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應用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周遠清同志曾指出,“我國高校長期以來存在重理輕文、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脫離的傾向,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的重要方面,以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為切入點或突破口的素質教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教育理念。”[1]楊叔子先生也曾指出,“在大學生的素質形成中,文化素質是一切素質的基礎,人文素質則是文化素質的核心。”[2]本文圍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薄弱現象,以大連東軟信息學院為例,對應用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途徑進行探析。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在IT應用型工程教育過程中,通過將人文素質目標納入人才培養目標體系,整合IT職業素養系列課程,加強IT職業素養教師隊伍建設,營造IT職業素養教育資源與環境等方式,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IT職業素養教育,并貫穿學院教育全過程,保障人文素質教育在IT職業素養教育過程中的有效實現,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一.將人文素質目標納入人才培養目標體系,優化IT職業素養系列課程
1.將人文素質目標納入人才培養目標體系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在辦學之初,就通過借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全球化教育的知識分類框架,結合社會和企業對IT人才能力結構的需求,提出了人才培養的五大知識模塊,即“IT技術、語言與溝通、組織與管理、價值觀與態度、終身學習能力”。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進一步豐富了人才培養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將“技術知識與推理能力,開放式思維與創新,個人職業能力,溝通表達與團隊合作,態度與習慣,責任感,價值觀,實踐構思、設計、實現和運行為社會的貢獻”作為人才培養目標體系,并進行了系統化細分和映射,在課程體系構建中,依據指標體系,面向職業領域開展了人文素質課程設計。
2.全程立體式課程體系構建在人文素質類課程體系構建中,以“了解職場、規劃職場、贏在職場”三階段,實施了一體化課程設計。以“溝通與演講”、“IT職業生涯規劃”、“工程師職業道德與素養”課程為核心,以“兩課”、文化素質選修課為基礎和鋪墊,通過課程教學和實踐活動開展,增進知識、提高能力、培育素質,構建了IT職業素養全程立體式課程體系。在“了解職場”階段,設置了“溝通與演講”必修課、“格致杯”演講大賽實踐平臺,開展概念實習,增加對職場需求的初步了解和認識;在“規劃職場”階段,結合專業,提供“專業導論”配套課程、“工程師職業道德與素養”和“IT職業生涯規劃”核心課,以及面向語言類專業的“商務禮儀”課程;在“贏在職場”階段,開設就業指導課,提供“贏在職場”求職模擬和企業掃描等系列課程和活動。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開設花藝與茶道、大學生音樂賞析等十幾門文化素質選修課。
3“.三中心”教學模式實施為保證人文素質教育和職業素養教育的有效融合,實施了“三中心”教學模式,即以“學生為中心、實踐為中心、人文滲透為中心”。教學內容方面,進行“三位一體”設計,“集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實踐訓練與職業素質、時代精神與人文關懷為一體”,注重提升學生的價值觀、責任感、態度與習慣、人際溝通能力、職業道德、團隊合作、終身學習能力、人文素養等職業素養。教學組織方面,以建構主義教學理念為指導,以項目和案例為引導,以團隊合作小組教學為組織方式,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注重實踐能力培養,打造“精講多練,注重實踐”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實踐活動方面,將實踐環節教學與知識的傳授,等同重視,進一步實施以“學生為中心、實踐為中心、人文滲透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比如以《溝通與演講》課堂為實踐基地,以“格致杯”演講大賽為實踐平臺,連續舉辦了十余屆“格致杯”演講大賽,得到廣大同學、學院教師的好評,成為品牌實踐活動,鍛造了一批批校園溝通演講精英。據統計,大賽獲獎的同學,就業率高達100%。此外,“校園辯論賽”、“主持人大賽”、“模擬求職面試”等實踐活動,都已成為學院的品牌活動。
二.加強隊伍建設,打造職業素養教育優秀教學團隊
1.發揮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中心的積極作用為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學院成立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中心。該中心承擔著全校文化素質教育的研究、指導、規劃和組織工作。中心以人文素質和創新創業教育團隊為依托,整合全校優勢資源,共同探索和實踐文化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在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職業素養教育過程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校企合作、專兼結合,建設優勢互補團隊本著“校企合作、專兼結合、分工協作、發揮優勢”的指導思想,IT職業素養系列課程教學建設過程中,形成了學院專任教師和行業企業兼職教師分工合作,優勢互補的團隊關系。學院專任教師,主要負責課程的建設和授課;企業兼職教師,參與課程設計,提供實踐案例、參與實踐活動指導。通過優勢互補,將企業精神、企業文化、行業動態、崗位需求、職業素養要求等,貫穿于教學過程;在實踐互動中,培養學生愛崗敬業、遵章守紀,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習慣,使大學生做到職業素養與社會需求的“零距離”。
3.積極發揮專業教師、黨團組織作用,實施全員全程育人在專業教學中,自覺地將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貫穿專業教育始終,充分挖掘和發揮專業課對人才文化素質養成的潛移默化作用,使學生在學好專業課的同時,提高自身文化素質,真正做到教書育人。在教學管理中,使專業教師參與素質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實現專業教師和輔導員隊伍的相互融合。同時,積極發揮黨團組織和社團組織的作用,組織開展好第二課堂教育和實踐。形成了全員育人和整體聯動的有效機制。經過多年建設與實踐,學院打造了一支優秀的IT職業素養系列課程教學團隊,取得了突出成績,起到了積極的示范作用。2009年,該團隊獲評遼寧省優秀教學團隊。
三.拓展教育教學資源,營造良好的職業素養教育環境
1.發揮區域優勢,打造校企合作的互動環境學院積極發揮位處國家級軟件示范園的區位優勢,與周邊國內外IT企業,構建了校企互動機制,為學院IT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資源與環境。學院不僅獲得了人力支持、人才需求規格信息,而且獲得了企業提供的實踐教學基地和教師培訓基地、實驗和實踐環境,為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探索和實踐提供了平臺。
2.營造積極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校園文化建設,是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環節。學院構建了以工學為主,文學、管理學、藝術學相輔助的學科專業結構,在營造和諧校園文化,培育和諧發展的人才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學院還積極發揮IT院校優勢,打造了數字化校園。為大學生學習和實踐,提供了豐富的網絡資源,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優質網絡資源的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通過校園網絡文化建設與交流,為大家提供展示才華的空間;通過校園網站建設、應用系統開發等實際項目開發和管理,獲取應用技能和職業素養的綜合發展。此外,學院還通過開展人文講座、勵志講座、文化周等系列校園活動,助力大學生職涯規劃,開闊大學生視野,陶冶大學生情操,對大學生人文素質和職業素養的養成,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3.開展形式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學院積極開展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建設,組織大學生參觀考察,參與社會服務,參加企業的實習、實踐等,對大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依托學院大學生創業中心,使大學生在真實環境和真實項目運營中,實現了人文素質和職業素養的鍛煉和提升。
四.成效及建議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通過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職業素養教育,實踐了一種人文素質教育的創新模式和途徑,取得了積極的效果。《溝通與演講》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程,IT職業素養系列課程教學團隊被評為省級優秀教學團隊。在人文素質教育成效反饋中,得到了大學生、用人單位、教育主管部門等教育利益相關者的肯定和認同。根據應用型高校的定位特點和特色,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職業素養教育,保證了人文素質教育不脫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軌道,有利于人才培養重心的一致,模式的統一。同時,使人文素質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實踐性。以上探討,以期對同類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有所裨益。
作者:董文良 單位:大連東軟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