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舞蹈藝術理論教學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李媛媛單位: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音樂系云南普洱
舞蹈藝術作為一種集中了雕塑化的肢體語言,即可聽的音樂旋律與可視的美術色彩造型等諸多元素的藝術形式,讓表演者能夠從視覺和聽覺的方位來表達人類的意識,奔放的情懷以及不同的情感。在舞蹈舞動的過程中,它將能夠更好地滿足現代人類的精神需要,因此,也將是越來越多的學生樂意選擇學習的一門學科。地方高師的大學生大多來自農村,“舞蹈”對他們來說雖不陌生但似乎也比較遙遠。在農村,他們只能從電視上看到一些舞蹈場面、片段,極少人能去實踐,更談不上接受正規的舞蹈教育。可以說,他們中很大一部分既不知道什么“手位”、“腳位”,也沒有掌握過多少舞蹈專業語匯,更不明白舞蹈的內涵。面對舞蹈基礎知識如此薄弱的學生,如何在兩年使他們的舞蹈素質得以提高?通過舞蹈教學實踐,筆者下面談談自己的舞蹈教學之見。
1從欣賞舞蹈作品中拓展學生視野
拓展學生的視野是高師舞蹈教學首先要解決的問題,那么,怎么來拓展學生的視野呢?這就要求老師應從審美、學習等多角度去接觸大量舞蹈作品。同時,學生也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去分析、理解豐富的舞蹈語言,并盡可能地多欣賞舞蹈演出和經典的舞蹈成品,從中獲得良好的感性知識。如:欣賞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時,可以看到大量吸收中國古典舞的動作技巧,運用了黎族舞的舞蹈語言形態,以及戲曲舞蹈常用的動作技巧,并力圖把它們統一在芭蕾的動作風格之中。比如山膀、小蹦子、點地翻身、烏龍絞柱、旋子等中國古典動作技巧的運用,都符合人物和內容的表現需要。
同時,又能看到舞者優美的芭蕾舞姿和精湛的表演藝術,且能從其“一舉手一投足”中看到作品的深刻內容。此外,還有我國首部大型原生態歌舞《云南映象》,它是由我國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傾情打造的藝術精品。《云南映象》是一臺融傳統和現代一體的舞臺新作,它將原生的原創鄉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經典整合重構,很好地展現了云南濃郁的民族風情。作品運用了云南各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和辛勤勞動的生活動作元素(其中有:白族、彝族、納西族、佤族、傣族等),展示了具有民族特性的舞蹈動作和色彩斑斕的民族服飾,從中既能看到其獨特的舞蹈語匯又能看到古樸的少數民族風情。通過欣賞大量的舞蹈作品,可以提高學生對舞蹈情緒情景的感悟能力,積累各種不同的舞蹈情緒表達方式和手段,激發他們的審美興趣、學習興趣,使學生得到舞蹈審美的享受。
2從舞蹈基本功訓練中挖掘學生潛能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剛進入高師就讀的學生年齡大多在十八九歲,他們喜愛舞蹈,可塑性強。雖然其中有些舞蹈基礎較差,但大多還是具備一定的生活經驗的,特別是來自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參加過各種少數民族的民俗風情活動和農村勞動等生活實踐,無形中就令他們掌握了不少“地方民族舞蹈語匯”、“勞動舞蹈語匯”。如何將這筆“生活財富”轉化為“藝術財富”是教師需要更多耐心去解析的問題。
2.1解決學生怕“羞”的心理
很多學生初學跳舞時都擔心自己的動作“土”,舞姿不美。他們的心理一緊張就容易造成動作變形,這樣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久之則形成自卑心理。作為教師,要及時鼓勵學生,哪怕是發現其細微的長處,甚至不防用一些善意的謊言鼓勵學生。這樣,能引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敢于大膽地跳,形成良性循環。
2.2解決學生學習舞蹈基本功的問題
舞蹈基本功的練習是非常枯燥而辛苦的,很多學生因此放棄了學習。教師應聯系學生實際,選擇適當的訓練內容。對于有些難度過大的內容,學生難以掌握,就會失去信心,嚴重者還能使其產生抵觸情緒,無故缺課,造成基訓課無法進行。因此教師必須從學生實際出發,堅持先易后難的訓練原則,采取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法。選擇學生容易掌握的訓練內容。高師學生一般都有十八九歲,身體可塑性相對來說較差,在柔韌性方面不能要求過高,如果盲目訓練,急于求成,強拉硬扯就很容易受傷,嚴重的還會造成終身創傷。
老師要聯系學生的實際,不要求一次到位,但必須方法對,淡化局部,優化整體,要求學生能夠用流暢的語言敘述訓練內容的名稱、方法、步驟以及訓練動作和培養能力的關系,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和傳授知識的能力。教學內容的安排要從單一動作到組合動作,從模仿動作到創新動作。舞蹈組合動作豐富,連貫性強,便于記憶。優美多變的舞姿,詩情畫意的展示能吸引學生,調動其學習積極性。舞蹈教學的組合大致可分訓練性組合、表演性組合。采用哪種組合,解決哪些問題,培養什么能力都要有一定的科學性和針對性。例如:神韻訓練就有它訓練的獨到之處,它以情喚神、以神表情,外部體驗內心、神態氣息交融,內外情感協調統一,外部情感與姿態的細微變化都發自內在,情系內心,通過動與神情與韻的協調動作,達到形神兼備的目的。又如訓練性的小跳、中跳組合,針對性強、見效快。反復的屈膝直彈能提高小腿,腳腕的靈活性,增強膝關節的對抗能力和大腿的韌力、爆發力。長期堅持訓練,能使彈跳輕松到位,動作自如優美。對塑造人物性格、烘托舞臺氣氛有重要作用。表演性舞蹈組合具有欣賞性和實用性,它可以是優秀舞蹈作品的片段,也可以是獨舞的精粹。選擇舞蹈組合,應從兩個方面努力:(1)選擇舞蹈組合要有廣泛性,要在多民族舞蹈中擇用優秀的片段,用多民族的不同風格、不同特色的舞蹈語匯培養學生。(2)選擇代表性強的舞蹈組合。即組合的本身需具備濃郁的民族個性,應深刻地體現本地區、本民族的藝術特征,特別要注意選擇那些在我國舉辦的文化娛樂、節日慶典等演出活動中經常出現、比較普及、廣泛流傳的民族民間舞蹈作為教學內容。教師要對民族舞的基本特征,用語言或文字加以高度概括,作為一門知識傳授給學生。還要現場展示自己的審美體驗,用優美的舞姿啟發學生的審美動力和審美渴望,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升溫,同時教師還要多用賞識的眼光看待每位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發現他們的長處,并及時給予他們肯定與鼓勵,讓學生學會正確對待自己和別人的優缺點,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2.3給學生提供適當的實踐機會
舞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藝術,舞蹈教學也是以實踐性強為特點的。舞蹈教學必須想方設法地縮短課堂與舞臺的距離,而“實踐”課在其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只有在不斷反復地實踐中才能讓學生得到鍛煉,并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得到提高。實踐能激起學生的成就感和榮譽感,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增加其學習動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是教育的目的。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將舞蹈與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把他們所見所聞掌握的地方民族風俗的動作“藝術化”。例如:將拉祜族的拜年,吹蘆笙;傣族的沖粑粑、潑水、上山撿菌子等一系列帶有生活、勞動過程中的動作藝術化后選擇合適的音樂編排成一個舞蹈小組合,使之成為學生自己的舞蹈材料;第二步,組織有效的舞臺實踐,如:學校每年組織的新年晚會、畢業晚會等,這些活動就是很好的舞臺實踐,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學生把平時學習和掌握的舞蹈語匯得到應用和發展,通過多次上臺表演實踐,可以增強學生舞臺適應性,積累臨場經驗,提高心理素質。同時還可以密切師生關系,加強同學之間的團結,提高了凝聚力;第三步,充分挖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根據一些少兒歌曲的歌詞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舞蹈語匯材料將它編排成一個完整的少兒舞蹈。這樣舉一反三地反復鍛煉就一定能取得較好的效果。舞蹈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工程。因材施教是教學的精髓,舞蹈教學亦不例外。所以高師的舞蹈教學過程中,必須使用一些非常手段,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能利用掌握的舞蹈語匯編排少兒舞蹈),而不是單單地為了培養舞蹈表演人才或舞蹈家。總之,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是這樣,舞蹈教學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