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轉型期農村基礎教育改革困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影片《天那邊》講述了一位有著教育夢想的年輕女孩許小萌,通過在偏遠山村三個月的實習而最終收獲了自我成長的故事。在這過程中,除了展示了中國農村教育資源的極度匱乏,展示了懷揣理想的年輕人在現實與夢境中徘徊搖擺之外,更加重要的是這部影片讓我們看到了了農村與城市的教育水平、方法、理念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從而引發了我們關于教育改革的一系列問題的思考。
關鍵詞:農村教育;改革;困境;《天那邊》
影片開頭出現的兩個年輕人,許小萌和江可可,一個帶著年輕人敢于挑戰舊體制的勇氣和韌勁,一個卻是帶著城市的自有的格格不入的氣息。他們的出現為這個原本平靜的小山村仿佛帶來了一場暴雨,在多年的與世隔絕之后,終于也要掀開遮住自欺欺人的幕布。許小萌和江可可在農村的新鮮勁還沒有過去的時候,他們就開始看到這個貌似祥和的學校背后其實有著農村地區多年來久為詬病的極度不規范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于是他們下定決心,要做些改變。照理說,有年輕人來為孩子們上課該是極好的,讓同學們開闊眼界,不應該是每一位老師企圖讓學生們達到的終極目標嗎?但是以羅老師為首的農村堅守派卻極力反對這種改革,即使最后勉強同意,也絕對不在語文、數學等主要科目上有所讓步。后來,是在許小萌一再的堅持下,才勉強成功。但是影片最后,許小萌的堅守、江可可的放棄以及羅老師的不幸身亡無疑宣布了這種改革的前途的不確定性。如果我們把影片的內容隱去,我們就可以發現,影片中所描寫的改革阻力實際上也是現代教育改革所遭遇的困境。
1教師的學習滯后和素質不高
首先是教師的的不適應與壓力(一如影片中的羅老師),先進的課程模式必然需要更高的教學水平,各個地區,各個學校,即使是在一個學校里,教師的素質都參差不齊,在這種情況下,有些老師很可能就會變成疲于應付的犧牲品。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不乏課程改革成功的例子,遠近馳名的山東杜郎口中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的成功也讓后來者前赴后繼,勇于嘗試。但是試問又有多少學校成功地復制了杜郎口中學的成功呢。連像羅老師這樣的教育前沿者,像他一樣的正站在三尺講臺上的教師,都不一定欣喜這樣的改變。課程改革對于那些習慣于傳統教學模式的老師來講,無疑是致命的。年輕的老師或許還可以較快地適應這種模式的突然改變,但是如果是年紀稍長一點的教師,他們已無精力去應對這樣的改變,可能在他們之中還不乏“名師,那面對這種情況,該把他們置于何種境地呢?
2傳統式家長對素質教育的阻礙
其次,家長的質疑。(同樣是羅老師,他同時也是春秀的監護人)。在影片中,許小萌鼓勵春秀外出打工,尋找自己的人生出路,但卻因此爆發了一場與羅老師的激烈爭吵。現實中的家長絕大部分都是傳統的中國式家長,他們只關心孩子的分數,很多人都無法理解所謂素質教育。他們只知道如果別家的孩子都在上補習班,都在做題。我的孩子不這么做,就一定會落后,落后了之后,高考怎么辦。我們說高考是一切行動的指揮棒,這絕無貶低之意,因為我們發現高考乃是促進社會公平的頭等大事,多少寒門學子通過高考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也不怪家長們把分數看得如此之重了。但是我們的傳統經驗是,向來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都無法達到一個完美的平衡,所以讓很多家長都誤以為教育改革一定會犧牲掉學生們的分數。如何扭轉家長們的這種觀念也是教育改革必須解決的問題。
3改革體系的深水區
最后,是改革體系本身的不成熟。改革者開始的滿腔熱情,卻并不可以拿來解決現實問題。其實羅老師的擔心并不是沒有道理,他認為像許小萌、江可可這樣的實習老師,所帶來的先進的方法,是沒法在水咕嚕小學永遠延續下去的,與其留下傷害,不如不要開始。改革成功固然可喜可賀,但是若是改革失敗就會留下千古罵名。這也就成為了許多教育者不敢啃這個“硬骨頭”的重要原因。沒有一套可行的教育改革的體系,教育改革始終都是紙上談兵,即使改了,也只涉及到皮毛,無法往深水區前進;再來,即使在試點學校成功,各個地區情況千差萬別,如何全面推廣,又成為了新的難題。又回到我們開頭提出的問題,即使山東杜郎口中學改革成功,后繼者也不是沒有,但為什么始終不曾有杜郎口第二、第三呢,原因也在于此。像是河南西峽教改14年終于大放異彩;但河北涿鹿教改不到三年就折戟沉沙,成為了“千夫指”。結束語江可可的逃離和羅老師的逝世一方面代表了舊的教育體制必然會隨著時間崩潰,另一方面也表示新的教育體制一時之間還無法建立。但是,好在最后許小萌的回歸,還是讓我們看到了些許的希望。即使教改前路漫漫,但是我們一直在路上……
參考文獻:
[1]謝娟.從電影《天那邊》看我國的農村學校教育[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05):59.[2]陳繼榮.《天那邊》:無法釋懷的牽掛[J].電影文學,2012,(03):165-166.
[3]彭華安,馮換兵.農村基礎教育改革:困境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22):25-27.
作者:袁媛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文學院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