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命教育中的死亡話題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坦然做出科學的解釋,讓孩子認識到死亡是生命的自然過程
當孩子跟大人談論死亡話題的時候,不管是表現出懵懵懂懂的樣子還是滿腹焦慮的困惑,家長都要坦然地做出回應,千萬不要對這個話題諱莫如深,更不要一味禁止孩子談論這個話題,坦然地跟孩子討論反而更容易幫他正確的面對,否則,家長的閃爍其詞將讓孩子嗅到可怕的氣息,不利于孩子建立對死亡的正確認知。針對孩子關于死亡的疑問,家長要用符合孩子認知水平的語言來科學地解釋事實,比如“,死亡就是我們的身體停止工作了,不運動了,也不能做事情了”。有的家長喜歡用含糊的話語來搪塞這個問題,其實這樣是不明智的做法,甚至有時候會讓孩子因誤解而懼怕相關的事情,比如,有的家長可能會對孩子說“死亡就是睡著了,再也不會醒來了”,孩子就可能因此對睡眠產生恐懼,擔心自己睡著以后再也不會醒來。
二、不刻意掩飾對死亡的消極情感體驗,并讓孩子看到情緒平復的過程
如果家中不幸有親人去世了,家長也不必因為擔心孩子受到負面影響而刻意掩飾自己的悲痛情感,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悲傷反應并不會帶來太可怕的后果,甚至,如果孩子愿意,家長還可以主動跟孩子談論自己的感受,例如,悲傷、生氣、傷心、怨恨和愛等。不過,讓孩子看到家長的傷心和難過之后,也要讓孩子看到家長“慢慢放下”的情緒平復過程,以便讓孩子意識到雖然死亡會帶來痛苦,但活著的人要想辦法慢慢從悲傷中走出來。這樣,當孩子自己面對親人或寵物死亡的時候,才更容易自然地宣泄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三、理解孩子的恐懼,做好他的情緒安撫工作
有時候孩子會不停地追問關于死亡的問題,如“那個老爺爺會不會死?“”人都會死嗎?”等,實際上他真正擔心的并不是眼前的問題,而是擔心他自己會死或者擔心爸爸媽媽會離自己而去,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理解孩子內心的恐懼,可以緊緊地擁抱孩子,同時告訴他,他不會死的,現在爸爸媽媽是不會死的,會陪他慢慢長大,即使有一天會死,也是在他長得很老很老之后。用這種方式,通常會讓孩子相對放松地接受“死亡”這個事實,甚至為自己的焦慮找到一個支點。如果孩子能夠聽懂,家長還可以想辦法讓孩子明白,正因為終有一天我們會走向死亡,所以,活著才彌足珍貴,把孩子的關注點從對死亡的恐懼轉移到如何珍惜每一天的生活中來。
四、借助繪本之力,幫孩子升華對死亡的認知
當孩子對死亡毫無思想準備就被迫面對其帶來的痛苦時,家長還可以借助相關的主題繪本,幫孩子升華對死亡的認知,讓他明白死亡是一個自然的過程,是一個值得尊重的結果,即使深愛的人或寵物永遠地離去了,但我們依然可以通過回憶來感受有他(它)陪伴時帶來的美好,或者通過實現逝去的人生前未了的心愿等方式再現他的音容笑貌,以減緩孩子的痛苦。比如,開頭提到的事例中,媽媽在決定跟孩子說明爸爸去世的事實之前,就可以先給孩子讀一讀相關繪本,讓孩子對如何面對死亡有些思想準備,再結合繪本自然引出爸爸死亡的話題。所幸的是,現在很多繪本都可以幫助家長實現這個教育功能,比如,《湯姆的外公去世了》《爺爺有沒有穿西裝》《老鼠爺爺的告別信》《小魯的池塘》等相關的生命教育或心理自助讀物,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升華對死亡的認知,幫他樹立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和熱愛生命的意識,還可以給孩子示范對待死亡的態度以及緩解痛苦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