅是組織者、引導者和啟發者,而真正的主角是學生,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鼓勵他們自由發言,大膽辯論,使各種思想能夠碰撞出閃光的火花,讓學生在相互質疑、相互啟迪中領會案例所蘊含的深刻道理。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一旦出現離題跑題或錯誤結論時,教師千萬不能急于批評和指正,而是要及時調整討論的方向和重點,因勢利導,帶領學生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應做到“以理服人”。另外,對于討論中產生的不同觀點或者獨特的見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師就應該給予鼓勵和肯定,最終實現案例教學既定的目標。
3.對案例進行總結和評價總結和評價是案例教學的最后一環。教師通過對整個案例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引申和拓展,使討論的最終目的落腳在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理解和運用上來,在增強學生對“原理”課內容理解的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不應僅僅拘泥于對學生散亂的發言作簡單的重復和陳述,還應對師生之間碰撞出的各種觀點和思想火花進行準確的歸類、點撥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升華,盡可能拓寬學生的思路,啟發他們課下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同時,教師的總結一定要實現從個別到一般的飛躍。如果不能實現這次飛躍,教師的總結則只能是“就事論事”,會讓學生產生“案例還是案例”“理論還是理論”兩張皮的感覺,無法達到案例教學應有的效果。
三、運用案例教學應處理好的“三對”關系
實施案例教學,應處理好以下“三對”關系。
1.案例與舉例的關系舉例教學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它是指教師在講授某個知識點或者理論的時候,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消化而舉出的一個或幾個具體事例,其目的是為了說明問題。可以說,舉例教學與案例教學有著本質的區別,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案例教學的主體是學生,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而舉例教學的主體是教師,重點是讓學生學習知識;2)案例教學是雙向甚至多向的互動,舉例教學則是教師的獨角戲,是單向灌輸式的輸出;3)案例教學能夠在輕松的氣氛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教學效果良好,而舉例教學則置學生于被動的地位,其教學效果一般。
2.案例與理論的關系案例教學固然可以增強“原理”課的趣味性、情景化和吸引力,但如果不顧及理論而就事論事,則無法提高學生的理論深度,或者在講解理論時,不加取舍,牽強附會地選取了不恰當的案例,同樣不能讓學生真正理解理論的精髓和魅力。應該說,案例教學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而采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師在運用案例教學時,一定要始終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偏離這個主題,應彰顯出“原理”課應有的理論高度和思想深度。簡而言之,理論是基礎,案例是輔助。只有辯證地看待兩者的關系,并把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夠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案例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的關系案例教學固然有許多優點,但它并不是萬能的教學方法,若教學內容極具抽象思辨性,則無法采用這種方法。因此,案例教學法也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現為學生從案例中獲得的大多是碎片化的東西,缺乏系統性。另外,這種方法會占用學生大量的課堂時間,而“原理”課的總學時是非常有限的。在這有限的總學時內,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實施案例教學,而不是一味地依賴它或者用它一貫到底。在“原理”課的教學實踐中,其他教學方法的使用同樣不可忽視,其與案例教學是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關系。教師應靈活運用情景式、體驗式、啟發式和觀摩式等教學方法,這對于完成“原理”課的教學任務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何璘單位:貴州民族大學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