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練習設計課堂教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關注認知水平,確定教學新生長點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出發。有效的教學要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生長”新知,更要選準新知的生長點。例如,在教學《生活中的負數》一課時,學生對負數是第一次接觸,在備課時,我設計較多的鋪墊,擔心學生無法順利完成學習任務。實際上課的過程中,個別能力較強的同學沒有經過我的鋪墊,直接就能得出結論,這是我比較意外的一點,課后我又了解了一下不止個別學生對負數有所了解,而是大部分學生對負數都有一定的認知經驗。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有一部分就顯的累贅,反而影響了正常的教學授課,這也許就是一節低效的課。在第二個班里上課前我對教學設計加以修改,對學生的認知水平重新定位,引導學生對新知的認識。當我問學生:你們在哪里見到過負數時?學生爭著告訴我“電視天氣預報上、網上……”并且學生能夠說出這些負數所表示的具體含義,班里學生發言很積極,都樂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所以一節課學生對正數、負數在生活中所表示的意義自然生成,學習的效果較好。
練習設計是數學教學過程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它起著鞏固、反饋的作用,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我經常和同事都有這樣的困惑,為什么學生做的練習反復出錯。第一,學生對練習重視不夠,態度不端正。第二,長期單調機械的訓練缺少趣味性。第三,練習的層次不夠清楚,成績優異者嘗不到創造的快樂,成績落后的同學體會得最深的卻是失敗感。于是練習的效果不是很好,所以在后來的練習中我更注重題目的趣味性及層次性。如學習《點陣中的規律》這一課后,我布置了這樣的作業:1.用所學的知識自己設計一副點陣圖,從中你發現了什么?2.將設計好的圖案拿給父母欣賞,說說它像什么?這個作業學生非常喜歡,這給了他們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讓他們在快樂中完成學習任務。又如,在學習《分數的大小》這一課后,對于通分這一知識的鞏固,我設計了這樣三組題目:1.分母兩兩互質。2.兩分母是倍數關系。3.需要利用短除法來求它們的公分母。在做練習習題前并沒有急于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么特征。當學生匯報時我追問學生發現它們有什么規律,開始學生在沉思,接著就有學生說:“老師我明白了……”這樣的練習設計更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提升。
三、注重思維培養,延續知識滲透提升
數學公式、概念及性質等知識都明顯地寫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數學思想方法卻隱含在數學知識體系里是無形的。因此,作為數學教師,首先需要更新觀念,從思想上不斷提高對滲透數學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認識,把數學思維融入到備課中。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在學習這一課前學生已對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推導過程學習過,如何推導三角形的面積:教材給出多種方案,用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而我在教學過程中,則是讓學生用一個平行四邊形沿對角線剪開,發現得到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并且得出三角形的底與高和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高之間的關系,從而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總之,教育教學活動是師生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參加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高教學效率,讓學生學得多、學得快;增進學生學習結果,讓學生學得深、學得透;提升學生學習體驗,讓學生愛學、樂學。
作者:張祖娟單位:福建省惠安東嶺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