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博物館設計中的美學思想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美之為美,是因為在欣賞過程中對人的審美感受和心靈造成感性化的影響。其次,博物館的主體是文物,配合文物傳達文化的是文字和語言,觀眾根據文物自身的藝術魅力以及文字的闡述或解說員的講解了解發生在文物身上的故事和價值,進而感受其傳達出的美感,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和審美體系,提升文化素質,將頭腦中對文物的理念化認識轉化為心靈上對美的理解與感悟。最后,通過空間的營造,運用聲、光、電等手段的配合,與文物在腦中形成理念化的理解相互交融,使觀眾置身其中,吸收消化,形成個人對美的理念。黑格爾說:“藝術的內容就是理念,藝術的形式就是訴諸感官的形象。[1]”將理念、感官表現以及兩者相統一是美的三個要點。所以說,博物館空間設計也是將設計理念轉化為感官實體再轉化為觀眾審美理念的理念傳遞場所。在展示歷史文物的同時,展示出空間陳列的感官藝術性和文化傳遞的美學內涵,將感官與理念融匯在一起,營造出美的博物館空間設計。
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數是一切事物的本質”“美是由一定數量關系造成的和諧”[1]。衡量各部分之間“數”的關系,將細節融入到整個空間中,達到和諧一致的空間表現。亞里士多德指出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組成的,建筑物各部分間的度量關系就是比例。中世紀美學家奧古斯丁說:“數始于一,數以等同和類似而美,數與秩序不可分。”“在美里見出圖形,在圖形里見出尺度,在尺度里見出數”[1]。每個體現美的設計元素都是以“數”作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無論是組合要素本身、各組合要素之間還是某一組合要素與整體之間,無不保持著某種確定的數的制約關系[2]。在博物館空間設計中,無論是在布局規劃還是陳列展示上都體現著數的精準,用精確的比例構建舒適的觀展空間,做到物、人、空間三者之間的和諧比例秩序??臻g的布局上,將展廳、休息區、服務區、工作區之間做到合理的劃分,分清主次,布局嚴整。根據不同功能的展廳調整大小,如畫展需要的空間相對較大,需預留出觀眾引發聯想的空間;影音廳則需要較小且隱蔽的密閉空間進行小范圍的展示。不同展品要考慮到光照角度,溫度濕度的控制,觀賞角度等由數值建立起來的展示效果;根據形式美法則,不同的陳列方式會有不同的觀展和心理效果,維特魯威認為美在于對稱,對稱的基礎是比例,只有憑借比例才能獲得對稱,許多著名博物館的入口處和大廳設計中都采用對稱的柱式布局,給人感受莊重、整齊之美。建筑大師密斯凡德羅“少就是多”的原則在博物館空間設計中應用廣泛,琳瑯滿目的展品讓觀眾的眼球和大腦應接不暇,在空間的設計上要減少過分的裝飾,創造簡潔的空間感,突出重點,緩解視覺上的疲勞感,在博物館空間設計中多體現在走廊和休息廳,讓觀眾在琳瑯滿目的展品中獲得眼球的修整。
美既是依照科學規則對自然所做的模仿,也是一種對超自然的完美所做的靜觀[2]。古希臘藝術被稱為模仿性藝術,注重模仿現實事物,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應該模仿和展現事物的普遍性和理想性,而非簡單地模仿事物的形象。達芬奇說之甚明,模仿是一種忠于自然的研究與發明,因為它重新創造各個單一物象與自然的統一,另一方面,模仿又是一種需要技術創新的活動[2]。藝術是在不斷的模仿與改革中形成時代特點,繼承與發揚在博物館的空間設計中能夠充分彰顯出時空感。
1自然的模仿
自然的模仿源于人類對自然的崇敬與向往,但藝術的模仿不是徘徊于自然的外表,而是深入真實的必然性。鮑姆加藤認為所謂模仿自然就是要表現出呈現于感性認識的完善[1]。在博物館空間設計中,借鑒自然元素,如植物動物的圖騰使得空間靈活且具有動感,石材木材的鋪裝配合色調主題和展品相呼應,融入設計與裝飾,增添設計的原始性和親和力。中國文字博物館設計中的饕餮紋、蟠螭紋的動物圖案,象征著28星宿的28片青銅甲骨片組成的碑林都是對自然元素的模仿,是博物館設計中來自大自然賦予的創造力。人們對自然的不斷探索與認知,合理地運用自然,把自然帶到生活中,也是博物館設計中需要珍藏的一部分。
2人文的模仿
借鑒傳統元素,融合新思想再創造,設計出適合博物館主題的現代設計元素,是對傳統的尊重與發揚。如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設計中,入口大廳的棚頂吸取了中國傳統建筑“藻井”的形式,但采用了鋁合金材料,并在每個“藻井”方格內采用了淺金字塔式向上升起處理,使得形式更豐富又在功能上使大廳的建筑聲學方面更優化;博物館幕墻的圖案化處理,對斗拱抽象化運用的檐口、室內樓梯與平臺的護欄所采用的圖案裝飾都能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蘇州博物館的設計配色上則采用蘇州江南水鄉特有的黑白灰粉墻黛瓦,多處使用六邊形的取景窗,營造了園林中特有的空間層次[3]。傳統構建的抽象延續融入環境氛圍設計出符合蘇州地理人文的主題性博物館。
3科技的模仿
多媒體技術是時下普遍運用的場景再現展示手法,4D模擬場景、電子翻書臺、沙盤等是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對博物館空間表現的一種革新,也是未來的觀賞趨勢。
真、善、美是古今中外價值觀和審美觀的集大成。法國古典主義美學家布瓦洛認為“只有真才美”,只有憑借真理,藝術才能獲得價值。意大利人辟蘭乃西認為建筑物必須真實,真實的美存在于簡單、合乎功能的結構,認為美必須以真為前提和條件,美來自于真。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美善一致說,認為“任何一件東西如果它能很好地實現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時是善的又是美的”。事物的適用性正是事物合目的性的充分表現[4]。真善美體現在博物館空間設計中,即為:真實地再現過去,營造和諧統一的主題,運用文化和感官元素創造美的空間環境。博物館的使命是珍藏歷史展現給現代人,人們要看到真實的過去,并不是過分地修飾。善是指營造一種和諧的空間環境,在觀展過程中合理的分配空間,使得人、物、空間比例和諧統一,創造舒適的觀展環境,同時也要做到與自然的和諧,在材料的運用上盡量使用環保材料,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展示過程達到教育目的的同時也要保護資源。美是一種高度統一的境界,只有在真實的表現以及和諧的空間達到統一的時候美才得以體現并具備意義,不僅是傳遞文物真實的美和展示過程中所體現出的美的氛圍,更重要的是也傳達給觀眾心理的審美理念,達到博物館空間統一的美學效果,同時潛移默化的維系著人與社會之間的真善美。博物館理論家唐納德普萊茨奧斯宣稱:博物館是我們的文化景觀中一個主導型特征,形成了我們對歷史與自身的最為基本的設想。美學的融入讓博物館的內涵更豐富,體現出博物館作為專業領域的典范性和價值性。在設計中把理念化的東西具象化,合理地運用比例秩序創造舒適的環境,結合人文與自然的精華,融入與創新,構建博物館空間的真善美統一,創造和諧的觀展空間,更好地體現當代博物館作為文化中心和民眾休閑享受的特殊角色。(本文作者:王瑤、趙俊學單位:東北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