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學習活動觀的高中英語多模態詞匯教學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課標指出,英語學習活動觀是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本文嘗試改變英語詞匯教學中“重講授、測試,輕活動引領學習”的現狀,探討如何在六要素整合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框架下,以多模態語篇為載體,進行詞匯鞏固應用課的設計與實踐,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詞匯課;英語學習活動觀;多模態語篇
一、引言
詞匯掌握的廣度和深度,是英語學習的第一要素,對英語能力的提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在傳統的詞匯教學中,教師常常割裂了詞匯與情景的關系,甚少與具體的句子、語篇、對話等相結合,導致學生對詞匯學習的興趣較低,缺乏學習動力,影響英語水平的提升。本文結合新教材,探究在英語課程內容六要素整合的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引領下,利用多模態語篇,進行詞匯教學,以此提升詞匯教學的趣味性、有效性、綜合性,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逐步形成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英語學習活動包括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三大類層層遞進的語言、思維、文化相融合的活動。本文以2019版高中英語第三冊Unit1的詞匯提升課為例,參照王薔、胡亞林(2017)提出“3×3”英語學科能力要素框架,探討如何有效地在活動中提升學生的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能力。
1.本課課程內容六要素
(1)主題語境:人與社會——傳統節日;(2)語篇類型:說明文體以及圖片、圖表、音頻、視頻等多模態語篇;(3)語言知識:與主題“FestivalsandCelebrations”相關的詞匯來描述節日;(4)文化知識:有意識地積累與節日相關的語言表達,樹立文化自信,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做好準備;(5)語言技能:包含聽、說、讀、寫、看技能的綜合運用;(6)學習策略:通過觀看視頻、文本閱讀獲取目標詞匯、整合節日描寫框架;利用思維導圖梳理詞匯;通過口頭采訪活動等內化與運用詞匯;小組合作進行節日小卡片、手抄報制作等遷移創新運用詞匯等。
2.教學活動設計。
Step1:利用圖片實現指向感知與注意的學習理解類活動◆Lead-in:巧用圖片,創設情境,引起學生興趣,引出本課的教學內容和目標。筆者通過一組含有單元詞匯的“中國傳統節日”的圖片,告知學生在學校即將舉行的“文化藝術節”本班負責用英語為外國友人介紹中國傳統節日,為學習創設情境。教師提問:“Whatkindofinformationaboutfestivalsandcelebrationswillyouintroduce?”【設計說明】筆者結合本單元詞匯,設計主題圖片,圖片內容涵蓋節日描寫的幾大方面,自然地引出教學主題,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鋪墊必要的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使課堂更貼近生活、更真實。再通過具有指向性的問題,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關注。
Step2:借助視頻完成指向獲取與梳理的學習理解類活動◆VideoTime:利用視頻材料,更直觀地感受,更深入地了解傳統節日。【設計說明】語篇材料選用單元配套P12的VideoTime關于元宵節的視頻與練習。觀看前提醒學生關注時間/地點、起源、特色活動/食物、意義、人們的感受等方面的細節;觀看時鼓勵學生從語篇中獲得新知識,獲取并填寫相關的詞塊,觀看后小組討論梳理信息,通過“聽”和“看”激發學生對語言信息的關注和自覺記憶,為下一環節做鋪墊。
Step3:繪制思維導圖完成指向概括與整合的學習理解類活動◆Mind-map:梳理已有知識,概括整合內容,繪制思維導圖,搭建腳手架。筆者首先在詞匯新授課時提供“傳統節日”的思維導圖(見表1)給學生,讓學生在單元學習的各類語篇、各項任務中完成mind-map的填充,積累相應的詞塊(如表1)。【設計說明】筆者讓學生對從語篇中獲取的信息進行概括和整合,建立信息間的關聯,并繪制思維導圖,以此梳理、概括出該主題文章的結構、詞匯的共性特點,形成新的知識結構,mind-map將貫穿整節課,為學生搭建腳手架,幫助學生實現詞匯的運用。
Step4:利用文本語篇完成指向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的應用實踐類活動◆Readingformore:文本語篇閱讀,圈畫主題詞匯,分析文章結構,補充和潤色mind-map。文本語篇選用教材P64workbook的描述春節的文章,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圈畫主題詞匯,總結篇章結構。【設計說明】該語篇為典型的傳統節日介紹文章,具有較高的代表性。通過對語篇的深入學習,學生更好地感受此類文章的共性特點,檢驗思維導圖是否全面、完整。通過描述、闡釋、分析文章的內容和結構,掌握描述傳統節日的相關詞匯,形成信息結構圖,為下面的任務做好分析準備。
Step5:通過“說”完成指向內化與運用的應用實踐類活動◆Interview:在“你問我答”中,運用所學詞匯,強化詞匯使用的意識,內化所學知識。筆者設置一個“文化藝術節”之中國節日宣傳會上的采訪情景,提前做好內容分工和提供6個節日的信息提示(見表2),通過小組合作,讓每一位學生利用相關的詞塊、句式等以“問”和“答”的方式獲得所需的信息。最后請兩個小組上臺展示。【設計說明】本環節全員參與,既訓練了學生“說”的能力,又增加學生參與面,活躍課堂氣氛。鼓勵學生運用已學知識,通過“聲音”,挖掘自己所需要的知識,在會話中獲得創造的靈感和樂趣,促進學生運用已積累的詞匯知識自然地完成知識的內化和運用。
Step6:通過“寫”完成指向想象與創造的遷移創新類活動◆IntroductionCard:提出新要求,讓學生用“寫”遷移所學知識。要求學生根據前幾個環節的學習,為文化藝術節制作簡單的“中國傳統節日介紹卡”。學生依據mind-map的內容結構,盡可能使用本單元的相關詞匯、簡單的插畫進行創作。【設計說明】“寫”就是輸出階段,對已獲得的知識、技能進行遷移和運用,是讓能力外化的過程。本環節圍繞主題創設真實、有意義、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中國傳統節日介紹卡”情景,為學生的技能提升和遷移提供手段。學生需對已有知識進行分析、比較和篩選,開展想象與創作活動,綜合運用語言技能,進行多元思維,創造性地解決陌生情境中的問題。
Step7:通過延伸閱讀更進一步完成指向想象與創造的遷移創新類活動◆FurtherApplication:課外閱讀,繪制手抄報。筆者要求學生課后閱讀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ChinaReaders中的“HomefortheSpringFestival”,運用本單元所學,制作“中國傳統節日”手抄報。【設計說明】課后進一步為學生提供語言環境,讓學生更深層次地體驗英語學習的實用性。
三、教學反思與結語
1.貫徹“六要素”有機整合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提升詞匯教學的層次性和實踐性
筆者充分考慮授課對象的水平,通過創設特定的主題語境,依托同一主題下的多模態語篇,在設計每一層級的活動中有機融入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運用、學習策略應用,注意利用貫穿整個單元的思維導圖等,搭建腳手架并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等方式,在零散的新、舊知識之間建立關聯,歸納和提煉新知識結構,實現詞匯教學從單詞到句子,再到多模態語篇的運用能力,引導學生理解文化內涵,引導學生的思維由低階向高階穩步發展和正確運用學習策略,從而實現英語核心素養的形成。
2.靈活選用多模態語篇,提升詞匯教學的趣味性和真實性
筆者利用圖片、圖表、聲音、視頻、文字等多模態語篇,圍繞本課主題創設情境。該情景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緊密聯系,引入多模態教學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協同運作,刺激在詞匯記憶的同時產生多方面聯想,增強知識的記憶,培養學生的多元思維以及領悟語篇文化價值,實現深度教學。本課較好地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具有一定的實用性。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1)課程容量較大,某些任務時間比較倉促,影響了詞匯的學習效果;(2)課堂上未能及時給予明確的評價指標,學生未能獲得具體的有針對性的評價。詞匯課作為英語教學的關鍵一環,教師應致力于有機整合課程內容,精心設計學習活動,用心選用多模態語篇,以實現目標、內容和方法的融合統一,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有效形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冀小婷.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詞匯活動設計[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8(2):6-10.
作者:曾健儀 單位:廣州市花都秀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