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體校藝術專業內涵發展方式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謝雪峰歐陽柳青單位:武漢體育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武漢體育學院發展規劃處
“十五”教育發展規劃期間,“忽如一夜春風來”,藝術類專業在體育院校不斷興起,“十一五”教育規劃時期勢頭更盛。先看“十五”期間情況:全國獨立建制的14所體育院校,有11所經教育部批準都至少設置了1個藝術類專業;有的如成都體院、天津體院設了表演和舞蹈學兩個藝術類專業,西安體院除了這兩個外,還設了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武漢體院除了本科有藝術類專業外,還獲批舞蹈學二級學科的碩士點。沒有正式設置藝術類專業的3所體育院校,實際上已辦有藝術類專選班,而且也積極申請增設。其他相關大學中的體育院系,也有許多開有藝術類專業或者專選班,比如教育部所屬6所師范大學和不少設有體育學院的大學都如此。
“十一五”時期此風更勁,因為藝術學科在此期間正醞釀從文學門類的一級學科獨立為一個學科門類,實際上這一動議現在已成事實。不少體育院校現已有兩個或以上藝術類專業,比如武漢體育學院已有表演、舞蹈學、播音與主持藝術、廣告學等4個本科藝術類專業,而且還在過去舞蹈學二級學科碩士點基礎上獲得藝術學門類之下的音樂與舞蹈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體育院校中藝術類專業涉及面如此之廣,已經引起教育界和體育界高度關注并值得我們繼續重視。體育院校過去的研究主要是隨近年創辦藝術專業的論證、實踐過程,以及藝術專業在體育院校事實上的勃興而有所開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體育院校人才培養方案、藝術專業課程設置方面,以及對其教學現狀及改革的探討,如黃漢升、季克異、刁在箴、黃寬柔等的研究。也有的研究將之與校園文化、大學生素質教育聯系起來,如楊貴仁、于文謙等的研究。本文則將進一步對體育院系藝術專業勃興的綜合條件或者社會生態及動力機制,發展的核心理念,以及發展目標和愿景等方面進行探討。
社會生態:體育院校藝術類專業勃興的客觀環境和動力來源
藝術類專業之所以會在體育院校中普遍出現,必有其客觀原因;之所以會在“十五”期間開始全面興起、“十一五”時期持續發展乃至勃興,也必然蘊有特殊機制。這種原因、機制的源起和時空依托實際就是藝術類專業的社會生態。對社會生態的了解和把握,對體育學科及其藝術類專業的建設非常重要。因為社會生態是可變的,從“十五”、“十一五”教育和體育規劃時期到“十二五”教育和體育規劃時期乃至更遠階段,專業所處的學術生態及整體社會生態會是變化的;其中某些方面和某些因素可能朝著利于專業生存和發展的方向變化,某些基本不變,某些則可能相反。因此學科和專業建設必須未雨綢繆,在以后的發展中應該與時俱進、趨利避害,才能做到“適者生存”并不斷“進化”。為了加強對當時學術和社會生態的認識,我們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分析和考察:
1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環境
經濟、社會發展的大環境是社會生態的最重要部分。“十五”、“十一五”規劃期間,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社會穩定發展,給體育、藝術、文化的發展乃至大眾娛樂和休閑的蓬勃開展,都帶來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比如體育舞蹈、藝術體操和健美操、廣場體育藝術形式等,沒有一定的經濟能力是較難開展并維持的。而且也只有社會的繁榮穩定,才有更多的人利用體育藝術活動開展人際交往,才會有更多的人從事以體育藝術內容為主的健身娛樂和休閑活動。
筆者曾作過多次實地調查,發現健身館中絕大多數都是有雄厚經濟實力的白領人士和退休人員;而從事公園晨練和街頭晚練的人群中,也至少都是衣食無虞者。而且這兩大人群從事的活動大都是體育藝術類項目,如健美操、形體練習、體育舞蹈及自創或改編的集體操等等。這種現象既是一種普遍社會存在,同時也蘊涵著一種巨大的社會需求。反映到學校教育,則是相應專業人才的培養。當然,也正因為經濟的發展,才使更多的家庭能夠支付藝術專業相對較高的學費,這也是藝術類專業更多出現的生態條件。
2政策環境
法規、政策及制度是社會生態的重要部分,有學者稱之為規范生態。催生體育院校藝術類專業的最重要政策有三:一是1999年教育部頒發了《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規定》,使得“十五”教育規劃期間高校在開設專業方面獲得更多的自主權,即增設本科新專業的權利大部分交予高校,教育行政部門一般只進行總量控制,其他方面少有干預,“十一五”教育規劃時期高層政策沒有改變。二是高校藝術類專業招生政策中,藝術考生的文化總分可以較大幅度低于文理考生,甚至還低于體育考生,這就使許多有藝術特長的考生獲得更多機會,高校自然不會放過這一選拔人才的途徑。三是高等教育的擴招政策。眾所周知,從1999年開始,高等教育連續幾年跨越式發展,擴張規模及速度,都超出了人們原來的想象。盡管這一政策遭到不少非議,但社會層面尤其大部分學生家長仍視之為正面機遇,因而“十一五”教育規劃期間教育部雖已放慢擴招速度甚或某些方面有所縮減,但包括藝術類在內的招生總量卻已達到較高程度。總括而言,這也是體育院校內涵發展尤其是新專業拓展和學科創新的難得機遇。
3體育和藝術自身的性質和特點討論體育和藝術所處的社會生態,不僅僅指客觀的時空和政策環境,也包括體育和藝術自身。就如同我們討論人類生態時,不僅指人所處的自然生態,同時也還包括人類自身,而失去人類自身的生態就僅是自然生態而不是人類生態。明乎此,我們就有必要對體育與藝術的共性及相融性進行討論。根據教育學者李政濤的觀點,教育活動具有表演性同時起源于表演[9]。
其實,體育與藝術更是如此。按生態學術語,體育與藝術應是“近緣物種”,俗話稱“文體不分家”,亦即此意。體育院校在創設體育學科之外的新專業時,往往首選藝術,這也有其內在合理性。
長善救失:體育院校藝術類專業發展的核心理念和原則
體育院校藝術類專業在“十五”、“十一五”教育規劃期間短時勃興,必然有其先天不足。雖然這些院校體育學科積淀相對厚重,但體育學科框架內辦體育藝術專項班、專選班與開辦正式的藝術專業畢竟有較大區別。藝術專業在學科歸屬中過去長期被置于文學門類藝術學一級學科的框架之下,自然有不同于體育相關專業的諸多要求,體育院校在文學、藝術方面的人才和學術儲備必然有所欠缺。而且專業的學術生態乃至整個社會生態在不斷變化,因而體育院校藝術類專業的前路存在一定風險。何況,此類專業開辦之初的社會影響也極其有限,欲在整個大藝術教育領域中崛起,欲在潛在的藝術生源中占到理想的份額,體育院校都須假以時日。
然則時不我待,“發展才是硬道理”,體育院校當務之急就是要加快學科和專業發展。我國經典教育學著作《學記》中指出:“人為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長善救失”作為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其實也是相關體育院校辦學和學科、專業發展的核心理念與原則。
對照與省察這段話所說的“多、寡、易、止”,體育院校均可入座。就體育領域而言,這些院校人才濟濟、成果豐碩、拓展面廣,可謂之“多”。反觀其他領域尤其藝術方面,則基本上是人才短缺、資源貧乏、經驗鮮有,只能稱“寡”。就“易”而言,意味不停變化,缺乏穩態,體育院校近年在新專業建設上正是不斷投石問路、多方突圍。而“止”所指,則是固于現狀,進取不足,體育院校有的也是故步自封,不敢越“體”字一步。整體來看,這里的“多”似乎完全是好事,但實則不然。“多”有時障人耳目,讓人耽于安樂,加之“窄河競渡”,勢必容易“翻船”。后三者似乎負面較大,但也可朝好的方面轉化。
比如,“寡”有時就能激勵人,鞭策人,促其“窮則思變”;“易”有時也讓人多思且勇于行;“止”則多有規范,便于事物在有序中摸索新生。總而言之,在“多、寡、易、止”方面,體育院校比之他校是各有其長,也就是“長善救失”所說的“善”;但體育院校也有許多不足,即“長善救失”中的“失”。體育院校要辦好藝術類專業,不能只囿于專業,而要將專業的生存、發展與學科整體建設和發展相融合。要在凝煉學科研究方向和專業發展取向,凝聚學術隊伍和專業人才,構建學科平臺和專業基地,積累學科和專業發展的物質基礎等四大方面,對學術生態和辦學資源進行準確、充分地評估,把握“善”找準“失”,并且秉持“長善救失”理念進行建設,才能煥發生機和活力,從而增強學科和專業的核心競爭力。
協同發展:體育院校藝術類專業的總體目標及愿景
1專業內涵定位
如果說理念是專業發展的核心要素,那么定位則是通向發展目標的起點。雖然體育院校藝術類專業目前普遍已經歷了一輪學生就業的考驗,但專業內涵準確定位問題現在仍然不可回避。關于藝術類專業的內涵確定,目前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現在獨立藝術院校的藝術類專業以及綜合大學創設的藝術類專業,主要涉及西洋音樂、民族音樂、民族舞蹈、芭蕾、現代舞、中外戲曲、播音與主持,以及與電影電視相關的藝術形式等等,這些是相關院校傳統和經典的專業取向。為了行文方便,我們稱之為“經院藝術”本位。第二種是體育院校目前廣為采用的“體育藝術”取向,包括體育舞蹈、健美操、藝術體操、體育表演,同時包括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也主要靠向體育節目播音與主持方向、廣告學專業靠向體育廣告方向等等。這種情況可說是“亦體亦藝、體藝結合”,“任何一種運用藝術手段方法來展示體育運動特征的都可稱之為‘體育藝術’”(見《2006年全國體育院校藝術類專業建設發展研討會會議記錄》)。
本文將這種內涵定位取向稱為“體育藝術”本位。筆者認為,在上述二者之外還應有第三種取向,那就是“泛藝術”本位,即專業內涵寬泛,可以是“經院藝術”與“體育藝術”并存,也可以是某些藝術形式的融合。比如體育院校的舞蹈專業就可既設體育舞蹈方向,也設民族舞蹈、芭蕾方向;藝術院校也可以有健美操、體育舞蹈方向,如此等等。
2“和諧共生”的生存之道
各種藝術取向并存和融合,是藝術發展的大趨勢,也是文化多元與融合的總趨勢,同時又是社會多元發展和文明演進的必然。反映在學科專業建設和發展上,就是“泛藝術”本位的出現。在“泛藝術”本位的理念之下,各種藝術形式乃至各種專業取向都有自己的存在空間,這有點類似于某些動、植物在一定的生物群落中各有自己的“生態位”一樣。
例如有的熱帶雨林,植物可分五層,上部三層為不同高度的喬木,低處為灌木和草本植物。然而各層生長相安無事,每一層基本都有屬于自己的空間。也就是說,這些不同物種處于“和諧共生”狀態。體育院校藝術類專業與其他院校的藝術類專業之間也應這樣,可以在生源方面各有側重,就業取向也可以各得其所,而不是我必須有意侵占你的領地,你必須把我斗垮。此外,體育院校藝術類專業與校內其他專業之間也存在資源競爭問題,但同樣應取“和諧共生”之道。
3“協同進化”的發展之道
“和諧共生”并不意味不存在競爭。體育院校藝術類專業與校內其他專業之間,各體育院校的藝術類專業之間,體育院校與其他藝術院校之間,都存在著競爭。從生態學理論來看,競爭有“干擾競爭”和“利用競爭”。“干擾競爭”是一種對廣義資源的直接競爭,是一種競爭各方此消彼長的“零和游戲”。“利用競爭”較為隱性,即一個物種所利用的資源對另外物種也非常重要,但兩個物種并不發生直接接觸。在體育院校藝術類專業面臨的競爭中,大都是“利用競爭”,但“干擾競爭”并非完全沒有。無論是哪種競爭,體育院校的發展都應以“協同進化”作為目標,以這些競爭促使自己發展,而不是有意去打擊別人。
“協同進化”在體育領域再普遍不過,比如瑞典乒乓球運動員瓦爾德內爾之于中國乒乓球運動。是中國選手的靈活、快速,逼出他的刁鉆多變,而他的“游擊戰術”又逼出了中國選手的全面和沉著,如此交互影響,才使乒壇異彩紛呈。又如優秀的裁判員和優秀的運動員,也是協同進化的。例如運動員有時會玩弄技巧蓄意犯規而挑戰裁判的“法權”,但精明的裁判以絲絲入扣熟悉規則、胸有成竹應對變化、明察秋毫識破“騙局”來予以回擊。毫無疑問,精明的裁判是運動員造就的。反過來,面對洞微知著的執法者,哪個運動員敢走偏鋒呢?只有苦練功夫,以技取人才是正途。
由此看來,體育院校藝術類專業不但不必擔心其他藝術類專業的發展,也不必擔心校內其他專業發展,反而要促使他人發展,關鍵是要以自己更好更快的發展,以及實力和特色的凸顯來實現“協同進化”。否則,在競爭中就會處于頹勢,并有可能走向衰亡。“協同進化”可認為是體育院校藝術類專業的發展模式。
結語
“十五”、“十一五”教育和體育發展規劃期間,藝術類專業在體育院校勃然興起,使體育學科、專業建設及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此現象之所以出現,有其客觀原因和特殊的動力機制,即具有一定的學術和社會生態。這主要表現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環境、政策環境、體育和藝術自身的性質與特點等三大方面,都存在著非常有利乃至催化藝術專業出現的因素。
藝術類專業在體育院校基本上是短時勃興的,必然有其先天不足;而且專業的學術生態乃至整個社會生態都會不斷變化,因而體育院校藝術類專業的前路存在一定風險。唯有以發展為主軸進行學科、專業建設,體育院校藝術類專業才能自立于學科之林。其發展應該以“長善救失”為核心理念而貫穿較長的過程,在發展過程中應遵循“和諧共生”的生存之道求得旺盛的生機與活力,以“協同進化”為發展模式而開展校內各專業之間及校際相同專業之間的良性競爭,才能最終實現協同發展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