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小學數學教學活動強化學科核心素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以往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傾向于使用填鴨式的方法展開教學。在這種教學方式之下,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不僅影響教學效果,更影響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此時,教師有必要基于學生實際情況,創新教學方式,全面提升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強化學生能夠通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對數學知識和數學規律等進行體驗式的學習和探究式的學習。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更能幫助學生掌握數學學習的規律,強化他們的學習效果。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對此展開探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反思;合作探究
作為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數學的學習對于其他學科的學習而言,影響相對較大,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才能夠更快速高效地展開其他學科的學習。而數學這門學科的知識較為抽象,且邏輯性較強,在學習過程當中,不僅要培養學生記住相關知識點,更重要的在于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數學知識點。
一、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常見問題分析
小學階段的學生處于數學學習的啟蒙階段,因此,在這個階段的教學過程當中,全面激活學生的學習動力、優化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促進學生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是教師應該把握的重要的教學目標。然而,在當前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過程當中,存在脫離或者是偏離有關教學目標的情況,繼而導致了如下常見的問題:首先,很多教師并沒有關注到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的發展,特別是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的發展狀況。這些教師習慣了在課堂上通過機械灌輸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數學學科方面的知識,而并不能積極地在課前引導學生展開預習方面的自主學習活動。這種情況之下,其實,教師便剝奪了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總結數學規律的重要的機會,也就剝奪了學生對于相關知識解決的動力,不利于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其次,從課堂教學的活動設計情況來看,有些教師沒有充分認識到豐富多樣化的導入方式對全面地激活學生的學習動力的重要性。還有些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依然采取的是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沒有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有效的合作探究性的活動,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方面的發展。最后,從作業的設置情況來看,很多教師所設計的作業內容千篇一律,作業的形式較為單一,甚至會出現作業內容目標性不強、針對性不強這樣的不良情況。
(一)培養學生的預習能力
課前預習能夠為學生數學知識體系的梳理打下基礎,使學生在課程學習的過程當中帶著問題學習,對于所學習的內容有一些初步的把握,也更能夠清晰地梳理數學知識的脈絡。在預習過程中,更是可以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而教師則需要重點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為學生布置具有針對性的預習任務。例如說,在《整理與復習》這一內容的教學當中,教師可以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習慣和特點,為學生安排一些與生活緊密相連的預習任務。比如“在日常購物當中,你是否觀察過,超市當中的物品擺放是有規律的呢?如果有,又是以怎樣的規律擺放的呢?”借助這種方法,培養學生對分類整理知識的概念。更是可以直接在課堂當中為學生播放一些微課視頻,這對于學生而言更利于接受,且能夠使學生掌握自主預習進度。在布置預習任務時,教師也要避免直接說課下預習,而是要做到預習任務布置的針對性。另外,教師在為學生布置相關的預習類的任務時,不僅要為學生提出具體的預習任務的要求,還應該結合學生基本的學情以及教師對于學生在預習過程當中可能會存在的疑點問題的預設,來進行有關的學法方面的指導。比如,教師可以將相關的預習方法標注在給學生所下發的預習任務清單上。這樣,學生在預習過程當中才能夠更有針對性,也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這對于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采用靈活多樣的導入方式
小學數學教學當中,部分教師的課前導入方法仍然相對單一,而數學知識的教學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學生學習起來往往興趣泛泛。因此,教師應該注重課前導入方法的優化,采用更加多樣化、靈活化的課前導入方法,如問題引入、游戲導入、情境導入等等,營造更加充滿懸念和趣味的課堂氛圍,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例如說,在加減法相關知識的教學當中,由于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計算能力,教師則可以結合學生實際生活當中的生活情境進行導入。比如說,教師主要通過多媒體展示小朋友去超市購物的方式,薯片5元、巧克力8元、面包3元,一共給營業員20元,問還剩多少元呢?從而引發學生加以思考。通過這種視頻和場景設置的綜合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很快帶動起來了,甚至是直接回憶起了與爸爸媽媽一起購物的場景,最終所能夠取得的教學效果也會更加理想。[1]當然,針對上述這一教學案例,為了能夠進一步地激活學生的參與活力,并瞬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進行視頻導入時,可以通過自拍的形式,將自己進行購物的情景通過班級當中的多媒體設備展示出來。在教室自拍的這個視頻當中,比如要去菜市場買菜,生菜3元、黃瓜5元、西紅柿5元,總共給了售貨員20元,問還剩多少元?由于在該視頻當中,學生能夠看到自己的老師加入,他們很迫切地想要知道自己的老師買了什么樣的菜,具體的菜的價格以及最后還剩的錢等等,從而對于激活學生對本節課重點知識的探討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開展有效的合作探究
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嚴密性,學生只有主動深入地投入到各種數學活動當中,才能夠更加全面地理解數學知識,運用數學知識。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當中,學生往往缺乏學習主動性,最終導致教學效率低下。此時,教師就可以通過合作探究式的方式展開學習,設計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共同解答,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學生在進行合作探究式的學習過程當中,為了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提升他們合作性的學習效率,教師應該關注如下的兩個方面:首先,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在進行小組分組的基礎之上,明確每個具體成員的具體的任務,并且要對每個小組的組長提前進行培訓,使組長充分發揮其統籌安排整個小組活動任務這樣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地促使小組合作探究式學習效率的全面提升。其次,學生在進行合作探究式的學習過程當中,教師也應該積極地發揮好自己的組織者、幫助者、引導者的作用。例如,教師應該走到各個小組當中,去了解學生目前的合作學習的進展情況,并幫助學生分析當前在合作學習過程當中所遇到的突出的問題,為學生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等。例如說,在《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內容的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描述自己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理解,并通過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探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異同點。之后,教師則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之上展開講解,補充學生所沒有提及的內容。借助這種學習方式,學生既鍛煉了自身的合作探究能力,更是實現了對數學知識更加透徹的了解,也有效培養了自身的數學思維。[2]
(四)布置有針對性的作業
最后一點則在于教學當中教師應該布置更加有針對性的數學作業,而不少教師會忽視這一點,認為作業對于學生數學知識的把握而言沒有多大效果,因此在作業內容和形式的設計當中往往敷衍了事。這對于學生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而言十分不利。筆者認為,作為教師,有必要在基于學生學情和理解能力的基礎上創新作業形式和內容,使作業發揮更大的效果。例如說,在《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課時作業的布置當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這類作業:尋找生活當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并計算他們的表面積和體積。并嘗試使用生活當中的材料自主制作一個長方體和正方體。然后,教師要求學生將自己所制作的長方體和正方體帶到課堂上來,與其他同學共同分享自己制作的過程,并與其他同學分享自己是如何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的。這種作業形式,既鞏固了學生課堂當中所學習的知識內容,又是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高效鍛煉。小學數學教學當中,教師采取多個方面的措施改善教學效率、優化教學效果十分有必要。具體而言,要做到基于學生實際情況,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從多個方面入手做好準備工作,且積累一定的教學經驗,總結歸納出更多高效的教學方法。本文主要對此展開了分析,可供相關人士參考。
參考文獻
[1]宋妮.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培養的方法[J].中國校外教育,2017(36):47.
[2]林兆輝.談如何有效開展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情境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7(36):109.
作者:高蕾 單位:江蘇省高郵市秦郵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