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群眾路線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偏離“群眾路線”的問題表現
(一)重視不足,目標狹隘,沒有實現“一切為了群眾”
某些高校在教育對象與教育內容定位上相對狹隘,如有的將之總結為只是針對部分學生單純心理疾病的防治;有的將之歸類為特定的思想品德問題;有的將之歸類為一部分學生群眾的德育教育問題等等,這些狹隘的觀點主要集中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點對象在于解決少數或部分心理上有問題的學生。而事實上,每位學生或多或少都離不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疏導、咨詢、幫助與治療等。因此,這種單向狹隘的工作目標有悖于群眾路線中“一切為了群眾”,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擺在學生成長發展的重要位置。
(二)隊伍單薄,供求矛盾,沒有實現“一切依靠群眾”
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業化建設水平還遠遠跟不上高校快速發展的現實需要,專業隊伍中心理輔導教師隊伍的數量有限性,與兼職隊伍(如一線輔導員、班主任)中絕大多數沒有經過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訓練的專業局限性,使得高校學生實際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與教育供給之間存在較為突出的矛盾。面對復雜多面且數量龐大的學生群體,如果僅靠相對單薄的輔導主體,沒有發動或依靠其他群眾的力量,不能有效實現“一切依靠群眾”,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就難以滿足現今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
(三)方式傳統,效果有限,沒有實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傳統上以開設心理健康課程、新生心理普查、開展心理咨詢與輔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專題活動等這些單向的教育方式為主,客觀上甚至還存在因人員或經費等原因被擱置或取消的現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實現真正傾聽大學生的心理訴求,如開設的心理健康課程怎樣更好地被學生所認可,所開展的心理活動是否能夠更好地貼近學生實際需要;心理評估能否真正取得實效等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一種雙向互動溝通建設的工作機制,要求我們在工作要善于傾聽群眾的聲音,滿足學生合理的心理訴求,不斷激發群眾共同投身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
二、群眾路線指引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幾點思考
(一)以服務為核心,準確定位,堅持“一切為了群眾”
第一,從服務理念來看,要及時轉變工作理念,多深入學生,多關心和關愛學生,在學習、生活、情感、就業、人際交往方面進行人文關懷,特別關注一些弱勢群眾他們的心理狀況。只有堅持以學生為本,才能贏得廣大群眾的信賴與支持,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實踐活動中使學生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共同推進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第二,從服務對象來看,心理健康教育需面向全體學生,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具有普遍意義的心理健康輔導與咨詢等活動,既要重點關注少部分心理和行為上有障礙的學生的個性問題,又要注重解決絕大部分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幫助學生樹立起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識,引導他們正確處理自身在學校學習生活等方面諸多問題。第三,從服務重點來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聯系并區別于高校中的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個體心理健康需求為出發點,要注重激發學生個體自身的主體意識,并對個體心理狀態進行科學干預,進而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相互滲透,共同服務于高校教育管理目標。
(二)以協作為重點,注重合力,堅持“一切依靠群眾”
除了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隊伍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導作用之外,還要進一步走進群眾,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的力量,進一步拓展兼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注重發揮以下三支隊伍的力量:一是加強一線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從事教育管理一線工作的輔導員、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最多,也最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與心理狀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現實緊迫性與輔導員、班主任本身工作崗位的特殊性,使得高校必須重視和加強這支隊伍的教育與培訓,通過學習、講座、座談、交流、調研等多種形式,不斷提升職業素養,進一步加強心理輔導的方法與技巧等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二是發揮朋輩互助的力量。朋輩互助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全員性的教育方式,即通過學生輔導學生的方式,使學生本身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體與源動力。要挑選與培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在學生同齡人或同伴之間建立起心理互助模式,用同輩之間所存在的友誼與信賴,及時幫助受助者解決心理問題。三是發揮任課教師、領導干部與行政管理人員的力量。除了發揮輔導員、班主任和學生自身的力量之外,任課教師、學校行政管理人員及領導干部也應積極投身參與其中。通過發動學校各個層面,形成多維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合力并長期協作,從而實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與教學、管理和服務職能的有機結合,共同做好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以滿意為目標,創新模式,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個理念運用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就是在工作實踐中,要將學生認不認可,學生滿不滿意作為堅持群眾路線的根本目標。要不斷拓展和創新溝通交流渠道,廣泛聽取與回饋學生的所問、所想、所惑,而不是單向運用強制或行政化命令式的教育輔導方式。筆者認為,除了在常規所開設的心理健康課程、心理咨詢和活動等傳統方式中注重采用學生喜聞樂見、貼近學生實際的教育方式外,還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進行拓展:第一,建立個體心理健康檔案模式。基本內容包括學生基本資料、心理測量、心理咨詢以及反映個體心理特征狀況的資料等。只有通過近距離地走進學生,傾聽學生的心聲,探尋學生成長發展規律,才能更加系統地了解和追蹤學生個體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特征與個體差異,從而及時制定有針對性地教育方案,幫助學生以健康的心態正確處理和面對各種問題。第二,建立家校溝通模式。除了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要努力搭建溝通的橋梁,家校之間的溝通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探索家校溝通模式,就是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觸角延伸到學生家庭,通過走訪或電話等聯系方式,進一步了解學生在家庭里的成長環境、思想狀況,同時,與家長通過互動交流與協作,形成家校學生心理健康上的教育合力。第三,實施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如高校開辟專門的心理健康網站教育平臺,內容包括:心理知識、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和心理測試等內容,學生可以通過留言、郵件、QQ、飛信、微博、微信等交流平臺,與老師進行等同于“面對面”的這種即時溝通與交流。網絡教育模式能較好地滿足不同需求、不同對象、不同類別的心理健康需要,提供較為全面系統的服務,又保護了個人的隱私,迎合了的大學生心理特點,也容易讓學生所接受。通過心理測試等平臺,還能讓教師對心理有問題的學生進行及時篩選、干預、輔導與跟蹤,形成了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聯合工作機制。
三、總結
堅持群眾路線指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育人功能得以體現的重要途徑。無疑,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應該在把握群眾路線基本內涵的基礎上,秉承群眾路線的基本精神,堅持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掌握學生思想動態,重視學生的心理訴求,營造良好的心理發展環境,由單向的“指導”轉化為雙向“互動”,充分發揮師生、家校等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觀能動性,共同推進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常態化、群眾化和長效化。(本文來自于《湖北函授大學學報》雜志。《湖北函授大學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何文華蔡熙文單位:淮陰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