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多元審美教育中對雙重樂感培養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雙重樂感”的提出“雙重樂感”一詞是由美國民族音樂學家曼特爾.胡德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這一理論在西方一些國家的音樂教育研究中已開始應用并得到大力推廣。在國內,中國音樂學院趙塔里木教授在文章《新疆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誤區》首次提到“雙重樂感”,并將其引至中國音樂教育研究領域。如今,經過多年來的發展與完善,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張歡教授和他的學術團隊成功將“雙重樂感”這一教育理論付諸于實踐,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教學經驗,并申報了國家級課題,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教育理念已成功地在各高校以及中小學運用與借鑒起來。
2.“雙重樂感”教育理論的認識何為“雙重樂感”?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人身上具備能準確感受與感知兩種或多種音樂的能力。長期以來,我國的音樂教育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各個高校和專業院校,都是以西方大小調體系及課程體系為主,言語比較單一,涉及我們本民族的體系是很有限的。這樣不僅使學生形成審美疲勞,從而對音樂學習的質量和音樂學習的期待下降甚至排斥,更弱化了學生對本國民族音樂習得的能力與興趣?!半p重樂感”理論實踐所強調的首要前提就是把本國民族音樂文化樂感的習得作為首位,站在音樂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高度,培養學生的“雙重樂感”能力。這一課題的提出,不是崇洋媚外,也不是故弄玄虛,而是對現今音樂教育現狀的深思熟慮。
3.“雙重樂感“理論的再認識從名稱上看,“雙重樂感”這個詞就是一個關乎“樂感”的,并用“雙重”來修飾的心理名詞,但加上“雙重”這個修飾詞,這其中所蘊含的廣度和維度卻是我們難以估量的。樂感,顧名思義就是對音樂的感知,是人類七大智能中的一種?!半p重樂感”能力的培養與“樂感”能力的培養是十分接近的,但從教育思想的角度看,“雙重樂感”能力培養所達到的目的,一方面是各種感知形式的共生,另一方面則是各音樂種類的文化綜合。因此,“雙重樂感”這一稱謂不僅指出了音樂的表現形式和作用方式在數量上的“多數”,而且還指出了音樂在質量上的“更多”。
按照中國教育的主流認識,音樂教育的本質應該是一種審美教育。早在中國古代西周就形成了“通五經貫六藝”的貴族教育體系,其中的“禮”、“樂”就是關于音樂的審美教育課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在他的樂教思想中也體現了對審美教育培養的重視,更對其教育過程與結果簡括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選自《論語泰伯》),即對人品性的培育不光靠外在的制約,而應該以音樂審美教育來陶冶人的情操,使仁愛成為人的內在自覺需求。古希臘時期的大哲學家柏拉圖的音樂理論就提到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音樂,音樂中的語言美、節奏美、旋律美無疑是培養健全人格的更好的方式。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認為音樂審美教育是完整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個將審美教育作為一個獨立范疇提出來的是德國大思想家席勒,他說:“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還有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審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我們的人格體系達到盡可能的和諧”,那么,到底什么是審美教育呢?審美教育,就是美感教育,是培養人感知、感受和創造美的教育,培養人審美能力、審美情操的教育---即美育。審美教育要表達的是指對人在審美(在感知)中的“武裝”和練習,它需要的是真正的原本性和普遍性。在“雙重樂感”能力的培養中,呼喚的不正是這種“樂感”的原本性和“雙重”或者“多重”的普遍性嗎?
1.培養受教育者的開放、包容的審美觀。雙重樂感的核心就是強調體驗多元文化上的尊重、欣賞、包容,多元審美教育倡導的就是培養受教育者的開放、包容的審美觀。就審美而言,“雙重樂感”能力的培養,好像并沒有將美育與音樂直接或者對等起來,而是旨在培養學生具備一種客觀認識并能去接受多元民族音樂文化的心態和精神,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對待文化的多元化和文化價值的相對性。因此,在多元審美教育中引入不同文化的審美材料、善于運用多媒體及各種信息資源、注重綜合傳統、交叉學科文化的融合以及多元文化社會交際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對于音樂,它的審美功能當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以單純的審美功能來衡量不同文化中的音樂,在今天這樣一個多元化的時代是萬萬不可行的。音樂總是與不同的文化語境聯系起來,要理解其他文化的音樂,應當從不同文化語境和音樂在這種文化中所具備的功能來理解,也就是說我們的審美教育不光承載的是單純的審美功能,還有不同語境、文化、背景下的多元審美教育的培養。
2.培養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雙重樂感”理論是在新疆這片多民族共生、共存、文化多樣性的熱土上完善和發展起來的,除了國家政策的引導與干預,主動自覺的文化態度則是我們認同各民族文化價值的基礎。換句話說,多元審美教育就是要培養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多元化是我們終將不可回避的事實,在這樣的趨勢下,文化經過融合、傳承、變革將發展得更快速,情況更復雜多變,審美元素也將更加令人眼花繚亂,只有具備自我教育能力、有文化自覺的人們,才能保證自己在多元化的審美世界里不誤入歧途。比如,許多年以來,麥西來甫是維吾爾族聚會的一種民間娛樂活動。能歌善舞的新疆人只要聽到節奏感強烈的麥西來甫音樂,不論什么民族,只要在那種歡樂的氛圍里,就會不由自主的歌舞起來,其魅力就在于:業余愛好者與強烈的群體體驗緊密結合,吸引旁觀者成為了參與者,這就是多元文化影響下的審美情懷和雙重樂感提倡的文化自覺與尊重。
3.培養多元中“和”的理念“雙重樂感”能力的培養不僅強調音樂文化的多樣性,還關注的是音樂文化多樣的統一性;而多元審美教育的培養體現得正是多元中“和”的理念。早在孔子的樂教思想中就強調“在音樂審美情感態度中要保持一定的衡量尺度。他在評價《關雎》中講到:“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正和他的這種中正平和、適度有節制的審美態度相一致。雙重樂感呼喚的是內心和耳朵的和諧,多元審美教育就是培養受教育者有正確的價值分析,尋找內心美感的平衡與和諧。例如,流行音樂表現的是個性與情感,張揚一種內心的自由與釋放,而古典的西方音樂則表現的是一種相對理性的曲式規則和完美的和聲結合,但你能說流行音樂低俗,古典音樂高雅或者流行音樂好聽,古典音樂難聽嗎?曾由臺灣超人氣美女組合S.H.E演唱的流行歌曲《不想長大》,在青少年中風靡一時,便是流行、搖滾、古典混血的全新曲風,充滿著久違的古典味,副歌部分又采用了莫扎特知名的第40號交響曲中大家耳熟能詳的主題作為副歌的旋律,間奏部分再加上大量管弦樂的烘托,仿佛聽到了命運交響曲的感覺,整首歌曲氣勢恢宏,意境豐富。這不正體現了雙重樂感中多元審美的音樂元素完美的結合?多元審美觀體現了注重多元與差異的精神,這一點與“雙重樂感”理論不謀而合,當然我們只有不斷探索,不斷反省,才能真正領悟多元審美與雙重樂感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和創新。正是這種聯系與創新,使得我們的音樂文化豐富多彩,不斷煥發出活力生機。
作者:陳怡 龔楠 單位:新疆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