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院校辦學定位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才培養模式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地推進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彌補了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單一的局面,教育教學質量逐步得到社會的認可。但是,目前部分高等職業院校不安于高職高專的辦學層次、照搬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缺乏辦學特色,已成為制約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的瓶徑。筆者認為歸根到底是辦學定位的問題,高職院校要想擺脫辦學中的困境,核心問題就是要準確定位。那么,何謂高職院校辦學定位?高職院校辦學定位,是指高職院校以自身辦學條件、辦學職能、社會需要及大眾期望為導向,結合國家和地方相關政策法規與教育發展規劃,進行科學分析與比較,準確把握自身角色,為學校發展確定方向、目標、任務等而進行的一系列前瞻性戰略思考和規劃活動。
1目前我國高職院校辦學定位存在的問題
1.1產學研合作關系不緊
一些高職院校在產學研合作方面開展了積極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經驗,但產學研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仍顯不足,主要表現在:校企合作大都呈現單向需求,缺少有機互動,而且還局限在提供實習實訓場所和聘請師資等方面;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和運行機制沒有切實建立起來,共同發展、實現雙贏的局面遠未形成;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還比較單一且居于淺層。此外,校企合作還明顯地受到行業特點和區域經濟的制約,體現出行業性和區域性的不平衡。正是由于校企合作的種種缺陷,造成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出現學科型教育偏重,教學計劃、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都搬用本科院校,在辦學發展上沿襲或照搬普通高校辦學模式和發展形式的做法,以及偏離高職教育的使命,追求“專升本”升學率,教學要求和追求目標偏重于保少數學生的“專升本”或尋求辦學升格及轉型。同時將產學研結合片面理解為資源共享的手段和利益互惠的渠道,而忽略它在辦學思想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深層價值。而這種價值也是高等職業教育區別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職業院校區別于普通高校的根本所在。
1.2專業設置盲目求全
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看,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應主動適應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在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上要主動面對市場需求變化,優化教育資源,打造學院品牌和辦學特色。而目前各高職院校學科專業設置、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上交叉、雷同,追求專業齊全、忽略辦學特色的現象非常普遍。爭先恐后地設置同樣的專業,高速度地復制低成本專業,很難看出優勢和特色,這樣既加劇了競爭,又造成了有限教育資源的浪費和效率底下。
1.3師資隊伍建設滯后
(1)高職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不高。主要表現在學歷層次偏低。低于目前國家教育部規定高職院校具有研究生學位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15%的要求。目前高職高專院校中,研究生以上、本科生和專科生三者的比例為8:80:9,屬中間大、兩頭小的結構。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高職高專教育層次本身的制約,高學歷人才不愿到這類學校任教;高職院校沒有制定出足以吸引高層次人才的優惠政策;高職院校本身沒有主動規劃并組織做好在職教師的培養工作。
(2)“雙師型”教師緊缺。有資料表明,高職院校的教師應當是具備理論講授能力同時也具備職業技能指導水平,即所謂“雙師型“師資。2005年全國獨立設置高職院校擁有教職員工近44萬人,其中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只有5.7萬人,只占21.3%。已有的“雙師型”師資還存在部分教師的學歷偏低、缺乏熟練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等情況,對生產服務一線的經營管理、勞動組織、技術工藝了解不夠,專業技能和實踐教學能力不強,很難適應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對高職院校辦學定位的建議和理性思考
為了使高職院校更好更快地健康、持續發展,鑒于高職院校存在以上的問題,因此對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提出如下建議:
2.1服務面向定位區域化
高職院校辦學服務面向定位是指院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所服務的范圍。服務面向定位的目的是為高職院校找準社會服務的空間范疇及確定提供何種服務。我國高職院校多屬地方性院校,除少數社會力量辦學的高職院校外,幾乎都依靠地方財政撥款,自然要更多更好地主動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服務面向必須體現區域特點,有條件的可以積極拓展生存空間,在服務面向上注意輻射周邊省市,這是區域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和特定行業對高職院校的客觀要求,也是學校自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木。
服務面向定位服務于區域經濟發展,首先要求高職院校專業課程的建設要與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相協調。做到人才培養針對區域、針對需求對象,有的放矢,主動融入所在區域、行業的發展,融入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主動探詢或科學預測區域人才需求的變化,盡其所能地為之提供多規格、高質量的人力資源,提供大量的科技創新成果,直接推動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更好地服務社會。其次應當按照“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的原則,主動適應經濟建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學校的基礎和所處的地理位置,合理確定招生和服務面向,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結構和課程體系,促進院校辦學與區域經濟及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
高職院校在服務面向區域化定位時應注意:一要依托與服務相結合,即要依托區域經濟社會豐富資源和優勢,要強化區域經濟社會對高職教育的需要,使服務和依托形成一種良性機制,擴大高職院校自身生存和發展空間;二要立足與輻射相結合,高職院校要立足區域,輻射周邊區域或某特定區域,廣拓入口,寬輸出口;三要培養與培訓相結合,高職院校要以培養高素質的實用型技術人才為主,同時也要兼顧企業的在職、轉崗和再就業培訓。
2.2專業建設定位市場化
高職院校主要培養適應市場需求的合格的實用型人才。要根據市場變化來設置專業,專業設置要具有時代性、前瞻性、實用性。要根據科技發展和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情況的預測,不斷調整自己的辦學方針與專業設置,及時增設社會需要的新專業,停辦內容陳舊缺乏生源的舊專業,重視與企業的廣泛合作,使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更具開放性、科學性、針對性,因而,高等職業教育要健康、快速的發展首先其專業設置必須符合市場的需求。
2.3師資建設定位復合化
建設一支既能熟練準確傳授課程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實踐指導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這是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對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提出的必然要求。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歷史不長,且現有的高職院校構成復雜,有的是過去的中專學校升格成高職,有的是成人大學改造而成高職,有的是新建的高職院校。高等職業教育的使命,決定了其教師隊伍的要求不同于一般普通高校,高職院校的教師隊伍建設任務更繁重,其必要性、緊迫性、艱巨性更為突出。目前,就整體而言,高職教師隊伍最為缺乏的是實踐技能和適應市場需要的復合專業教學能力。因此,高職院校應逐步改善師資隊伍中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努力提高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教學指導能力,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學歷層次、知識技能水平較高的復合化“雙師型”師資隊伍。
師資建設途徑主要有:一是積極提升現有專職教師的專業理論水平與業務素質,①鼓勵專業課教師參加相關專業課程進修或相關專業碩士研究生課程進修,提高專業課教師的理論水平;②鼓勵專業課教師深人企業調研、見習,獲得相關專業實踐經驗,提高實踐能力。③鼓勵專業課教師參加專業職業資格證考前培訓及考試,完善相關專業知識結構。④鼓勵專業課教師出國進修相關高職課程;二是外聘其他高等院校的專業教師、科研院校的科研人員為專業課兼職教師,提高專業課教學水平;三是外聘來自企業、行業領域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為兼職教師,提高專業技能課教學水平。
2.4教學模式定位職業化
由于科技進步、知識更新、社會勞動組織等結構性轉變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因而教學模式也是一個富于動態特征的過程。由于高職院校人才的培養和教育與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所以教學模式必須是開放的,面向市場的,這就要求學校在辦學過程中必須深入實際,與企業、社區等用人單位共同制定開放的教學模式,突出職業性。突出職業性就必須以技術應用能力、職業素質培養為主線,以“實際、實用、實踐、實效”為原則設置課程。經常開展職業崗位知識、技術結構、能力結構的需求分析,合理確定專業技術教育內容。教學內容的選擇以職業實際需求為主旨,根據現代的人才觀、教學觀,結合生產管理實踐,強調理論的應用與技能的訓練。以實現培養面向第一線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實用型人才。具體措施有:
(1)以能力培養為主線,不斷優化課程結構,加強實踐教學環節。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突出實踐性教學環節,是高職院校建設好專業的根本保證。為了體現專業設置靈活多變、人才培養目標適時調整等特點,在加強專業建設內涵方面,應不斷修訂教學計劃,加大實踐教學比重。設置針對某一就業方向的專業能力培養課程,以及面向職業技術證書考核課程構成的實踐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不間斷的能力培養過程。(2)加強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建立健全實訓體系。設施先進、相對穩定的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是實用型技術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高職業院校可與企業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方式,形成校內與校外結合,真實環境與模擬仿真結合的實習實訓基地。為學生提供如臨其境的實戰演練條件。
(3)實施掛職頂崗、實境實習。高職院校部分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就可在相關單位頂崗實習或掛職鍛煉,通過對職業場景的真實參與,從而提高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能力。這樣,既充分利用了社會資源,減少了資金、設備、場地、人員等的重復投入,又能夠使專業教育與生產實際更緊密地結合,提高了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4)積極推行“雙證”制度。高職院校畢業生要求“雙證”畢業,即學生須持有專業學歷及專業相關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方可畢業,高職院校應在對各專業學生進行教學和考核同時,注重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考核的接軌,確保學生在畢業同時獲取就業準入資格。
2.5辦學形式定位多樣化
教育部過去提出的“三多一改”發展高職教育的方針,就明確提出高職院校要“多形式”辦學。“多形式”就是指辦學形式定位要多樣化。從國外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來看,澳大利亞的職業教育也采取了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一校多制是其辦學特色。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既體現了澳大利亞職教特色,也大大增加了對社會需求的適應能力。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我國高職業院校在開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同時,也應從提高資源利用率、增加院校辦學途徑等角度開展相應專業的短期培訓、行業培訓、資格培訓、繼續教育、遠程教育,以及與企業共同參與的“校企合作定單教育”、“校校合作”的聯合辦學等多樣化的辦學形式。以服務于國家創建“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戰略。同時也有利于院校在激烈的競爭中揚長避短,拓展新的辦學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