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體驗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主體性
在以往的教學上,教師的講解貫穿于整個教學,學生作為授課對象,只需要聽講,必要時可以記筆記,基本上是被動學習。加之,大學大部分的課程課堂討論的機會不多,很多學生大多都是抱著考前背一背,記一記就能考及格的想法,結果是教師精心備課,辛苦講課,而學生不感興趣甚至不愿意聽。由此看來,談何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的實現。這種現狀勢必會挫傷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體驗式教學法則不同,是以學生為中心,每堂課學生們能夠真正將自己融入到教學過程中,不再是老師不停地講,學生不停地記,它把學生的情感、疑惑、體驗、感受結合起來,引起學生認識和情感上的共鳴,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性。
(二)親歷性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無論是專業課還是選修課,都在積極打破原有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識,但無論形式如何的變化,大多數也逃脫不了理論的“灌輸”。比如兩課的教學,學生不可能自發地產生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因而必要的理論灌輸也是不可或缺的。而體驗式教學法的親歷性恰恰有效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它的親歷性體現在重視課堂設計的學生活動,通過語言、肢體交流到內心體驗,來完成課堂學習的過程,再運用到今后的實際生活中。
(三)趣味性和情感性
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常常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難被調動,更談不上學習的樂趣所在。體驗式教學法則強調,學生在主動參與設計的活動中,開始有些被動,但活動的內容整個過程的參與性強,也會將被動學習知識變成主動掌握知識的過程,在相互合作的過程中完成情感上的相互理解,真實體驗,達到課堂趣味性和情感性的融合,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二、在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中實施體驗式教學法的必要性
課堂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主渠道。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是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課程,是為了更好地讓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到每一位大學生。目前,許多高校將這門課列為公共選修課或指定選修課,有些學校已將其設為必修課,這些舉措讓我們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由于我校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心理健康狀況存在的特殊性,少數民族大學生語言、接受知識的能力和學習方法方式上的差距,對他們來說“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比較新鮮的詞,如何在對其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開發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潛力,完善其個性,就成為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效性的關鍵,也是我們必須認真研究的問題。
(一)心理健康課程特性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發展學生的健全人格,同時通過引導、啟發、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抗挫能力。它一定是有別于其他課程的,心里的體驗和感受不能單純的理解為通過講道理、灌輸理論知識就可以達到教學目標的。心理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個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的情感在內,真正啟發學生的主動性,學生的主動性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生命線。從某種意義上說,體驗貫穿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全過程,它需要靠體驗來使學生完成課程內容,教學的目的不是告訴學生心理健康是什么,而是讓學生在體驗和交流中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心理健康問題的特殊性的需要
從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自身來看,由于基礎教育比較落后,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進入高校以前沒有接觸過心理健康教育這方面的知識,甚至還不能理解心理健康教育是什么,沒有這方面的概念,因此進入高校,我們發現,在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開設中,少數民族大學生選擇這門課的很少,但少數民族大學生由于進入大學,環境、語言、風俗、觀念的差異,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卻日益明顯和突出。因此,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我們因當看到這個矛盾,在對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如何調動其參與性首當其沖的成為第一任務,課程中簡單的采用理論講解,是行不通的,而體驗式教學法的特點和過程恰恰彌補了這個缺憾,語言的障礙,理解的程度都可以通過親身經歷和體驗來完成,是他們在這樣一個教學過程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這個新鮮的概念和學習,從而產生興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體驗式教學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具體實施
“體驗”,通俗的說就是一種體會和驗證。體驗式教學法,就是讓主體通過自身的實踐來接受學習的內容或技能,或者通過喚起學生以往的記憶表象來實施教學。這種教學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整個教學過程的運用包括尋找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加深記憶五個環節。
(一)分組
在教學的班集體中,根據事先設計的活動內容,將學生們分成若干個小組。把這個小組稱之為“家”。通過“家”這個詞首先在意識的第一個層面上讓每位學生感覺到自己是這個家庭中的一位成員,也可以增強“家”中每位成員之間的親密性。每個“家”設家長一名,(不是父母,可以是大哥或大姐這樣的長輩),“家”里成員一起為“家”命名,創“家”歌,當老師提出問題時,“家”里成員要展開討論,每一位成員都有一次代表發言的機會。這種合作學習方式不但在形式上改變了以往教師一言堂的授課方式,而且也改變了學生接受知識的被動現狀,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深入的溝通和交流,在合作中互幫互助,集思廣益,提高了教學效果。
(二)融入
融入,強調的不但是教師,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個環節中,把自己真正的放在活動主體的位置上,發現問題、思考問題。首先在課堂上教師需要結合本堂課的教學活動,將本次課涉及的心理學的知識,活動設計的方式、參與的辦法等課堂情景向他們做一說明,然后對學生提出相關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入本次課的教學主題,使學生充分了解自己在該課堂中“我”需要做些什么。這個環節主要的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對課堂活動的興趣,并引發出他們對自身存在問題的認識,做到自我了解和自我認識。心理學指出情緒和情感都會影響人們認識活動的方式和方法,以及人們的決策、人際關系。在課堂教學的情境下,通過教師對學生對在情景教學體驗的引導,充分激發學生的情緒、情感,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最終使學生身心發生積極的變化,從而教師教學達到通過體驗學生獲得正確的認識和豐富的情感統一結合的教學目的。
(三)分享
在分享這個環節中,學生們以“家”為單位,選擇合適的地方圍坐在一起,開展以本次課的內容為主題的“家庭”活動,類似于心理素質訓練。少數民族大學生在這里可以使用自己的語言,討論結束后,“家”之間的彼此交換心得,分享“家”庭之間不同的有趣的事情,或是困難、疑惑,大家出謀劃策,探討可行的辦法解決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最后教師能給予合理的引導和總結。通過這樣一個思考、商議的過程來提高學生們處理問題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這個環節中要有意識地觀察是否有需要進行個別咨詢的學生,如果發現就必須要給與及時的幫助。
(四)感悟
這是整個活動的第四個環節,也是引發自我思考的重要環節。教師針對本次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們學會用本次課所學到的知識、感悟,來聯系實際生活中、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給他們留5-10分鐘的時間進行自我反思,并給予時間讓學生談學習心得,聆聽并觀察他們是否對自身的問題有新的發現和認識,是否有了觀念的轉變,可以換位、換個角度來考慮問題。
(五)提高
這也是設計教學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作業,比如一些與本次課相關的電影、書籍等,讓學生課下完成,采取積極的心理暗示,再一次強化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在每一堂課中,在每一個環節,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比如在“分享”的環節中,主要是開展各種各樣的心理訓練活動,每一次活動的開展過程中都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去“感悟”,每一個環節都是互相貫穿,互相彌補的。
四、結語
教學的形式無論是怎樣,是理論灌輸還是開展活動,它都是教學的一種手段,并不是目的所在。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標志著一個地區人才的培養成功與否,根據新疆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學習特點、接受知識的能力現狀、以及彌補語言不同的這一現實情況,在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使用體驗式教學法,目的就是讓他們在課堂活動之后,引發他們的內心感受、討論,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識、掌握新的能力。(本文來自于《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雜志?!逗吞飵煼秾?茖W校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馬麗娟王鋒單位:塔里木大學黨委宣傳部塔里木大學體育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