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啟發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小學中段學生自我探究意識及能力逐漸增強,是組織啟發式教學的關鍵時期。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的掌控過多,學生仍然處于被動地位,啟發式教學難以施展。本文立足啟發式教學特性,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際,針對如何調整課堂組織方式,提升啟發式教學模式的可行性進行探究,構建靈動課堂,促使啟發式教學高效落實,提升學生數學綜合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由來已久,大教育家孔子提出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育理論,以教師的點撥與指導,促進學生思維的形成與發展。在素質教育新階段,啟發式教學模式下,立足教師主導地位及學生主體意識的課堂組織形式成為必然。但是,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師生思維模式受到禁錮,對于啟發式課堂的接受度不容樂觀,啟發式教學的實踐落實仍有待于進一步深化。
一、啟發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
在新課程改革的加持之下,師生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所承擔的角色悄然發生改變。教師由知識的傳輸者變為思維的引導者,學生由知識的接受者變為思維的主導者。而師生關系也由單向指導變為互動合作,著力于學生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在此背景之下,傳統灌輸式教學方式難以跟上素質教育改革步伐,教育新要求與傳統教學方式相互交鋒。啟發式教學契合素質教育要求,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幫助教師與學生跳脫分數車輪戰,以全新姿態重新審視數學教學。教師以教學引領者視角重新設計數學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趣味性。學生以探索者姿態解決數學問題,樹立學習自信。啟發式教學的合理運用很好地平衡了師生教學關系,使教學需求與教學實際之間原本不可調和的矛盾趨于平緩,推動小學數學走向高效、有趣、多元,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知識的學習與思維的碰撞。
二、小學數學教學現狀
現階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存在諸多弊端,教學改革之路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傳統教學方式根深蒂固。邏輯性、嚴謹性、實用性是小學數學科目的學科特性,與小學生的感性思維形成鮮明對比,無疑增加了課堂教學難度。面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薄弱,教師通過采取灌輸式教學,以保證課堂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無形中限制了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第二,教學創新流于形式。雖然在素質教育新理念的影響之下,教師嘗試對課堂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啟發式教學逐漸受到關注,在課堂中的應用提上日程,但是由于受到教育觀念及教學組織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啟發式教學的運用呈現明顯局限性。一方面啟發方式較為單一。教師以課堂提問方式引導學生思考,但是欠缺趣味性的課堂環節設計將問題串聯起來,導致問題啟發淪為變相的課堂提問,學生參與積極性不足。另一方面并未給學生預留足夠的思考空間。教師的教學設計過于緊湊,由于小學生思維的局限性,并不能夠緊跟教師的思路且快速給予回應,而教師則采取直接給出答案的方式一筆帶過,導致啟發式教學流于形式,并未對學生形成引導作用[1]。
三、啟發式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以問題為媒介,啟發學生思維
小學數學是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問題可謂是數學知識的傳輸載體。因此,教師應以問題為媒介,對學生進行思維啟發,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知識世界。以“混合運算”教學為例,首先,教師給出加減混合運算式,并提出思考問題:“觀察算式有什么特點?”“應該怎樣運算?”引出含有加減法的混合運算遵循從左往右的運算順序,幫助學生對于混合運算建立初步認知。其次,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構建小熊購物的教學情境,提出思考問題:“從情境中你得到哪些數學信息?”鍛煉學生提煉關鍵信息的能力。還可以進一步提出啟發問題:“假如你是顧客,你會選擇購買哪兩種食品?”引發學生熱烈討論,活躍學生思維。教師借助學生高漲的學習情緒,引出關鍵的新知探索問題:“你能夠幫助小熊胖胖算一算他要購買的東西需要多少錢嗎?”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交流、探討。最后,教師以問題鏈條“所列出的算式表示什么含義?”“當算式中有加法與乘法時,應先算什么?”“為什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與探索,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
(二)因材施教,準確把握時機
高效的啟發式教學并非毫無章法的隨意引導,選擇啟發節點尤為關鍵。因此,教師應堅持因材施教,立足學生個體差異性,適時做出指導與點撥,提升啟發教學的精準性。以“什么是周長”教學為例,首先,教師要進行學情追蹤與分析,掌握學生知識的薄弱點、學習方法特性以及思維的局限性等信息,對學生的層次進行合理的劃分,了解不同層次學生的已掌握、能掌握以及需掌握的知識點,做到知己知彼,為課堂教學啟發提供參考依據[2]。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以客觀、公平、包容的心態審視每位學生,精準地選擇啟發對象以及啟發時機。如教師組織學生通過描一描、摸一摸探究活動,建立對于周長概念的認知,但是一些學生由于思維能力的局限性,并不能夠將感知上升至數學知識層面。此時,教師對一周的定義進行點撥,引導學生思考,從哪里開始到哪里結束才算一周?以更為直觀的方式促使學生加深對于周長概念的理解。啟發時機的選擇應立足于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以及認知需求,起到指明燈的作用,幫助學生從思考困境中掙脫出來,打開學生思路,推動學生個性化發展。
(三)設計探究活動,預留思考空間
探究活動是啟發式教學不可或缺的教學環節,教師通過合理的課堂設計,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探究、獲取數學知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及邏輯思維能力。以“線與角”教學為例,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通常將知識點直接灌輸給學生,雖然線與角作為學生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數學知識,學生能夠掌握理論知識,但是由于欠缺思考與探究過程,導致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受到影響。因此,教師設計的動手操作、實際情境認知等探究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獨立思考的空間,加深了對于知識的理解,提升了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首先,教師組織學生在方格紙上平移物體,對比移動前后圖形有何異同,建立對于平行線的初步感知。進而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紙張的對折活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同桌或是學習小組之間進行交流與探討,進一步理解平行線的特征。其次,教師設置生活情境體驗活動。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斑馬線、鐵軌、雙杠等生活中較為常見的事物,以具象化事物給予學生啟發,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同時形成以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豐富引導形式,吸引學生思緒
小學生的專注力呈現階段性起伏,加上自我約束能力薄弱,增加了學生開小差的幾率,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采用豐富的引導形式,帶動學生思緒,促使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課堂之中。以“生活中的負數”教學為例,首先,在課前導入環節,教師可以趣味性的游戲作為熱身活動,如教師給出數學描述“氣溫上升3℃”“地上15層”等,讓學生說出意義相反的一句話。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給予學生啟發,引出表示相反意義量的方法,為負數的學習做好鋪墊。其次,教師設置0的再認知,提出思考問題:“0是正數還是負數?”形成認知性的沖突,調動學生的好奇心理。此時,教師給予學生自由探討的時間,讓學生自由發表個人觀點,引發熱烈的課堂討論,將數學課堂氛圍引向高潮。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觀察溫度計這一常見生活物品,建立0是正負數分界點的數學認知。通過趣味性的課堂設計,營造跌宕起伏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意識,提升教學效果。
四、結束語
啟發式教學充分尊重學生的教學主體性,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小學數學課堂。但是就目前而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仍然被傳統教學模式所占據,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受到限制,啟而不發的問題較為顯著。因此,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關注,在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中扮演引導者角色,為學生提供相對自由的探索空間。
作者:魏曉平 單位:甘肅省白銀市育才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