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初中物理教學生活化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的實際生活,就是我們的全部課程;我們的課程,就是我們的實際生活”。他的教育思想核心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初中物理《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物理課程的基本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初中物理教材也特別強調物理知識與自然、生活的聯系。這一切為我們指明了物理教學的方向,物理教師必須沖破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把物理教學延伸到生活中,延伸到大自然中。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生活需要物理,社會發展需要物理,物理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1創設“生活化”情境導入新課,感受生活中的物理
例如在《功率》一課的導入時,展示這樣的生活情境:小強與小明體重相同,有一天,兩人來到一座山腳下,進行爬山比賽。比賽結果是小明先到達山頂,過了一會小強才上來。小明說:“我贏了。”小強說:“你沒有贏,咱倆人體重相同,爬的山一樣高,做的功一樣多。”小明說:“咱倆做的功雖然一樣多,但我做功比你快。”上述材料是源于學生生活中的實例,在學生充分地分析、討論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感知了物體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進行比較物體做功快慢的方法,從而引入進一步的學習,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2借助生活實例理解物理規律,深化對規律的認識
物理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主要途徑,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徑。教師要合理引導學生將探究活動貼近真實生活的例子,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物理規律更容易接受。例如“機械效率”一節中,創設這樣的生活情境:你媽媽要裝修新房子,房子在三樓,需要將沙子從地面運到三樓,再將圖片用多媒體呈現出來,接下來讓學生討論、辨析哪種辦法最好,并分析其原因,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有用功、額外功”有了深刻的認識,對于后面機械效率的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3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體會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物理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讓學生在物理教學中體驗到物理與生活、社會息息相關。在講完“杠桿”一課,教師展示如下生活情境:雖然杠桿的形狀不同、用途不同,但都是利用杠桿的原理制成的。日常生活中杠桿應用十分廣泛,收集生活中的杠桿,發現更多的實例,回家去觀察并收集其它各種工具,能否再把它們改進一下,變成更好用的工具。雖然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知道了杠桿原理,且也認識了部分變形杠桿工具,但在日常生活中還有更多的變形杠桿工具需要學生去認識、去探究、去運用。
4重視利用身邊容易獲得的材料進行的實驗
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易得的材料做物理實驗,是一種很好的思路,例如用塑料飲料瓶、易拉罐、冰箱中使用的保鮮袋、一次性大針筒等可以做很多物理實驗。再例如“光的傳播”一節中,做一個能看到小孔成像現象的小圓筒;“生活中的透鏡”一節中,自制模型照相機;“電動機”一節中的“想想做做”是讓線圈轉起來等,這些活動在課堂上是不能完成的,讓學生提前作為家庭作業,所用到的及互動都是生活中常用的材料。學生在經歷制作過程同時,培養了他們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使用這些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各種物理實驗和探究活動,可以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物理的真實性,物理就在身邊。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這就要求教師從平凡、廣泛的生活之中挖掘出具有科學教育價值的素材,把那些與學生生活世界緊密聯系的事物、現象等引入課堂,讓他們去探尋、去感悟、去理解、去想象。也只有這樣,物理教學才能擺脫空洞無力、枯燥無味的尷尬境地,我們的課堂就會鮮活多彩,富有生命力,使學生真正體驗到物理的應用和價值,體驗到自己所學習的不僅是“文本課程”更是“生活課程”。
作者:張海燕 單位:吉林松原市油田第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