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激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都發生了改變,“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需要轉變觀念,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在教學中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主體性;主導;興趣;自主學習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边@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教師采取的依然是“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教學模式,教師掌控著教學的全過程,這限制了學生探索的主觀能動性,導致學生思維產生惰性和依賴性,不利于學生主動性的發揮和探索創新精神的培養。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取決于學生的主動參與程度,小學數學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樹立“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通過啟發、誘導,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激發學生的自主性,使學生在自主思考和探索創新中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構建,從而提高數學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要轉變觀念,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
教學在本質上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邊互動過程,二者是密切聯系、互為前提、互相促進的,不能互相替代。因此,在教學中,既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也要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要處理好二者的關系。但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不能很好地處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之間的關系。一些教師認為教師多講學生就能多學,教師少講學生就少學,以教師的講授代替了學生的學,教師居于絕對的主導地位,學生成了被動接受者,這就極大地限制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還有一些教師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對學生的學放任自流,沒有準備地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學習任務。這種沒有目標、沒有教師指導的學習是沒有效果的,這也是教師不負責任的表現。實質上,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否發揮,發揮的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主體地位實現的程度。學生的自主和教師的主導都需要在一定的框架之下發揮作用,沒有絕對的主導作用和主體作用,二者是相輔相成、和諧統一的。因此,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樹立主體性的教學觀,明確教師是教學目標的制定者、教學任務的引領者、教學過程的組織者的角色,設置課程內容要以實現小學生的主體性為指導。教師要深入研究小學數學教材的結構和編排特點,分析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確定哪些內容該講,哪些內容可以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設置合理的教學目標,設計問題,明確任務,這樣學生的自主學習才會有方向。應該交給學生的學習任務一定要敢于放手,如觀察、思考、探索、交流、展示等環節敢于交還給學生,只有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體現。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
小學階段是學生知識體系構建和理性思維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小學生的思維方式還是以直觀、感性為主,抽象思維相對欠缺。因此,將生活中的內容提煉加工后引入數學課堂,能讓原本枯燥、單調的數學變得生動活潑起來,既符合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基本原理,也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是一種尊重學生主體性的體現,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耙詫W生為主體”的教學理論啟示我們:學校不是“機械的教育加工廠”,學生也不是一個等待灌輸的機器,而是一個活生生的、具有自主性的動態發展的獨立個體。因此,讓小學數學課堂回歸生活,并不是簡單地將教學內容與生活相聯系,而是要堅持以生活化為導向,從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利用生活中的有利于教學的資源、經驗、手段和方法來處理數學教學中的問題。將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植入課堂,能使學生在生活的情境中發現數學因素,進而理解數學知識及其蘊含的知識原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解決的方法,這體現了小學數學教學的生動性、開放性和教學主體的互動性。生活中的許多場景可以還原為數學問題,成為開展數學教學的素材,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以生活中的具體場景和具體實例設置情境,以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通過“解決問題”的需求實現對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學“認識面積”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觸摸數學書和課桌的表面,通過客觀感知這些面的大小,使學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接著通過舉例讓學生進一步比較生活中其他物體表面的面積大小,從而使學生對面積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此外,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捕捉合適的生活場景,這是一種從抽象原理到感官事物的逆向回歸,也能夠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小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在個體思維上體現的是數感的建立。數學概念和原理對應的生活場景是多樣的,每個學生個體的生活經驗也是多樣的,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列舉出多種多樣的答案,從而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數學的魅力,逐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三、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方式能夠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更多的是“引導者”和“激勵者”的角色,對于學生的探究和學習過程的干預和控制大大降低。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都擔任著相應的角色,肩負一定的任務,這就為學生的個性的自主展示奠定了基礎。小組合作是學生之間互教互學、共同探索的過程,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有利于不斷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由此可見,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巧妙設計合作學習的形式和內容,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創設具有開放性、啟發性和可以合作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合作的動機,調動學生的合作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合作學習中,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營造恰當的課堂氛圍和心理氛圍。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把握學習內容,提高小組學習的效率,不斷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其次,要明確合作學習的目標,適時進行引導。合作學習的目標必須以“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劃分合作小組,一般是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使合作小組的分工在整體上達到最優化,每個小組成員都要明確合作學習的目標和自己的職責,在合作學習過程中不斷鍛煉自己的各項能力。同時,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不斷調整不合理的合作分工和合作流程,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糾錯能力。在學生自主探索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逐層探究。教師要掌握學生合作學習的進度,保證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合作學習中去,當學生遇到瓶頸的時候要及時地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以保證學生的學習效率。
四、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思維處于直觀向抽象過渡的階段,通過動手操作,加大感知對象與背景材料的差異,對于提高知覺效果、訓練思維的條理性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動手實踐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在課堂授課過程中要結合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操作活動,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在操作中感悟、思考,從而完成知識的建構。例如,在教學“認識幾分之一”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親手折一折、涂一涂的操作活動理解“幾分之一”的概念。設置的目標任務是找到一張正方形彩紙,并將其四分之一涂上顏色。通過實踐,學生在操作活動中動手、動腦,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將數學教學成果應用于生活實踐。知識和技能的獲得主要靠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應用,對于學生通過自學能掌握的,教師就要放手讓學生用已有的知識自己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例如,在學習了“千克與克”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實踐作業,讓學生回家稱一稱一千克雞蛋大約有幾個,一瓶礦泉水、一袋食鹽大概有多重,親自動手稱一稱,驗證一下。這樣的實踐作業給學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空間和更多的探究空間,更強調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主體性,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新時期教育的發展方向。每一位數學教師都要轉變觀念,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方式和手段,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作者:徐金梅 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永昌鎮中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