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通識教育下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基于通識教育理念,對大學公共英語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了初步探討和研究。特別是對課堂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方案進行了初步設計和應用,以期系統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通識教育理念下的大學公共英語教育。
[關鍵詞]通識教育理念;大學公共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1通識教育理念與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1.1通識教育理念
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是一種旨在發展人的理性、心智,全面培養人的各種潛能的教育理念,是對大學生進行的一種非功利的、共同的自由教育。它不僅主張教育要關注人的價值與意義,尊重生命,弘揚個性,而且強調通過人文學科的訓練,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提升其人文境界。通識教育理念是對“自由教育”與“人文主義”傳統的繼承和發展。
1.2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現狀
我國高校的公共英語課堂教學已從過去傳統模式發展到現在利用多媒體網絡信息化模式,但是整個教學模式與考評標準仍然以單一的提高語言技能為主要目的,忽略了英語學習本身就是文化學習的事實,許多院校更以提高英語四六級、考研等考試通過率為主要目標,忽視了學生個性化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很多學生在大一時就能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而后上課不認真或者混考勤等,這會導致學生知識面窄、知識結構不合理、學生的思維被禁錮,造成“應試教育為主,素質教育為輔”的結果。
1.3通識教育勢在必行
教育部高教司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規定,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是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知識和綜合素質,這與通識教育的目標和理念是一致的。語言學習,不僅需要學習語音、單詞、句子、語法等語言知識點,還應該了解該語言的文化精髓,這就更加需要在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加大通識教育的比重。
2通識教育理念下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
2.1通識教育教學模式的更新
通識教育是以自由教育為基礎,也可視為基礎教育。通識教育是面對大眾的教育,并已融入到專業教育當中,兩者互助互補。許多高校普遍會在第一學年開設通識文化課程,第二學年開始專業課程的學習。例如,復旦大學針對英語專業的學生,實施大一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大二才開始專業英語課程的學習。這與筆者所在的大學從2016屆非英語專業學生開始實施的大一開設公共英語必修課,大二開設公共英語選修課的模式類同。現今的通識教育不再是結構單一、內容松散的教育,而是自然學科與人文學科兼有,能夠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體系。
2.2通識教育理念下的大學公共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方案
2.2.1教學目標與內容
語言文化類課程屬于人文學科,是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組成部分之一。通識教育理念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仍然是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知識和綜合素質,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完善其知識結構。張壽松在其著作《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論稿》中總結了通識教育內容選擇遵循人性原則、導向性原則和適應性原則。大學英語教學內容也應該遵循這三個原則,不僅要在課堂教學中導入西方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知識,還應該加入中國國學、思想政治、道德與修養等內容的講授。
2.2.2教學方案與應用
此方案適用于大學公共英語必修課課堂教學,以《新時代交互式英語》為主要授課教材。(1)讀寫譯課。每次兩小節課,共90分鐘,針對每篇課文所涉及領域,搜集歸納相應的背景知識,用10分鐘進行文化導入,另用10分鐘左右啟發并鼓勵學生分享其所了解的相關知識。課文賞析、練習題講解過程中,都可以適時導入相關文化知識點。筆者所在學校平均一學期為16周,64學時,可分成每三周或每四周,做一次25分鐘左右的迷你開放式講座(MiniOpeningLecture)。講座內容由教師在本學期開學前挑選,制定好提綱,發給學生,讓其提前查閱、搜集、整理相關的英語資料,以便在講座中參與討論。講座之后,師生可以相互推薦一些好的書籍篇章,共享一些有用的英語學習資源。(2)視聽說課。①分組,每組4~6位學生。每次由四組學生進行限題的英文口頭報告,要求每位組員都要參與。內容限定為中國文學與歷史、英美文學與歷史、世界自然與科學等。學生根據興趣和所學專業選擇,進行口頭報告。②減少或取消視頻聽力,進行純聽力練習。筆者給學生使用了外研社的LISTENTOTHIS(初級)教材。③每學期可加入兩次電影片斷賞析課,每次45分鐘,并設計問題讓學生練習。筆者所在學校早上第一二節課與三四節課有40分鐘的間隔,許多學生會很早到教室等待上課。可以利用這個時間,以及課前、課后10分鐘的時間,為學生播放英文演講、自然與科學方面的英文紀錄片等。
2.2.3教學考核與評估
各大院校常用的考核方式是傳統的“結果型考核”。為了簡化評分標準和測試,大范圍應用選擇題,這會誘導學生猜答案,考分不能如實反映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為了開發學生的潛能,實現個性化自主學習,應同時使用“過程型考核”,從而做到客觀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1)過程型考核。主要關注學生課堂參與表現、課前課后自學情況、作業完成質量以及出勤情況等。過程型考核所占期末總評的比例可以適當提高,靈活處理,建議為50%。(2)結果型考核。結果型考核可結合課程特點,采用閉卷或開卷考試形式,考查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考試命題應更富有時代性和實用性。可以借鑒IELTS,TOFFL,GRE考試,將教育、人文、商業、工程技術、自然科學、社會研究等方面的內容和大學校園里真實發生的語言內容和場景納入到考試中,或是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測試與其專業相關相近的知識和學術素質。試卷設計考查筆答試題,并擬好標準答案及評分細則。結果型考核比例建議為50%。
3模式方案實施面臨的挑戰
3.1師資力量不足
方案實施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成熟的通識教育師資十分有限。大學公共英語教師不應該是只會聽說讀寫的“四有匠人”,他們應該是兼具道德高尚和中西匯通的“博雅之士”。許多英語教師上課方式有諸多改進,還有一些教師在翻轉課堂、師生角色互換等多方面進行探討與研究,但落實到每一堂課,許多教師仍然就語言論語言,就教學法論教學法,除了語音、構詞法、語法結構之外很難深入淺出,有關英語國家的政治、歷史、宗教、習俗等方面的知識也相當匱乏。通識教育下的英語教師不僅在自身專業方面要精準,還要基本能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如何讓高校的大部分英語教師接近或達到這個層次,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3.2功利性教育
學校教育,特別是高校教育,很容易“功利化”。《左傳》有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其意為學問前應先學會做人。現階段我國高校英語教育存在明顯的工具化、功利性傾向。大學英語“費時低效”,是中國大學英語教育的瓶頸。多年來,我國的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一直注重學生英語語言能力、語言知識的掌握與積累,卻忽視大學公共英語教學中的人文素質教育的培養。許多學生和教師認為學習英語就是學會聽、說、讀、寫、譯。這種觀念導致的結果是大多數學生學的是“死”的語言,是沒有“營養”的語言。如何平衡英語語言能力的提高與英語文化素養的提升之間的比重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
4結語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就如魚和水的關系,語言教學理所當然離不開文化教學。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已進入歷史轉型期,各個高校從“英語多媒體信息化教學”正在向日益重視起來的“英語通識化教學”轉變。大學英語教學與通識教育是相輔相成的,二者是互為促進的。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應在必修課與選修課中有利結合,全面提升大學生的人文及科學精神素養。教師要努力做到不僅讓學生不再感到英語學習的枯燥,而且開闊視野,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從而切實提高我國高校的教學水平和辦學能力。
參考文獻
[1]北航高研院通識教育研究課題組.轉型中國的大學通識教育——比較、評估與展望[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2]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3]劉玲玉.大學英語通識教育文化類課程“反哺”教學初探[J].英語廣場,2013(8).
[4]張壽松.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論稿[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鐘英.地方本科院校通識教育選修課課程建設策略探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7).
作者:丁潤昕 單位:青海大學基礎部英語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