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責任心培養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普遍責任主體迷惘,責任意識淡薄,責任理念片面,責任行為缺失。英語教師可通過澄清責任主體、浸潤責任意識、優化責任理念、涵養責任行為四種路徑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實施策略為:強化課堂引導,融學生責任心教育于各種教學活動中;具化培養目標,將學生責任心培養納入課程教學目標設計框架。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學生責任心;培養;路徑和策略
責任就是擔當和付出,責任心是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社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度。責任心與能力并存的人才是國家真正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學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方法,重視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也要重視學生情感與品德的升華,重視提振學生的責任心與使命感。在大學英語教學這個微觀范疇里,學生責任心指學生在英語教學中對自身的主體角色及其所承擔的義務,對其所屬的群體的共同活動、行為規范及自身所應承擔的任務的認知、情感體驗和相應行為。大學英語是一門通識必修課,大學英語教師基于語言教學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各種活動,諸如個人展示、同伴互動和小組討論等,這是一種常態。在這些活動中,學生責任心越強,越會積極參與活動;而英語成績越好的學生,并不一定越會積極參與活動。迫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壓力,大學生關注自身的發展,而疏遠了對他人和課程教學的責任,這種疏離并不代表他們缺乏責任心,相反,卻折射出當代大學生在責任心上“有心無力”的尷尬狀態[1]。對大學生責任心的教育引導和培養培育工作已成為社會和教育界人士亟須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制約,教學中的這些責任疏離現象具體呈現為學生普遍責任主體迷惘,責任意識淡薄,責任理念片面,責任行為缺失。大學英語教學是學生責任心培養的有效載體之一,教師可通過“一清、二潤、三化、四養”四種路徑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即澄清責任主體、浸潤責任意識、優化責任理念、涵養責任行為。只有人人都有強烈的責任心,“小小”的英語教學才會有強大的凝聚力,教師和學生才會有高效的執行力,才能共同順利地達成英語教學目標。
1.1責任主體迷惘
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的主體,師生雙方只有明確各自的責任,才能更好地承擔責任??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少學生往往對自身的主體角色和主體地位缺乏明確認知,甚至出現偏差,難以以負責任的態度積極主動地投入英語學習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和評價者,學生同樣需要負起責任,挖掘拓展自己的學習材料,推進展開自己的探究合作,評價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學生如果產生依賴心理,在課上課下不愿講,不愿想,也不愿問,僅僅依賴教師“投喂”,就會淪為被動的知識接收器和機械的知識搬運工。
1.2責任意識淡薄
對他人負責任,就是對自己負責任。反之,對他人不負責任,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任。在大學英語教學這個場域中,每個學生既是相互獨立的個體,同時也與其他學生形成了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同伴關系[2]。然而,有些學生對自己和同伴以及英語課程和教師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非常淡薄。這些學生對同伴、教師和教學任務缺乏熱情,態度冷淡,對與之相應的互動責任和合作義務漠然處之,缺乏自覺態度。這些學生認為英語教學是教師單方面的教,英語課程的事是別人的事,因而不會自發地為英語教學著想,更不會問自己能為他人和英語課程做些什么。這些問題反映了學生在其主觀意識中缺乏自主意識和自律意識。實際上,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對大學英語教學都很重要,因為學生的積極參與既是在促進大學英語教學短期目標、中程目標和終極目標的實現[3],也是在促進他們自身向自己的人生目標邁進。
1.3責任理念
片面我們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擔各種責任,如法律責任、政治責任、文化責任、道德責任等。有些學生往往只重視家國社會“大”責任而忽視教學活動“小”責任。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不愿、不能、不敢承擔“小”責任,何談承擔“大”責任?撇開“小”責任而談“大”責任,必定是空洞和蒼白的。學生只有在教學活動中承擔起對自己、同伴、教師和課程的責任,把責任看成一種追求,才能學會求知。而且學生只有在教學活動中自覺承擔責任,盡到應盡的責任,樹立集體觀念、團隊精神和正確的責任理念,其教學責任意識才會進一步上升為社會責任意識。
1.4責任行為
缺失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少學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自私、懶惰等心理狀態及行為,這些都是責任行為缺失的體現。這樣的學生對沒有興趣的事不會好好去做,不會真正關心他人,無法與他人真誠合作;他們對事情不能敢于負責,不能勇于主動負責,也不能自覺主動地做好分內分外一切有益的事情;他們對有興趣的事會好好做,對沒有興趣的事不愿好好做,也不敢承擔因做得不好而受到責備甚至受到處罰的后果或代價,還會因為害怕付出代價而逃避甚至推卸責任。
責任心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是健全人格的道德基礎和核心,是實現任務目標的重要保障和支點。從某種程度上說,對自我負責是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責任心的發展過程,也是個體和大學英語課程相互作用的過程。一般說來,學生只有首先想到自己應該成為對大學英語教學有益的人,才會想到需要按大學英語教學的要求做點什么,從而逐漸表現出對同伴、集體和課程的責任心[3]。因此,學生必須認識到自己屬于大學英語教學群體,并且意識到成為此群體的成員會給自己帶來的情感和價值意義,才會對大學英語教學群體產生歸屬感,進而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形成對自己、同伴、集體的責任心。大學英語教學中蘊藏著培養學生責任心的契機,教師可通過“一清、二潤、三化、四養”四種路徑提升學生的責任心,即澄清責任主體、浸潤責任意識、優化責任理念、涵養責任行為。
2.1澄清責任主體
澄清責任主體就是要讓學生明白,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創共生的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教師要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個人和大學英語教學之間的關系,讓他們明白,個人與課程教學之間是一種共生共存、辯證統一的關系,即個人離不開課程教學,課程教學也離不開個人,從而消除個體本位思想的影響[4]。英語教師要打破應試教育的藩籬,加強師生對話,把學生的學與思放在首位,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樹立成為課程主人的自覺意識和作為主人翁的嚴肅態度,對自己的英語學習負起責任,從而使他們實現由“要我學英語”“我被迫學英語”的消極學習態度到“我喜歡學英語”“我愿意學英語”“我主動學英語”的積極學習態度的轉變。學生只有在深刻理解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把握好自己主體定位的基礎上,明確應該干什么、應該怎么干、應該干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主動去做一些與主體責任有關的事情,才會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義務。
2.2浸潤責任意識
很多責任都是可以分擔或轉讓的,唯有對自己學習的責任,只能完全由自己來承擔,一絲一毫依靠不了別人。學生應像英語教師一樣思考,問自己能為英語教學做什么。教師在結對活動和小組活動中要消除學生“搭便車”的現象,要讓學生能在英語學習中實現自我價值,并因此更加關心英語教學。只有這樣,才能使英語教學的走向和學生個人的前途聯系在一起,從而增強學生對英語教學的責任心??傊處熞寣W生對英語教學心存感激,感謝英語教學的贈予,感謝英語教學的“折磨”。
2.3優化責任理念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學生只有堅定履行集體責任、伙伴責任等基礎責任,才有可能使其不斷向社會責任、環境責任、文化責任、服務責任(服務社會)等外延責任擴張,同時凝聚課內課外的責任“同心圓”。教師要開闊視野、拓寬思路,植入多元化責任理念,讓學生認識到,一個人唯有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建立真正屬于自己的學習目標和信念,才可能由之出發,自覺地選擇和承擔起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5]。具體來說,學生應以對自己的學習負責為起始點,學會求知;以對父母負責為基本點,學會感恩;以對他人負責為凝聚點,學會做人;以對社會負責為制高點,學會奉獻[6]。
2.4涵養責任行為
責任行為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實在的。真正的責任行為培育是滲透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的,是通過學習行為來傳遞的。學習環境是最好的體驗、塑造責任行為的環境。能體驗多少,就可以認知多少;能認知多少,就可以內化多少;能內化多少,就可以有多少行為[7]。對于大學英語教學而言,只有每個人的責任行為匯聚為整個團隊的價值,這一課程的教學才能持續健康發展。對于個體而言,責任行為是一個人有所成就的不竭動力,只有那些勇于承擔責任的學生,才會得到教師與同學的認可,才會真正為同學所接納與尊重。
3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責任心的實施策略
課堂環境是大學生責任心的“培養皿”之一,其作用至關重要[8]。因此,教師應自覺地、系統地將學生責任心培養貫徹到大學英語教學中。
3.1強化課堂引導
強烈的責任心是學生提升能力的動力,而是否具有強烈的責任心也是影響學生學習質量、效率和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強大學生責任心培養,不僅是社會進步的需要,也是大學生自身成熟和完善的需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破除學生責任心培養中重認知、輕實踐,重灌輸、輕內化的藩籬,就必須創設多樣化的教學情景,豐富教學方法,融責任意識、責任理念和責任行為教育于各種教學活動中,以增強學生的責任心;同時還必須深化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和生本對話,凸顯學生責任主體定位,并激勵學生進行拓展探究,通過自主提問、網絡搜尋、社會實踐等形式延伸知識,超越機械的“知識本位”,調動積極的情緒體驗和理性思考[]。責任心以個體的信念、價值取向為基礎[],受文化的影響很深[]。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人要奮發有為,勇于擔當?!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等名句都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人的社會責任感的體現。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對語言知識的著眼點不應是表層的,關注點不應拘囿于西方文化,而應引導學生自覺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通過學習中西文化知識來培養思維能力,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育合作精神、責任意識、家國情懷、國際視野[3],從而充分發揮教育教學的精神哺育作用。
3.2具化培養目標
要破解大學英語教學目標體系中學生責任心培養目標被虛化、泛化,甚至邊緣化的難題,就必須將學生責任心培養納入課程教學目標設計框架,并深化、具化和強化其微觀規定,使責任心培養目標可觀、可測、可評、可行,從而使學生責任心培養目標得以在教學中落地生根[11]。例如,“英語暢談中國文化”課程中“中國服飾”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知識目標:(1)了解中國服飾的傳統和發展。能力目標:(1)能流利談論不同風格的中國服飾;(2)能以書面和口頭形式就中國服飾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偏好。情感目標:(1)能悅納中國服飾文化,感受中國服飾之美;(2)能崇尚工匠精神,追求品質至上。教師可以在情感目標中加入責任心目標:(1)樹立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2)樹立對外傳播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意識;(3)樹立守正創新、智造精品的意識。
4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的培養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他們理應是能主動履行社會主義公民義務的人,敢于、肯于對社會、對自己負責的人[3]。他們只有從細微處做起,從課堂學習做起,把責任心養成油然而生的情感和對責任的勇敢擔當,才能將其遷移轉化為持久的、恒常的服務社會、報效國家的強大情感力量[12]。
作者:杜亞芳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