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護理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現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闡述就業能力相關概念,介紹目前高職護理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現狀、影響因素和護生就業能力存在的問題,提出通過培養護生的專業情感、強化護理專業認知、重視人文教育、提升綜合素質、實踐與理論教學并重、深化教學改革、加強就業指導等措施來提升護生就業能力。
關鍵詞:護理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護理人才數量、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根據國家相關部門最低醫護配置要求,我國護士數量缺口近300萬人[1]。麥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5屆大學生畢業半年后本科就業率最高的是護理學類(95.5%),而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就業率遠不及此。相對這樣一個人才需求旺盛、缺口巨大的市場來說,高職護理專業畢業生(以下簡稱為護生)的整體就業率并不盡如人意。面對嚴峻而復雜的就業形勢,如何提高高職護生就業能力,以滿足社會需求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學者就高職護生就業能力進行了相關研究,并積極探索了行之有效的策略以促進就業,現綜述如下。
1就業能力的概念
就業能力又稱遷移技能、個人競爭力。這一概念最早出現于20世紀初,由英國學者Beveridge于1909年首先提出[2],目前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Overtoom認為就業能力不是一種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與所有行業相關、與所有職位相關的能力。國內學者認為就業能力是個體能找到與自己匹配的職業,并且在工作過程中獲得一定發展的能力[3],是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學習和培養所獲取的核心素質群。
2護生就業能力研究現狀
2.1護生就業能力及影響因素
研究姜小鷹等[4]對福建省護生就業能力進行調查發現,護生就業能力得分為(68.10±8.99)分,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且有足夠的提升空間;各維度發展水平并不均衡,得分率較高的是個性品質(70.24%)和通用技能(68.81%),說明經過4~5年(有的院校為五年制)的護理專業教育,護生樹立了較好的職業態度和專業情感,能奉行職業道德準則,能對自身學習、生活、工作進行正確認識和評價,并認為學習主動性、自我評價、實習環境是影響護生就業能力的因素。莫軍成[5]研究發現,影響護生就業能力的因素主要是專業知識與技能、職業認同、社會資本和個體適應性。有學者將護生就業能力的影響要素概括為四大方面:一是個人職業能力,即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職業意識以及職業規劃等;二是學校對護生知識和素養的培養,涉及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法、教育理念,畢業生的就業指導等;三是高校外部利益相關者對護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支持,包括各大企業對高校的支持,例如對課程制訂的指導、為護生提供實踐的平臺等;四是宏觀方面的因素,即政府對護生就業能力培養的參與,主要通過制定護生就業服務制度和政策等[6]。
2.2護生就業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
有學者研究發現,護生就業能力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如基礎能力有待提升、社會實踐能力不強、就業觀念有待更新、社會責任感和心理承受能力有待加強[7-8]。護生在就業能力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就業認知不全面,職業認同感低,溝通交流與合作能力、護理科研與管理能力、意志力、凝聚力和執行力欠缺等[9-10],其中較為普遍的是對就業認識不全面、自我定位偏高以及職業認同感低。隨著社會老齡化加劇,越來越多的養老院、托老機構、美容養生保健相關企業等非常青睞護理專業畢業生,但多數護生因受傳統思想影響以及對我國目前護理行業認識不夠,不愿涉足這些正在快速發展的新興行業[11-12]。另外,護生對職業的認同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其就業能力,很多護生就讀護理專業的真正原因是接受調劑,甚至是因為分數低,只能讀護理專業,而缺乏對本專業的興趣。對護生對護理專業發展前途的看法的調查顯示,45.9%的護生認為護理專業發展前途一般,僅20%的護生認為很好;在護生對護理職業的看法中,認為很或較受人尊敬的人數比例以大三護生最高,占52.5%[13-14]。隨著年級的增長,護生接觸臨床的機會增加,其專業認知也逐步提高。實習早期,護生感覺臨床護理工作新奇而富有挑戰性,渴望學到更多的本領;而實習中后期,護生對各科室常規護理操作已熟練,其工作內容依然以單調、重復的護理操作為主,難免心生浮躁。許多護生認為護士不需要擁有大量的專業知識和精湛的技術也能完成護理工作,自己在臨床實習中僅被當作簡單的勞動力使用,實習目的由學習轉變為填補護理人力不足[15-16],這令他們感到郁悶和厭倦,職業認同也會有不同程度下降,以至于很多護生想通過改行來脫離護理職業,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就業能力的提高。
3提升護生就業能力的措施
3.1培養專業情感,強化專業認知
專業認知是指一個人通過自身經歷與文化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對所從事職業的認識和理解[17]。護理專業認知是指護生對護理專業的目的、作用及意義的看法,對護理工作的理解、信念及所擁有的護理學科知識,包括對護士角色的理解、護理職業價值觀和對護理專業的學習熱情等[18]。學校應重視并切實抓好護生的專業情感教育,從護生入學即開始進行早期、多角度、全方位、形式多樣的專業宣傳和情感教育,如舉辦專業主題活動、相關講座,組織醫院參觀、護理主題演講等,充分利用媒體、網絡、校園宣傳和學生社團等多種方式,營造良好的氛圍,使護生早日了解所學專業,培養職業情感,也有利于端正學習態度,激發學習熱情。這種專業認知教育應貫穿于大學整個過程,因為這不僅與護生在校學習態度密切相關,也影響其今后在本專業的發展和就業方向。
3.2重視人文教育,提升綜合素質
護理服務對象是來自不同社會階層和文化背景的人,這就要求護士必須具備豐富的人文知識和良好的人文素養,因此人文素質教育應滲透在所有專業課程教學中。一些發達國家護理本科教育課程設置中有1/3為人文學科課程,我國護理專業僅在第一、二學年安排部分思想政治類課程,這是不能滿足護生人文教育需求的[19]。Evelyn[20]認為開發與社會經濟需求相關的課程對護生就業能力影響較大。因此,提高護生人文素養應重視課程設置中人文課程所占比重,不僅如此,還要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將人文教育與護理教育相結合,使人文教育滲透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將其納入綜合成績予以強化,鼓勵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學生通過參與校園讀書會、傳統文化實踐、攝影比賽、詩歌朗誦、手工藝品展、校園歌手大賽、護理禮儀大賽、護患溝通大賽、創新創業活動、專題演講、志愿者活動等,不僅可以豐富課余生活,鍛煉人際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還可以豐富社會閱歷,鍛煉意志和品格,增強抗挫折能力,實現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為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3.3實踐與理論并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護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臨床操作技能和應對能力是醫院招聘護理人才考試的重點。學校應根據社會對護理人才的需求完善培養方案,特別重視護理專業學生臨床思維以及臨床技能的培養。加強護理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加大投入,真正實現校企合作、醫教協同。結合教學內容,合理安排實踐教學,做到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促進學生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及轉化,為最終知識和技能的融會貫通打下堅實基礎。FranziskaTrede等[21]也認為高校應為護生提供較早的實習支持,早期實習可以較好地訓練護生在工作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收集信息能力、終身學習能力等。同時,實習質量、實習是否與專業相關是影響就業能力的重要因素[22]。通過優化課程結構,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來激發護生學習興趣。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靈活運用案例分析、課堂演示、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小組討論、任務驅動等,幫助護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提高護生學習興趣,使護生在實踐中體會患者疾苦,體驗護士角色,從而促進職業價值觀的培養和內化,增強護生的就業能力。
3.4加強就業指導,提高就業率
學校積極建立穩定的就業支持體系,通過建立就業微信群、QQ群,搭建就業相關網站和信息平臺,組織就業相關專題討論、講座、座談會、護患溝通大賽、求職技能大賽等,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幫助護生綜合分析并認清就業形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制訂合理的職業發展規劃。通過實施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與就業工作聯動計劃,使護生明確獲得護士執業資格證是就業的前提,從而增強學習的內在動力,提高考試通過率。面對護生就業中遇到的諸多問題,引導其調整就業心態和就業期望,全面客觀評估自身條件和求職單位,準確定位,減少盲目性和片面性,增強就業信心,勇于競爭,提高求職成功率。同時,加強思想教育,鼓勵護生在就業中既考慮自身發展,更要考慮國家和社會需求,多些社會責任,少些個人功利,拓寬就業面,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實現人生價值。針對就業困難學生實施就業困難援助計劃,高度關注家庭困難和就業困難畢業生群體,建立“雙困”畢業生信息庫,加強人文關懷,實施一對一的就業指導服務;成立護理學院校友會和“離校后就業工作聯絡組”,實施就業包干聯絡和咨詢制度,建立離校后畢業生聯系登記備案制度,為實現就業打下基礎[23-25]。國內學者對大學生就業能力進行了大量研究,而具體到高職護理專業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相對較少。社會對護理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而護理人才整體就業率卻不容樂觀。因此,對護理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的研究有重要現實意義,值得學者關注,但如何提升護生就業能力尚需深入探索。
參考文獻:
[1]張自珍.論高職護理畢業生就業機遇、挑戰及對策[J].才智,2014(15):196-197.
[2]鄒小玲,葉龍.成長型可雇傭能力的內涵、結構及其變化趨勢[J].云南社會科學,2013(1):73-77.
[3]楊智慧,凡欣.供給側改革視域下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探究[J].高教學刊,2017(4):47-48.
[4]姜小鷹,葉碧容.福建省護理本科生就業能力現狀分析與對策[J].福建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4(1):5-8.
[5]莫軍成.護理專業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探析[J].高教論壇,2013(9):41-43.
[6]易善芝.創新型經濟背景下大學生就業能力影響因素研究[J].宏觀經濟管理,2017(S1):3,5.
[7]蔡云改.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及提升策略研究[J].才智,2016(21):121-122.
[8]王志宇.大學生就業能力存在的問題與提升策略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6(1):240-241.
[9]何進椅,姜小鷹,金爽.547名在校護理本科生就業觀調查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7):75-77.
[10]黃謹耘,劉宏華,史瑞芬.護理本科生就業核心競爭力要素的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1(2):30-32.
[11]李學軍,馬占山.護理高職專業就業調查分析[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2(9):208-209.
[12]許曉燕,胡靜嫻,劉維婷.影響護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因素探析[J].科教文匯,2014(7):213-214.
[13]周良婷,蘇利平,王啟瑤,等.護理本科生就業意向調查與分析[J].大家健康,2014(12):293-294.
[14]羅蘇嬌,牛丹,韓豫.本科護生就業期望及影響因素的分析[J].全科護理,2017,15(12):1504-1506.
[18]夏樺,阮佳音,周云仙.本科護生專業認知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7(32):4039-4042.
[19].本科護生就業能力的培養策略[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26):3998-4000.
[23]王怡平,黃云彤.強化醫學基礎知識提高護考通過率及學生就業率[J].職業技術,2014(6):69.
[24]劉立飛,趙莉娟.淺談內蒙古高校護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心理指導[J].教育教學論壇,2014(19):133-134.
[25]羅瑩.如何提高護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競爭力[J].中國就業,2014(5):22-23.
作者:徐志芳 單位:泰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