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工作介入下流動兒童社區教育現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兒童教育是一個民族振興的基石,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城市流動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其后代越來越多地在現居住地出生,這些流動兒童群體已經成為城市人口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且這一群體面臨的教育、社會融入等社會問題依然存在,本文旨在從社會工作的角度,通過優勢視角解讀流動兒童,對流動兒童社區生活的情景進行分析,考察流動兒童在社區教育上面臨的問題。
關鍵詞:社會工作;優勢視角;流動兒童;社區教育
隨著城市進程的快速發展以及城鄉差距的存在,大量的青壯年人口流入城市,城市流動人口比例逐年上升,其后代越來越多地出生于現居住地,梁啟政在其碩士畢業論文中提出“結合實踐經驗我們把流動兒童定義為:跟隨父母或其他監護人離開家鄉到新的城市生活半年以上的未成年人,在N機構選擇服務對象的過程中規定兒童年齡為6到12歲”[1]。社區教育作為兒童成長的重要載體,為這一階段的兒童提供了一個天賦所及的自由發展的空間,彌補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不足,是銜接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重要橋梁。李琳在其碩士畢業論文中提到“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我們應學會轉換視角來看待案主、包括他們生活的環境、生活的現狀,而不再將目光集中在案主面臨的問題上,相反,要將眼光投向案主具備的‘可能性’。我們不能總是將注意力集中在案主的痛苦、創傷上,而要在苦難中看到案主希望轉變的種子。”[2]即社會工作者應從優勢視角的角度,通過運用專業的知識,從不同的方面介入流動兒童的社區教育,幫助流動兒童在身處逆境時建立良好的應對策略,運用他們原有的資源和本身的抗逆力來獲得更多的成長籌碼。
1社區兒童面臨的教育問題
1.1家庭教育的缺席
經研究發現,流動兒童的父母大都從事體力勞動,早出晚歸的工作讓其沒有過多的精力和時間與孩子互動,且這部分群體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即使有時間,也無法指導孩子的學習,因而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除提供基礎的生活保障外,很難恰當做好父母教育孩子健康成長的角色。[3]
1.2社區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養不足
張蕾提出“目前社區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素養不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在社區教育工作方面所接受的專業教育過少。高等學校對于社區教育的專業設置較少,導致高校中專業學習社區教育方面知識的學生較少,致使社會上擁有社區教育工作專業知識和系統管理的工作者較少。”[4]此外,對于已經在教育崗位的工作者而言,工作期間很少有接觸專業性較強的培訓,因而社區教育工作者缺少專業的社區教育工作知識,且在一定程度上工作難以做到與時俱進。這也直接導致社區工作者在工作上缺乏相關的理論知識,造成工作效率低下。
1.3社區中心教育設施的不完善
在研究中發現,在一些兒童聚集社區,因城市用地緊張,其提供的用于兒童活動的空間區域十分有限,且條件設施有限,教室內除基礎的板凳桌椅外,沒有輔助設施;在教育用品上面,只能滿足孩子們簡單的類似畫畫、寫字等活動;同時,由于教育工作者和場地有限,兒童的教育無法根據年齡的不同而進行細分,大都為將社區中從一年級至六年級不等的、所有年齡層次的兒童都安排在一個教室,無法根據滿足孩子們的個人需求。
2優勢視角下留守兒童的特點
2.1經濟實力
社區留守兒童的家長,由于工作原因,不能陪伴孩子的成長,且很大一部分孩子的家長受教育程度較低,為彌補孩子,父母們更多的是選擇為孩子提供比較好的物質生活條件,或是盡量托付給穩妥的人,為孩子提供比較好的生活環境,因而這部分兒童相比于其他孩子而言擁有較好的物質條件。
2.2自理能力
在父母工作期間,由于沒有相應的監護人進行照顧,社區兒童一般需要自己慢慢適應并學習一系列的生活能力,同時,缺乏關愛的兒童在心理方面比普通家庭的孩子相對敏感,更趨于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這也使這部分兒童更為理解父母在外工作的不易,在家長面前會有意識地學會如何變得懂事,讓已經勞累一天的父母不再為自己操心。
2.3學習能力
研究發現,部分社區兒童為了不讓在外務工的父母擔心在校的學習情況,他們表現上進,自我學習能力較強,成績優異,有的還在班級擔任班干部,由于心智成熟較早,很多方面的表現比同齡人要更為突出,因而是老師的得力幫手、同學們的知心好友,整體而言精神狀態積極向上。
3社會工作介入下社區兒童的教育
3.1促進了兒童的全面發展
現階段投身社區的社會工作者大部分來自于高校,在學習期間有豐富的實習經歷;一方面,在校期間,接受過專業的知識技能培訓,易了解這一時期孩子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煥發著青春氣息的年輕群體,與兒童之間有許多共同的話題,孩子們愿意與這群大哥哥大姐姐交流,二者能夠在短時間內親近,有利于二者間的情感交流。在相處過程中,社區工作者通過運用自身的所學,通過分析不同孩子的特點,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正確地引導每一個孩子的思維方式,正所謂“游戲是孩子們天性的釋放”,在慢慢引導的過程中,孩子與工作人員開始慢慢熟悉,此時再開展有趣的活動,在游戲過程中觀察并發現其自身的整體狀況,后期根據每一位兒童的表現設計符合兒童個性特點的學習方法,能夠很大程度上激發兒童在學習上的興趣、內在的潛能。
3.2彌補了學校教育的不足
社區教育采用的是小班授課的方式,這種授課方式不同于傳統的學校大班式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由于班級學生較多,僅有一名老師,完全不足以滿足每一位同學的需求。而在社區教育中,社會工作者與社區兒童之間數量差距較小,基本上可以實現一對一的教育,對于孩子在課堂上的表現能夠及時、準確地做出判斷,并解讀其內心的情感的變化,以有效快速的方法加以解決。
3.3豐富了社區教育的內涵
傳統的社區教育,在家長看來,和托兒所沒有太大的區別,將自己的孩子置于社區中心不過是為孩子找一個放心的看管地點,然而,社區工作的介入,使傳統的社區教育發生質的改變,孩子們不僅可以在社區教育中獲得在學校教育中不同的知識,同時,社區教育填補了家庭教育的不足,孩子們將其當成學習的小天地,在其中收獲不一樣的體驗。
4總結
本文從社區兒童的優勢視角出發,探討社會工作介入下的社區教育對于社區兒童及其家庭的重要作用,并且對于社區以及學校而言也具有重要意義,旨在通過對當下社區兒童的家庭、所在社區教育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試圖通過從兒童自身優勢的角度,研究如何通過社區教育這一平臺讓社區兒童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特點,運用自身的能力來管理自己、影響周圍人,實現自身的價值,重新找回自信。然而由于研究者自身能力的有限、相關資料的缺乏以及不同地區社區教育情況的不同,只是簡單地做出此類方案的提議,其方法并未正式實施于相應的社區教育點。但研究并不能一蹴而就,這其中需要來自社會各界的支持與幫助,并對社會工作這一職業的認可,唯有此,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梁啟政.流動兒童社區教育中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以青島H社區“流動兒童公益課堂”項目為例[D].青島:青島大學,2018.
[2]李琳.優勢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農村留守兒童服務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18.
[3]周世強,李鶴.關于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兒童服務的研究———以北京市H社區與Q社區為例[J].重慶城市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2,12(4):1-6,16.
[4]張蕾.社區教育工作者專業化發展問題研究[J].才智,2018(36):243.
作者:陳玉元 單位:南京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