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生命教育課堂的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生命的時代性與特殊性相統一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屬性在于他的社會性。處于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人,他們的生命、生活和生存都無不打上這個時代的烙印。而我們現代的學生群體從高年級到低年級分別是由80后、90后以及00后三個不同年代的學生構成。于是我們的教師首先必須了解自己的學生,了解他們被這個社會賦予了哪些不一樣的時代特征,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洞察到學生的生存狀態和生活狀況,亦是教師能夠與學生真正進行生命交流的一個前提,否則教師與學生之間可能永遠會因“代溝”之故被孤獨地隔在鴻溝兩岸。因為師生之間不能產生共同的話語,更無法互相理解,教師永遠會被學生給“out”了。比如筆者在給學生講授性行為問題時,首先調查和了解了當今高年級學生對性行為的一般看法和現實態度。筆者從周圍的學生中發現,他們對于學生時代是否主張發生性行為觀念已經完全不同于我這個70后的老師了,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性行為的開放態度。同時從我國2010年第一次的全國青少年生殖健康調查報告中得知,有性行為的女孩中21.3%有過懷孕經歷,4.9%的人有過多次懷孕經歷。15~19歲青少年的多次懷孕率高于20~24歲。于是,在現代青少年性與生殖健康十分令人擔憂的“青春之殤”年代,筆者的課堂如果再大談自己那傳統而又保守的“戀愛期間千萬別發生性行為”的觀點,那也只能是守舊而又蒼白的說教,因為這種觀點與學生周圍所看到的現象完全不符。因此,筆者在深知試圖用自己“不合時宜”的觀念去阻止學生發生性行為的愿望很難實現的條件下,通過另辟蹊徑發現,清楚的給學生分析以“生命之流”為根基的“情愛”和從“生活之點”所生發的“”間的關系,對所需之“性”與所欲之“性”做出區別才是硬道理,這些理念才是他們戀愛生活中真正稀缺和渴望的引領力量。這些適時而又恰當的理論會讓學生們更加懂得戀愛階段中的“性”有別于“愛”,會自然而然激發一些學生去反思自身的行為,并且能夠對學生未來的戀愛行為產生警醒的作用,如此的教育效果來源于教師對學生生命在他們所處時代普遍特征的把握,來自于正視學生身上所具有的社會性,來自于對自己教育對象的了解。換言之,生命教育教師首要的方法在于了解受眾生命體的時代共性,這是走進學生群體的一塊敲門磚。但是,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學生雖都會散發著同樣的時代氣息,但他們卻畢竟屬于不同的生命體,他們所處的地理環境、家庭,所經歷人生閱歷和成長故事等等又充滿著太多的特殊性。因此,生命教育教師在總體把握學生生命時代性的同時必須將其與學生生命的特殊性相結合,這種特殊性不僅包含學生自身內在的特質和個性,還有學生生命體中所內含的本土性和地方性,這是深入了解學生個體生命的關鍵。比如,同為00后的孩子們,城市孩子大多生活在“421”家庭中,即四個老人,一對夫婦,一個孩子,他們享受的是有時似乎還會令他們“心煩”的各種關愛和呵護。而與他們同時代的農村孩子大多數卻因為父母出外打工成為留守兒童,父母的懷抱對他們而言是一種難得享受的奢侈品。據《2012年城市兒童快樂指數報告》顯示,7歲以上兒童六成有QQ,兩成有iPad,很多孩子從小就成為“宅童”。而農村同齡兒童的視野與眼界,是無法與城市孩子相比較的,可見學生的生命特征會深受地域、家庭等不同條件的影響。因此,生命教育教師在施教過程中不但要謹記“至圣先師”孔子所提出“因材施教”之法,而且要將“因地制宜”的原則落到教學實踐之中,我們關心的是同樣年紀的孩子,卻要有著不一樣的精神“密度”。唯有如此,生命教育教師才能真正全面地欣賞到一個個唯一的、不可復制的生命體,那是一份“唯美”,正是教師對這份“唯美”的正視和關愛成為打開每個學生心門的一把鑰匙。
二、生命困頓的認知度和把握度相結合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元素為核心的教育,它的切入點在于學生的生命困頓,它的宗旨在于成長生命、超越生命。當生命教育教師步入每個學生的心房時,目睹到的是學生們豐富而又復雜的內心世界,其中有喜悅、有快樂、有郁悶、有惆悵……學生們所有的心理反應都是他們生活狀態以及對待生命態度的集中表現,這些給教師們帶來的有欣喜,但更有深深的擔憂。此時,生命教育教師如果僅僅帶著一份對教育的激情和熱情或許還遠遠不夠。因為“激情”是做好生命教育教師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素養,更為重要的是,生命教育教師必須能夠對學生呈現在自己面前的每個內心世界有清楚的認知,尤其是他們所反映出來的生命困頓,教師要能夠做到心中有數。抑或言,生命教育教師要開展一堂生命教育課一定要清晰地明白自己課堂的主旨是要為學生解決什么樣的生命與生活問題,而對于學生的問題教師自己在課前一定要進行深入而又翔實的分析,一定要掂量自己是否有給學生“對癥下藥”,開出“良方”的能力?例如筆者在給高年級學生講授情感問題專題時,筆者首先認識到的是愛情問題已經成為高年級學生的一個主要人生困頓,很多學生對于愛情的概念十分模糊,他們在享受著愛與被愛的同時卻遭遇著相愛容易相處難,甚至相守更難的痛苦;同時許多大學生們對于“”的開放和輕率也給他們自身留下了人生中難以揮去的傷痛;并且對于失戀與求愛被拒也難以有承受痛苦的能力。筆者在發現和掌握學生的問題之后,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和探索之中,捫心自問自己有能力將學生這么重要的人生課題分析清楚嗎?由于筆者對此問題進行了較長時間的研究,再加之自己真實的校園戀愛經歷促使自己對學生情感困惑的分析有了更大的信心和把握度。最終,筆者從學生戀愛的動機不明確;交往方式不恰當;對性行為的輕率;對做“二奶”的寬容;無法承受失戀或被拒之痛五個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討。生命教育教師在備課期間一定要對學生的人生問題進行全面的考量,一定要做到從學生的角度去換位分析,要對自己所講解的問題吃透,否則正如生命教育專家鄭曉江教授所言:“上一堂不成功或半成功的生命教育課還不如不上。”的確如此,因為一個生命教育教師自己都沒有把課堂所要講解的問題弄清楚、搞明白,他以何理由去引導學生,又如何去打開學生的心結,到頭來也只能是“亂開藥”,不僅沒有“療效”反而會適得其反。由是言之,生命教育教師對學生生命困頓的認知度與把握度一定要能夠相互結合,這是走進生命課堂的一個重要環節。
三、認知生命的多種學理性與實踐性相促進
一個生命教育教師在對學生和自己所要分析的問題已經做到了如指掌之后,如何才能將生命的課堂成功進行到底,以為學生達到解惑和促使他們成長之效果呢?這從根本上取決于生命教育教師的專業素養,取決于生命教育工作者自身對生命的涵養和認知,這種對生命的認知既有學理上的更有在實踐層面的。
首先,一個全面而優秀的生命教育教師一定要有相當深的教育學知識,一定要經過專業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培訓,學習過許多的教育教學法。因為懂得如何熟練地駕馭整個課堂是能夠引領學生生命的一個原始基點,是演繹一個成功課堂的前提,也是成為生命教育教師的一個必備條件。唯有如此,教師才能具備從一般課堂到生命課堂的能力。
其次,一個全面而優秀的生命教育教師一定要受過生死學的熏陶,因為生命教育與生死學之間有著極深的淵源。從1968年美國杰•唐納•華特士在加州創建的“阿南達村”學校開始倡導和踐行生命教育以來,美國的生命教育實際上是與“死亡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菲費爾(HermanFeifel)發表《死亡的意義》之后,1963年羅伯特•弗爾頓(RobertFulton)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大學首次開設美國大學的第一門正規死亡教育課程。而臺灣生命教育的發展離不開傅偉勛先生和孫效智教授對“生命的學問”給予的高度關注,大陸生命教育歷經了從段德智先生的“死亡哲學”到鄭曉江教授的“生死哲學”的蛻變,這足以顯示生命教育課堂是無法離開生死學或生死哲學知識背景的。而只有一個生命教育工作者自身對人之“生”與“死”有了充分學習、理解、思考和感悟等等之后,才有能力去理解和解決學生的生命問題。這種關于生命的知識來自于古人、前輩學者對生死的深層思考,是智慧的、有說服力的,不同于一般人對生活的通識性的感悟。比如筆者在講授《撥動愛的音符———關于情感問題的生命教育課》時主要借鑒的是鄭曉江教授總結的關于“生命與生活的緊張”、“生命二維四重性”原理來分析“情愛”與“”的關系和“生命”的層次性,以便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自我生命的重要性,從而在他們遭受失戀或被對方拒絕時能夠更為理性地對待自己的生命。這種具有生命學理性的分析會加深學生對生死的理解,會激發學生對自我的生死問題做更全面的思考和探索。
再次,一個全面而優秀的生命教育教師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雖然很多學生產生眾多的人生困頓不能完全歸結為心理原因,但卻與他們長期的心理活動不可分開。因此,生命教育工作者具有一定心理學背景可以更好的幫助把握和理解學生的心理,懂得適時適地的去判斷學生不同的行為反應,為和學生之間進行順利溝通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最后,一個全面而優秀的生命教育教師需要能夠采取多種實踐活動去提升學生的生命。因為生命教育的最終落腳點在于學生的知行合一,這就需要生命教育工作者有意識的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比如,通過做游戲、進行社會調查、組織參觀、走近大自然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不斷地獲得不一樣的生命情懷,但卻收獲著相同的生命成長感。
四、結語
總之,一個全面而優秀的生命教育教師需要能夠在生命的課堂中將教育學、生死學、心理學的知識和各種不同的實踐進行相互整合,做到相互促進。綜上所言,走進生命教育的課堂需要生命教育教師首先在總體上去了解學生,把學生生命的時代性與特殊性統一起來,同時還要能夠對學生有個深入的理解,能夠把對學生生命困頓的認知度和把握度相互結合,最終還要能夠將生命的多種學問與實踐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如此才能打開學生的心門,走進學生的心房,影響學生的心理,成長學生的生命。
作者:朱清華單位:江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