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職院校輔導員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現狀和高職院校的教育特點
我國最早的高等職業大學,始辦于20世紀80年代東南沿海及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當時共計126所。199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確立了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三改一補”的基本方針(即通過現有職業大學、部分高等專科學校和獨立設置的成人高校改革辦學模式,調整培養目標來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在仍不能滿足辦學需要時,可利用部分辦學條件較好、教學質量高的重點中等職業學校改辦高等職業教育或舉辦高職班等方式作為補充)和1996年9月,《職業教育法》確立了高等職業教育的法律地位之后,高等職業院校數量與招生量增長較快。2003年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技術院校908所,占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總數的58.5%。當年全國高職招生200萬人,占全國本專科招生數的52.24%;到2005年底,全國高等職業院校發展到1091所,招生人數達248萬,分別占普通高校的60.9%和51.2%,2005年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并提出“到2010年,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規模的一半以上。”這一文件的頒布,為高等職業教育在提高辦學質量的基礎上,繼續保持招生規模的適度增長提供了保障。
我國的現代高等職業教育,屬于在高中教育基礎上(也有部分初中起點的3+2學生)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具備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按國際教育標準分類,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相當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頒發的新版國際教育標準分類中的LEVEL-SB,即以技術性為主的教育。它同普通高等教育的區別是,人才培養以社會需求為目標,以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培養目標確定為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
從以上可以看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呈現三個特征,第一,我國高職教育起步較晚,在短時期內生源規模增長快,導致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內涵建設均不能適應高職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在管理中也出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課題,諸如促進輔導員隊伍的穩定和質量進一步提高等就是問題之一。第二,高等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等方面,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更加注重通過工學結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倡導在做中學、在學中做。第三,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在于職業性,培養過程是促進學生的職業化。因此,面向高職學生服務的輔導員隊伍,在專業化培養和職業化建設方面必然受上述特征的影響,具有自身的特色。
二、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的特殊性
1.教育方式具有特殊性
培養目標特殊。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培養過程特殊。高等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培養過程主要體現為推進學生的職業化。
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特殊。以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推行訂單培養,以傳授過程性知識為主,倡導在學中作,在做中學,探索工學交替、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能力的教學模式,人才培養與社會(企業)需求緊密結合。
這種獨具特點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不同于普通高等學校,在培養學生職業化的過程中,高職院校輔導員在自身的素質構成、工作方式和工作內容等方面也必須適應這種特殊性和遵循高職教育的特點,把“技能成就未來”作為教育學生的主題,真正做好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
2.自身素質特殊
年齡結構和學歷結構不合理,工作經驗不足。當前,我國高職院校輔導員隊伍年輕化程度較高。首先,從年齡分布來看,“截止2006年底,全國高校輔導員,21-30歲占65%,31-40歲占21%,40-50歲占10%,20歲以下和50歲以上占4%,”21-30歲之間的輔導員比例高于65%,說明年齡偏年輕,工作時間短,大多數屬于熱情有余,經驗不足的群體;其次,從學歷構成看,全國高校輔導員,專科及以下占9%,本科學歷占62%,碩士學歷占27%,博士學歷占2%。”從筆者對部分高職院校輔導員的調查看,截止2008年5月,學歷大學本科占53%,碩士或碩士在讀占47%。說明現在崗輔導員提高學歷層次取得了明顯的進展;再次,從從事輔導員工作的時間看,高職院校輔導員從事本崗位工作時間4年以下占80%,4-8年占13%,8年以上占1%。工作時間短帶來的經驗不足也制約著輔導員工作整體水平的提升。
工作方法和管理方法帶有對中專生管理的痕跡。部分高職院校的輔導員,對學生管得過多過死,普遍存在“只要學生不出事,我就算盡到了責任”的心態,習慣于“保姆式管理”,而對從高職生特有的知識水平、認知水平、行為習慣、自控能力等實際出發,探索適合高職生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則重視不夠,特別是對所從事工作的研究能力不足,不適應學生工作的需求。
綜合素質不高。2005年以前,高職院校學生規模增長較快,對輔導員的需求數量也急劇增加,很多高職院校在組建輔導員隊伍時,首先考慮的是人員數量滿足學生工作需求,而對專業素質則來不及提出進一步的要求,從人員來源看,應屆本科生多,黨員多,“從黨員教師和黨政干部中選聘”少;從專業背景看,理工科專業多,文科專業少;從工作經驗看,年齡輕、社會經驗不足的人多,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少,憑經驗工作的多,掌握學生管理教育規律的少。這種輔導員隊伍結構不合理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輔導員隊伍的建設與發展。
3.工作環境特殊——高職院校輔導員工作制度不夠完善
配備比例不合理。當前,在高職院校輔導員的配備比例方面,應與本科院校適當地做出區別性規定。《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第六條規定:“高等學校總體上要按師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設置本、專科生一線專職輔導員崗位。”高校大幅度擴招以后,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明顯低于本科學生,因而高職高專院校輔導員比本科院校的輔導員工作難度和工作量要大得多。因此,筆者認為高職院校輔導員的師生比應高于本科院校。但是,目前,許多高職院校還是達不到1∶200這個基本標準,據筆者的調查,截至2008年7月,河北高職院校的輔導員師生比均超過1:200,與“截至2006年底,全國高校輔導員師生比為1:238”情況基本相同。同等的師生比,高職院校輔導員比本科學校輔導員處理日常事務工作量更大、所需要的時間更多,這必然會使輔導員在工作中疲于應付各種日常的繁雜事務,而影響對學生思想意識、心理健康的更多關注,即使努力做好了對學生日常事務的管理,也難以出色的承擔起“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這一角色。
制度考核評價激勵機制正逐步建立,但不完善、不科學。與前幾年相比,多數高職院校已開始探索輔導員工作體制。對輔導員工作隊伍選拔、聘任、考核評價、工作程序、待遇與人員發展定位等都在逐步建立。
輔導員工作呈短期性和缺乏學科專業支撐,發展空間得不到保障,收入和職稱無法支持從業者長期從事輔導員工作,使他們難以產生職業認同感和社會歸屬感。要穩定這支隊伍,走專業化職業化的發展道路已基本形成共識,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就決定了高職輔導員在專業化職業化的建設中,要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建設之路。
4.服務對象特殊——高職學生素質與本科相比差距較大,管理面臨更多的困難
自1999年以來,高職院校連續擴招,到2005年底,高職教育已經占據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生源已由精英化轉變為大眾化,生源素質也發生明顯的變化。主要表現為:
學生長于形象思維,拙于抽象思維。傳統的對精英人群的教育方式不適應對高職生群體的教育,必須從高職生的特點出發探索適合的教育規律。
生源素質普遍較差且參差不齊。高職院校的生源主要有三類:一是參加普通高考的高中生,二是通過對口考試招收的職業高中生,三是3+2、2+3考試招收的中專、職中生。無論是從不同類別生源的橫向比較還是同類生源的縱向比較看,生源素質普遍較差且參差不齊。表現在:一是學生入學分數差距很大,以筆者所在學院為例,2007年分數高的在550分左右,分數低的在350分左右,相差200分。分數的巨大差異,必然是思維方式、學習習慣、行為習慣的差異和學習動力的差異以及競爭意識的差異等。二是絕大多數學生入學分數普遍偏低。高職院校考生提檔線只有高考總分的50%左右,由于入學成績普遍偏低,文化知識基礎差,綜合素質也明顯下降,這對于學生本身的自信以及對他們的管理帶來了很多的困難。
學習動力不足,自主學習能力差。高職生普遍缺乏基本的聽課、作業、閱讀、自學等學習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不足。由于文化基礎差,自主學習能力弱,學習方法不得當,持續學習力十分有限。
缺乏自主規劃能力和明確的人生目標,管理難度大。相當一部分高職學生缺乏較長遠的人生規劃,學習動力不足,責任意識較差。缺乏自我約束力,缺少基本的紀律、衛生、禮儀知識。
缺乏正確的職業定位,不能正確認識自身的知識結構和就業層次。高職生就業主要是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也就是最基層崗位。而部分高職生對自身的知識能力基礎和畢業后的基層就業面向缺乏清醒的認識,不具備適應基層崗位工作的心理素質和專業技能,而只是盲目追求好的工作條件和經濟待遇,以致造成就業高不成低不就。因此,相對于普通高校來說,高職院校的輔導員指導學生就業和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責任更大,任務更艱巨,工作更辛苦。
認識高職教育的特殊性,建成一支具有高職教育特點的輔導員隊伍是高職院校管理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高職學生管理和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我們相信,一支高質量的穩定的輔導員隊伍,必將為加強內涵建設、提高育人質量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