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生物教學的探究性學習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在開展探究性學習時出現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導致探究性學習效果不佳。作為教師,應想方設法解決相關問題,有效開展探究性學習。
[關鍵詞]
生物;探究性學習;有效開展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探究性學習得到了廣泛開展,但在探究性學習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學生逐漸學會了配合老師,經常掩蓋發現的疑問,課堂順風順水,一氣呵成;二是一些教師固守預設,沒有勇氣把握課堂的生成,課堂功利化,缺少靈動和思維深度。那么,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有效開展探究性學習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好的探究性學習其主體必是學生,教師在活動中不能搶眼,要把表現的機會讓給學生,要做到這點一定離不開好的情境。好的情境是開展好探究性學習的前提,情境創設要多元化,常見的情境可以描述生活實際,可以在學生的活動基礎上生成,也可以在挖掘文本內涵的基礎上,借助媒體教師自己創設。例如,在學習《爬行類》一課時,教師創設了一只小蜥蜴要尋找自己同類的故事情境,情境貼近學生的感知,學生既好奇又有興趣,探究活動一下就展開了,并且以找同類為線索,通過小蜥蜴不停地尋找,學生的好奇心貫穿著整個探究。又如,學習《血液在血管里流動》一課時,教師播放顯微鏡下小魚尾鰭中各種血管的視頻,微觀世界的奇妙,立刻將學生置身于探究情境中,調動著學生不由自主地思考,判斷著哪些是動脈,哪些是靜脈,什么樣的是毛細血管。從血管的粗細到血流的方向再到血管的主干和分支最后到紅細胞通過的狀態,學生置身在探索情境中,從錯誤認識到正確認識,真實地反饋,動態地生成,學習著知識,感受著方法。這樣的情境下,教師是靈魂,無處不在,但也只是靈魂,絕不搶眼,默默地保證著探究活動的進行。在一定的情境下,探究活動要取得實效,還要注意所選的探究材料的活動價值,尤其在生物概念教學中,恰當的材料能夠化難為易,深入淺出地詮釋知識,成就輕松愉快的學習認識過程。
二、合理設置問題,推動學生參與探究活動
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合理設置問題,給學生創造自由發揮的空間。因此,教師設置的問題決定著探究的價值。問題要有探究價值,更要有驅動性,要環環相扣、步步為營。以《爬行類》一節課為例,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建構爬行類特征的概念。問題1:你知道的動物中,有哪些屬于爬行類?這個問題既了解了學生的已有認知,也能使學生很快進入課堂。問題2:(出示蜥蜴或壁虎)你抓過蜥蜴(或壁虎)嗎?有什么感覺?它的哪個結構和爬行類相適應?引導學生親身感知,觀察感受爬行類的特征。問題3:爬行類還有哪些特征呢?再次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推動學生逐步完成知識的建構。
三、注重課堂生成,挖掘探究性學習資源
探究性學習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是“不要固守預設,要重視課堂生成”。再以《爬行類》這節課為例,課堂上我用“小蝌蚪找媽媽”這個學生們都熟悉的題材設計了課堂主線,在小蜥蜴尋找同類的路上,先后讓小蜥蜴遇見了魚、青蛙、烏龜、蛇、鱷魚等動物,每碰見一種動物,都給學生留下了充分的猜想空間,也為問題的生成創造了條件。例如,蜥蜴碰見烏龜時,一部分學生會認為它們外表不像,不是同類,還有一部分學生會發現它們的共同點,或者有一些生活認知,認為它們是同類,這樣新的問題就生成了。學生生成的問題,是教學過程中最有價值的問題,也是教師要利用好的最好教學資源。當出現問題時,可以給時間讓正反方學生辯論,通過辯論發現烏龜和蜥蜴相同點遠比不同點多,最終得出是同類的結論,進而總結出“有些爬行類體表覆蓋的是骨質甲”這一特征。同樣的認知過程,碰見蛇以后,辯論出“有些爬行類無四肢”這個特征。在辯論過程中,教學內容得到了深化,學生能力得到了培養,也就實現了探究性學習的目的。
四、重視對探究過程的歸納總結,提升探究性學習效果
探究活動不能只追求熱鬧,追求轟動效果,探究的目的性要明確,要在目標指導下,把形式與內容、過程與結果統一起來,也就是既要重視探究過程,點撥、要求、指導到位,真正實現師生、生生思維和行為的互動,更要重視對過程的分析、總結與評價。尤其是很多探究活動,滲透著對比、控制變量、分類等重要科學方法,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嚴謹思維的最好素材,教師和學生都要以一種研究者的姿態,撇棄表演成分,用規范的學科術語,引導學生對探究過程的體驗、認識、疑問進行深入的總結和歸納,促進學生對探究性學習的體驗和領悟,為學生終身學習、自主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探究性學習,是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相關問題的有效學習方式。教師應積極探索,不斷研究與完善,以便探究性學習開展得更深入有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作者:李學玲 單位:河北承德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