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國時期美術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用美術救國,培養健全人格——新文化思潮下的美術教育思想
為藝術而藝術的思潮漸漸壯大,美術教育方向的偏差隨著突如其來的戰爭而日益明顯。同時,美術救國的理想也促進了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當時的政府首腦提出“政治重于軍事,宣傳重于作戰”的觀點,此時美術由于其宣傳的直接性,逐漸受到重視,但是美術教育在戰火中的進步是非常緩慢的,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如今學校各科教學,都說不上近乎理想,屬于藝術部門的圖畫、音樂尤其是糟”。辛亥革命后美術教育從清末的“實用教育”向“美育”方向轉變,蔡元培提出的“五育并舉”“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成為美術教育發展和改革的綱要,形成了“用美術實施美育,培養健全人格”“美術救國”的美術教育思想,充分反映出蔡元培以“美育重建國民理想和信仰”的教育觀念。“寫實的、普及的、關注現實的美術成為戰爭時期中國美術教育的主要取向”。⑤
二、美術要為政治服務——無產階級領導下的美術教育思想
無產階級美術教育登上歷史舞臺,是抗日戰爭爆發后開始的。1938年,為配合形勢需要,由、、周揚等發起,在延安建立了第一所無產階級領導的綜合性藝術院校——魯迅藝術學院,吳玉章出任院長。學院的辦學宗旨為“沿著魯迅先生開創的藝術為人民大眾的道路前進;批判地吸收中外文藝遺產,為當前的民族革命戰爭——抗日戰爭服務”。⑥1942年,《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標志著美術教育“革命化”“大眾化”“民族化”方向的確立,美術教育成為了革命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政治服務”“為革命事業服務”成為當時美術教育的辦學目標。始終把審美與思想教育聯系起來,他強調美育的民族性,并強調美術要為政治服務。在他的美育思想中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實踐教育,即教育要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在審美教育的問題上,強調走民族化道路,立足于民族生活的土壤,批判地繼承古代和借鑒西方的文化遺產。同時,他還強調美育的趣味性,主張人們在勞動實踐過程中體驗創造的樂趣和把握各種實踐活動的審美特征,為中國美術教育事業指明了方向。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革命根據地的美術教育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為指導的,美術教育“是為了服務于抗戰,服務于這艱苦的長期的民族解放戰爭”,“使藝術這武器,在抗戰中發揮它最大的效能”,并提出“創造新中國的藝術”。此時的美術者已從象牙塔中走出,他們走向大眾、走向農村、走向前線。其作品不僅在內容上反映抗戰現實和人民的真實生活,在形式上也力求易于被廣大群眾所了解和接受。從整體上說,“抗戰美術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顯示出大眾化、民族化、寫實化和理性化的特征”,所以美術教育相應地選擇了寫實主義道路。⑦
由于歷史原因,無產階級領導下的美術教育并未形成體系,但是卻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思想,使美術教育成為了革命的武器,成為解救中國人民的途徑。此時的美術教育思想缺少了以往的美感教育成分,也缺失了中國傳統的人文精神在美術教育中的內涵,更多的是為政治服務。
總之,從辛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美術教育形成了兩種教育思想,即解放區的服務于民族戰爭和服務于人民戰爭的美術教育思想;國統區的帶有資產階級性質的美術救國、塑造人格的美術教育思想。在此期間,許多美術教育家由于其政治觀點不同而對此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他們的教育思想影響和推動著美術教育的發展與變革,并在美術教育的培養目標、辦學方針等方面有了一些系統的總結和論述,形成了我國近現代美術教育的理論基礎。這段時期我國的美術教育錯綜復雜,一方面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塑造健全人格和注重美術救國的政治教化功能的兩種美術教育思想的錯綜發展;另一方面美術教育以西方美術教育為楷模,忽視了民族性。
進入21世紀,面對世界多元化趨勢的挑戰,美術教育領域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主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蔡元培發表的關于美育的言論,對今天的美術教育仍有極大的現實意義。我們只有適當借鑒民國時期美術教育思想中的合理部分,才能促進現代美術教育的不斷發展。
作者:朱淑娥單位:寧夏大學美術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