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職校服裝專業教育教學的構思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
教學內容決定教學形式,教學形式服務教學內容,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發展,構成了完整互動的教學鏈。優化的教學形式可使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更加容易實現理論知識的傳授、動手實踐能力的提升。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一線工作的技術技能型高層次人才。因此,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能力,即在職業崗位上“能做事”、“會干活”的能力是高職教育教學的重點。服裝專業學生的教育教學不僅要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且要注重知識的實踐應用,實踐操作、動手能力培養是高職教育教學的重點,在教學內容設定的前提下,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運用科學、有效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教學內容服務。在專業基礎課程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形式,可使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直觀、更加生動、更加豐富、更加充實、更加便捷有效,在專業基礎理論與專業技能訓練課程中,可采取學干結合,先學后干,或在服裝設計制作現場邊講課、邊操作、邊指導、邊總結,點對面教、手把手學,使學生在學中干,干中學,增強教學的有效性。再者,對于完成的課程任務,可通過學生互評與教師點評相結合的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便學生從課堂中的觀者、聽者、答者、記錄者轉變成思索者、提問者、討論者、積極參與者。
二、強專業基礎與重實踐實訓的有機結合
專業基礎與實踐實訓是教學過程中的兩個互為銜接、互為依賴、互為影響的重要環節,專業基礎知識是實踐實訓能力的前提,實踐實訓能力是專業基礎知識延伸與應用,兩者有機結合形成科學完整的職業教育教學體系與系統。高職院校的服裝專業是社會應用性、行業應用性十分明顯的專業,服裝專業學生是典型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職院校服裝專業學生的教育教學中既要強專業基礎,又要注重實踐實訓,并將兩者有機有效結合,為服裝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切實的教學保障,輕視和漠視其中任一環節,都將對服裝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形成、人才培養質量產生不利影響,。如何實現強專業基礎與重實踐實訓的有機結合,一是要樹立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理念,加強學生的專業基礎理論的學習,為后續的實踐實習打好基礎、創造條件。同時,注重實踐實習課的教學環節,使學生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得到充分培育和發展;二是要注重學校專業基礎理論的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有機結合,善于科學地安排教學計劃,將專業基礎理論有機地融入實踐實訓課,在實踐實訓課中將專業基礎理論融會貫通,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即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以專業基礎理論知識來指導實踐實訓,在實踐實訓中運用、驗證和鞏固專業基礎理論知識。
從而,提升專業教育教學的科學性、專業性、針對性、有效性;三是要注重學校教學與企業實訓的有機結合。由于高職服裝專業教學鮮明的應用性,因此,企業實訓見習成為服裝專業教育教學不可替代的必要環節,是學生從學校走上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勝任職業崗位不可或缺的中轉站。在企業中通過頂崗實習、實訓實戰,實現工學一體化,實現學校人才培養與社會就業的有機銜接,完成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完整的系統的科學程序,使學生的培養質量得到有效保障。此外,還要善于組織低年級服裝專業的學生深入服裝設計與加工企業,到生產一線觀摩,到消費市場調研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接觸社會、接觸企業,直接感受服裝的設計與生產過程,增強專業感性認識,明確學習方向,鞏固專業思想,拓展服裝專業教學的平臺,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成長成才更加貼近社會、貼近專業。
三、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有機結合
學習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是當代服裝專業高職學生綜合素質中的核心要素,也是適應社會發展、時展、行業發展的必備條件。2005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主要任務和要求是:更加注重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積極推進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提高大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研究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水平。可見,培養獨立創新人才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通過服裝專業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在注重培養服裝專業學生學習實踐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是培養21世紀人才的需要,也是適應時展、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需要。培養服裝專業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學習實踐能力是創新能力的基礎和前提,良好的學習實踐能力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只有具備良好學習實踐能力的學生,才有可能不斷地主動學習新的知識,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并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實踐中靈活運用知識和技能,使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得到強化與轉化,形成創新成果,從而促進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逐步成長為真正的創新型人才。而創新能力是學習實踐能力的延伸與發展,同時,對學習與實踐能力起著積極的推進作用,促進學習實踐能力的進一步提升與完善。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對服裝專業學生的人才培養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注重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如何培養服裝專業學生的創新素質,筆者認為應從四個方面來推進:一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萌發和形成要創新、想創新的意識,構建學生的創新意識自覺;二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即培育學生敢創新、不畏難、不折不撓、勇往直前的氣慨與品質;三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能不能創新、會不會創新的品質與潛質,是能否最終取得創新成果的關鍵要素。創新能力是善于創新思維、發明創造、創新運用的能力,具有發展性、革新性、顛覆性特征,培育培養創新能力是現代社會對服裝專業人才的迫切要求;四是要善于營造良好的創新教學生態,通過營造良好的創新型教學氛圍、改革教學方法、推進與完善學校和專業的制度設計,建立與完善激勵機制,來為培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造有利而必要的條件。
四、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的有機結合
高等職業教育是社會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陣地,社會需要就是學校的責任和目標,學校必須根據社會的發展、市場的需求來培養相關人才。
因此,高職院校服裝專業的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方向應當更加貼近市場需求,為社會培養有用型實用型人才,為企業輸送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現代應用型人才。目前,國內企業正處在一個轉型期,從被動模仿加工型企業向自主研發,品牌經營型企業多元化發展。中高檔服裝市場及與服裝相關的配飾行業市場潛力巨大,企業的規模生產、規模銷售、網絡銷售等為服裝專業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市場。服裝業走向技術密集型的必然趨勢和計算機、網絡信息、數控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以及WTO新規范的進入,迫使行業加速人員結構調整,急需補充成衣出樣技術、工藝技術、市場開發、經營管理等高素質應用型人才。CAD技術員、銷售業采購顧問、專賣店經營主管、奢侈品營銷管理員等新生新型崗位既為服裝專業畢業生拓寬了就業渠道,也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服裝專業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必須與社會發展同步,與市場需求同步,要確立發展意識,遵循教學規律,推進教學改革,根據市場經濟的需求改革課程結構,建立學科特色,強化專業實踐環節,使課程設置與市場需求契合呼應、有機結合。在強化專業基礎、專業技能訓練的同時為學生開設多方向的選修課程,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拓展專業視野和對社會就業的適應力,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技能內化和遷移。鼓勵學生報考專業技能等級證書,使學生掌握多個單項技能以達到技能的復合性,使其成為具有多崗位就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五、民族性與世界性的有機結合
服裝設計與生產具有顯著的民族性,在服裝專業教學內容中要善于傳承與發揚民族的優秀文化元素,彰顯中華民族的服裝服飾瑰寶,“越是民族的東西,就越具有世界性。”因為民族性是世界性之源,世界性是由民族性組成,是民族性的總和,彰顯民族化的過程也是豐富世界性的路徑。同時,我們在教學內容中也不可忽視世界性,排斥全球化,因為世界性中同樣具有優秀的文明成果,是全人類共有的文化產品,世界性是民族性的拓展和嬗變。因此,在服裝專業的教學內容中要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并重,不可排斥和輕視任何一方,既不能陷于民粹主義、大國沙文主義的泥潭,也不可墜落民族虛無主義的深淵。二是在當今多元化時代,我們要善于兼容并蓄,注重將服裝設計與生產中的民族性元素與世界性元素交融與滲透、借鑒與整合,追求服裝設計生產的多樣化、豐富化,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思路更加寬廣、開拓精神更加旺盛。三是在教學方法上要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理念,既要注重我國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注重知識的積累和操作技能的培養,同時,還要善于吸收發達國家的服裝專業教育教學的有益經驗,豐富教學形式和手段。同時,注重培育學生的發現能力、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如努力創造條件,積極組織學生參觀各類的服裝服飾展示會、服裝大獎賽、服裝服飾作品交流會及利用當今發達的影視傳媒條件,定期觀摩法國、意大利等世界頂級服裝服飾展示會,讓學生親身感受服裝服飾的世界潮流、時代元素、發展趨勢、社會需求,使服裝專業學生的教育教學更加貼近專業設置要求,更加符合時展的要求,更加符合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
作者:夏瑩單位: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