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老師漢語教導中的生命教育浸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教師授課忽視漢語教材中涉及的生命教育內容
漢語培訓中的漢語精讀、漢語閱讀課程是中小學少數民族“雙語”教師培訓學習漢語的主干課程,所采用的教材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師資管理處、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中心辦公室組織雙語教育專家編寫的《漢語強化培訓教程》和《漢語強化培訓閱讀教程》,教材的選文多為文質兼美的精品,文本內容既反映了新疆地區的工作、生活、學習和社會發展狀況,同時又開擴視野,廣泛涉獵現代科技、國內外的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使培訓者不僅學到漢語知識,提高漢語能力,同時還可以獲得百科知識,陶冶情操。如果教師用心挖掘文本內容,會發現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生命教育資源。以《漢語強化培訓教程1》中的二十五個文本為例,文本有從不同角度涉及生命教育的內容。內容涉及到關愛他人的,如:《家一樣的溫暖》、《傘》等;真誠待人的,如《真誠》、《勇敢的人》、《黃紗巾》、《擺渡》、《梅子酒吧》等;多維度展現與家人親情的,如:《未上鎖的門》、《秋天的懷念》、《散步》、《騷擾電話》等,這些原本都是進行生命教育的良好素材,但在課程目標的驅動下,教師總是重視語言知識的傳授,在教學中為完成語言知識目標過多關注語言的實用功能,即工具性,因而重視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培養與訓練,卻忽視了漢語人文性的特點,忽視或淡化了漢語教材中涉及的生命教育內容,并沒有樹立在漢語教學中貫穿人文教育的理念。
教師在漢語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忽視了生命教育
在漢語課程的實施中,教師多把傳授漢語知識、語言技能訓練與交際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目標,這導致急功近利,無暇認真思考在語言教學過程中如何滲透關于生命的教育。其次,學員自身存在的語言輸入與輸出的諸多障礙,使教師片面地認為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無法進行生命教育。聽的障礙使教師很少給學員講授關于生命教育的深層話題,說的障礙使師生之間、學員之間很少涉及關于生命教育話題的交流與探討,讀的障礙使教師過多關注學員漢語輸出的準確性與流利度這兩個顯性層面,寫的障礙使學員難有寫生命題材的作文,多是以學習、工作、生活等日常生活為題材寫二三百字左右篇幅短小的簡單記敘文,文從字順即可。這導致教與學雙方都忽略了漢語學習與生命教育和諧共存、互相促進的關系。“我們今天教育失誤之一就是過分強調知識教育,強調智力因素的發展,關注學生們的學習成績,卻極少顧及其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發展。教育成為唯理性的教育,以知識教育為主導,造成教育的畸形,從而扭曲人的生命發展。”
漢語課程評價制度使教師忽略了生命教育的存在
漢語課程基于中小學少數民族專業教師漢語水平的提升,具有把漢語與專業相結合的特點,培養其使用漢語講授專業課程的能力,因此,課程從聽說讀寫等方面強化學員的各項漢語技能。由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廳對培訓質量的評價是根據學員的HSK或MHK成績和“雙語教育”自學口語考試成績、漢語課堂能力測試的達標率等硬性評價指標衡量培訓院校的培訓質量,教師以此為教學目標,關注點多在學員的漢語水平與專業知識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對漢語課程的評價理念產生了偏差。
在這種評價理念的影響下,漢語課程教學忽略了生命教育在漢語學習中的存在,忽視了學員在漢語學習中的表現、取得的成績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在教育工具理性的影響下,教育把‘人’當作了無生命的‘機器加工品’,忽略了對學生生命本身的關注和尊重。而以書本知識為中心,以考試為目的的教學價值取向導致了學生與生活世界、經 驗世界的分離。”在新疆這樣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區,很多事實都告訴我們,僅僅滿足于單純的知識教育,是不可能培養出全面合格的雙語教師的。
在雙語教師培訓漢語教學中應多元地開展生命關愛的人文教育
“課堂是學生生命觀的主要生成場所,課堂教學以促進生命自由而全面發展為目標。為此課堂教學必須凸顯生命的靈動和創造,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成為生命化的課堂。”吳小鵬認為:“從策略的層面來講,教科書確立的文化標準提供了一種機制,借以形成對一種特定的社會形態或社會語境的介入,能否有效利用教科書提供的文化標準來‘參考構架’個體與社會,這要看教師對于教科書教學功能的發揮,特別是教師對于教科書的理解以及在教育情境中的創新。”
應在漢語教學中聽、說、讀、寫的技能訓練過程中進行生命教育的滲透,使生命教育在漢語教學中以立體多元的形式體現。正如《禮記》中的《大學》首章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1.在漢語閱讀中體悟生命教育
文本涉及范圍廣泛,蘊含了豐富的生命教育的資源,這些是對學員進行生命教育的豐富內容。教師引導并調動學員已有的漢文化知識積累,讓學員多角度、多層次地體悟文本所蘊含的信息,通過學員對文本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建構起自我主體。例如:《漢語強化培訓教程1》第一冊第八課《秋天的懷念》,從“我”癱瘓,自暴自棄———母親對“我”的關愛———母親訣別時對“我”的無盡牽掛,喚醒“我”對生命的審視,學員通過閱讀文本感受到偉大、無私、深沉母愛的同時,獲得情感上的共鳴,學員與文本的對話引領學員走入特定的情景,獲得思想啟迪。
2.在漢語口語表達中探討生命教育
教師應充分利用學員具有多年一線教學實踐經驗的優勢,善于運用符合成年學員的思維特征組織教學,通過對話的方式探討生命,對話最能體現自主學習的理念。同桌之間、小組之間、師生之間通過對話的語言訓練方式把內心的感悟隨課文情節由淺入深表達出個人獨特的感受和創造性的見解,語言表達的豐富和個性化的觀點可以與他人共享與交流,如《秋天的懷念》一文,有的學員關注“我”對殘缺生命的漠視,有的學員感動于母親對“我”生活細節的良苦用心,有的學員被訣別時母親對孩子的無盡牽掛而流淚……對這些不同視角的關注激發了學員表達的欲望,其他學員在傾聽、質疑、評價的雙向、多向的互動對話中得到語言訓練與思想升華。學員通過對話進一步理解殘疾人的內心痛苦,同時也理解了母親對兒子的深沉大愛,思想在對雙重角色的感悟中得到升華,體悟到身體雖殘缺但仍然可以綻放生命的美麗,更對“兒子”的幡然醒悟釋懷。通過對課文的探討,教育學員既感謝生活的賜予,心懷感恩之心,也要學會坦然面對生活中的不幸與磨難,有一顆堅強面對挫折的強大內心。樹立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熱愛生命的積極向上的生命觀,使學員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師還可結合不同的文本內容進行其他不同角度的教育,如:通過《真誠》、《勇敢的人》、《黃紗巾》、《擺渡》、《梅子酒吧》等課文內容滲透尊重他人生命的教育,通過《未上鎖的門》、《散步》、《騷擾電話》等課文內容對學員進行親情的尊重與熱愛的教育。
3.在漢語寫作中表達生命觀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語言學習中較高層次的要求,寫作能力是漢語基本素養的綜合體現,是第二語言學習者最為薄弱的環節之一。教師在關注書面表達字詞句通順、語法正確、邏輯通達的基礎上,還應引導學員把生命教育的內容融入到寫作教學中。以《秋天的懷念》一文為例,圍繞課文所揭示的主題,教師讓學員自主擬題,如對殘疾人的尊重、對健康的珍愛、對母愛的回報、自我生命價值的實現等等,引導學員將閱讀心得、口語交流所得應用于寫作實踐,通過文字把對生命的認識展現出來。寫作教學應引導學員關注現實,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避免作文內容空泛。學員之間還可通過對作文內容、文字表達的互相修改,促進書面表達與思想認識上的共同提高。
4.在漢語課程評價上關注生命教育
評價是漢語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漢語課程評價上,不應局限于對文化知識的終結性評價,教師應改變單純對學員的漢語知識、漢語技能等綜合運用語言能力的評價,還應有其他具體的評價要求,比如,在閱讀課中,教師除了對學員的閱讀速度、閱讀理解能力進行評價之外,還應關注閱讀過程中對生命的感悟、對生命的理解和價值取向的評價。在口語訓練中,除了關注學員語言表達的運用技能之外,還應通過對學員口語表達中蘊含的思想態度的觀察進行生命觀的評價。在寫作教學中,除了重視對語言運用的評價之外,還應對作文素材中寓于的生命觀進行發展性評價,這些是漢語學習重情感體驗和感受的表現形式之一,是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發展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結合,符合新課程標準下的漢語課程評價理念。
5.在自主學習時間滲透生命教育
“任何社會領域都只強調該領域的經濟價值,‘泛功利化’的價值傾向正日趨形成。教育在這場價值觀念的變革中也未能幸免,學校教育甚至喪失了它應有的判斷和反思功能。”培訓院校在晚自習等自主學習時間可以考慮開設一些必要的生命教育講座,或讓學員通過觀看有關的電影、電視節目或時事新聞以及媒體關注度高的熱點問題進行交流,如藥家鑫事件,也可結合正面的社會熱點新聞,如最美媽媽、最美司機、最美教師……,讓學員知道,當今社會除了有踐踏生命的負面事例,也有讓人久久不能忘懷的“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人性大愛”的壯舉滋潤著人們的心靈。學員就某一熱點問題各抒己見,通過社會上的鮮活事例引導學員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價值觀、婚戀觀,使語言學習與實際生活中的案例結合起來,生命教育通過活生生的案例滲透到學員的靈魂深處。
結語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時還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應該成為指向人的終極關懷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質基礎上提出來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種全面關照生命的人本教育。漢語教學與生命教育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漢語能力提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員的生命意識、挫折意識,并能正確處理生命與自我、與社會以及與自然的關系,增強對生命質量追求的意識,培養幸福感,從而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培訓機會。學員通過生命教育感受到生命的多元性,從而達到尊重多元的生命存在,深知自己的生命對自身、對家人、對民族、對社會、對人類具有怎樣的意義。利用培訓的時機對來自全疆各地的中小學少數民族“雙語”教師進行生命教育,不僅可以在相當程度上緩解中小學少數民族“雙語”教師在培訓期間的思想困惑,還可以促使他們將來培訓結束回到工作崗位后,把生命教育有效實施在所教授的學生身上,促進生命教育在全疆的開展。對于新疆這樣一個多民族、多元文化并存的地區,生命教育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教育本身,以此達到對自我世界觀的構建與完善。它對于促進新疆各民族之間互相珍視生命、培養互信都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對維護新疆的安定團結和社會穩定以及實現新疆的跨越式發展與長治久安都有或顯或隱的作用,意義積極而重大。
作者:閆新紅單位:烏魯木齊職業大學教師培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