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創新素質培養的校園文化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對大學校園文化的認識與理解
大學校園文化是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學校各種文明的總和。它在社會先進文化的指導下,以校園精神為底蘊,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師生文化活動為主體,通過課外素質教育活動的形式,以傳承育人、精神滲透為目的,體現和彰顯校園精神。大學校園文化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部分組成。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表層部分,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是形成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礎,它主要包括校容校貌、教學手段、科研條件、課外文化體育科技活動及校園文化的載體等。校園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的中間層次,集中體現了校園文化的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對個體和群體的行為要求,它起著規范、約束學校組織和人員的作用,規定了學校成員在學校活動中所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包括學習制度、工作制度、責任制度等。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它不僅對其它校園文化起支配和導向作用,還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思想觀念體系的形成。它集中體現為學校理念、思維方式、價值觀和集體輿論等成分。它包括學校目標、學校精神、教育思想、校風學風等。
(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在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中的地位與作用
1物質文化是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物質基礎物質文化包括校園文化景觀、教學科研及活動硬件設施等。優美的校園環境使人精神振奮、觸發靈感、啟迪想象。先進的教學、科研和生活硬件設備為教師的創新教學、科研人員的創新研究、學生的創新學習提供便利的條件和寬松的環境。合作互動的第一課堂和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
2制度文化是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重要保障在高校,創新素質的培養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和規范校園主體的行為,就必然導致紀律渙散、秩序混亂,甚至滋生各種不利于創新的因素,放任和過分自由都不利創新素質的培養,只有嚴格有序的制度才能保證教育的順利實施,而靈活彈性的制度又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新意識。
3精神文化是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精神導向大學精神是學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大學最珍貴的文化。當一所學校將創新教育作為自己的大學精神時,它就會促使學校將學生創新素質培養作為人才培養目標,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新人才,并將這種理念滲透到每個校園主體的頭腦中,貫穿于辦學的全過程。創新的校園文化必將營造一個處處有創新、人人爭創新、時時有創新的環境氛圍,而在這種創新的校園文化的潛移默化下,必然激發起學生的創新意識,樹立創新觀念,爭取創新行動。
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功能的缺失
(一)校園精神文化缺少創新導向
在我國,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大部分高校采用同一種教育理念培養人才,希望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通才。在共性教育的指導下所培養的人才均是一個版本,沒有自己的特色,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在這種精神的指導下,大學生的創新意識逐漸被僵化、創新思維很難被激發出來,創新能力也很難得到提高,創新素質的培養更無從談起。
(二)校園制度文化缺少創新理念
首先,當前大學制度文化強調管理的作用大大超越其教育引導功能。管理人員與學生之間建立的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而不是平等、合作的交往關系,在這些制度文化下成長的學生,思想被約束,大多是一些循規蹈矩的守成者,他們傾向于從眾與服從,少有創新和突破,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創新素質的培養。其次,制度文化體制僵化,束縛創新人才的培養。社會不斷發展進步,使原有的制度文化在新的環境和時代背景下顯得不合時宜,甚至陳舊僵化,但它又在一定時期內具有存在的合理性。制度文化不能與時俱進嚴重影響了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抑制其創新潛能的發揮,也間接影響了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第三,校園制度文化評價體系不合理。傳統評價體系重學生成績,大多停留在結論的評價上,往往忽視教師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和教學手段的多樣性。這嚴重損害了教學過程中的創新因素,挫傷了創新教學的積極性,間接扼殺了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
(三)校園物質文化缺少創新保障
首先,高校在擴建新校區,在求新求大的同時,往往忽略在環境中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和文化內涵,學生很難從文化景觀中體會到學校精神;其次,大多數高校教學和科研設備相對陳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創新素質很難得到真正地提高;第三,大學生課外活動大多呈現出重數量、輕質量,重過程、輕效果,重形式、輕內涵,重娛樂、輕學術等特點,缺乏創新思維,活動內容和形式片面追求娛樂性,雖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但很難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三、基于培養大學生創新素質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探索
(一)豐富精神文化建設,指引創新方向
1凝練以創新教育為核心的大學精神大學精神是大學獨有的價值取向和發展取向,是大學的核心靈魂和發展動力。它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淀而成的有特色的且相對穩定的,并為大學人所認同、遵循、追求的理想、信念、價值觀、行為準則等組成的體系。大學精神包括自由精神、科學精神、民主精神和創新精神。創新精神是大學在社會中保證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大學要在辦學理念、培養模式、辦學思想、教學管理等方面塑造自我,辦出特色,沒有創新是不行的。因此,大學精神的凝練,應該將創新精神作為主要的核心價值觀,并以這種價值觀為導向,指引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我國大學在各自的辦學歷史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學精神,如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北京大學“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京師范大學“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正是這些極具個性魅力的大學精神及其綜合形成的大學文化,影響和培養了一代又一代創新人才。
2樹立以學生為根本的創新育人理念以學生為根本就是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的育人模式,以人為本,尊重學生主觀能動性和個性發展,樹立教書育人、管理育人、環境育人、服務育人的理念,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首先,要樹立以生為本的創新教學理念。把創新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積極開辟各種途徑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本位,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潛能。學校在制定各種教育方案和進行各種教學實踐時,都必須將各項創新教育的計劃措施落實、抓好;其次,要樹立以生為本的創新管理理念。要轉變管理觀念,對學生言傳身教,為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對學生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第三,要樹立以生為本的創新服務理念。服務部門要增強育人意識,虛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并不斷改進服務態度,為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提供良好的保障。
(二)夯實物質文化建設,構筑創新氛圍
1優化校園環境,彰顯大學創新精神高校校園環境要“傳達一種崇尚廣博、深邃、自然的文化氣息”,要讓大學生“在這種文化氣息的熏陶和鼓勵下自由、自覺地學習人類文明的各種知識,進行理性思考和探討,然后在這種開放的環境中積極地進行創造。”因此,大學校園環境文化建設應以科學觀念為導向,傳達創新理念,彰顯創新特色,遵循文化發展規律,充分體現大學創新精神,豐富創新內涵,讓環境具有生命力,“會說話、能育人”,充分發揮校園環境的導向功能、育人功能和熏陶功能,為培養創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2合理配置資源,驅使創新動力激發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逐步從“精英教育”過度到“大眾教育”,而這種轉變的最終目的在于使全民素質得到提升。因此,高校教育資源在分配上要加大普通專業的對扶持力度,防范個別品牌專業的過度投資,要重視對青年教師和后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避免少數專家和優秀學生“壟斷”教育資源。要使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創新人才的專業成為資源投放的重點,為全體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提供物質基礎。
3搭建創業平臺,注重創新能力培養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許多高校正積極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以此來增加就業途徑。而創新和創業本身就是密不可分的,在高校應將創業教育與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積極開拓辦學新思路:(1)開拓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走校企聯合辦學道路。開拓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增強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促使大學生創業成果產業化;(2)建立健全創業組織機構,為學生創業實戰提供物質保障。引導學生成立互補型團隊,吸引風險投資的扶持,在共同創業的過程中,促進團隊成員創新能力的提升。
(三)完善制度文化建設,搭建創新平臺
1完善校園文化活動制度
完備的學校管理制度是校園文化活動順利開展并達到預定教育目的的保障,而這些管理制度的完善體現在:完善經費保障和使用制度,特別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素質的科研活動經費保障;完善校園文化活動基地支持機制,鼓勵學生在各種類型的活動中參與實踐、接受鍛煉、努力創新,加快成長成才。另外,大學生校園文化活動知識結構體系的優化,還需要通過建設專業結構綜合化的文化活動來實現。
2健全創新教育激勵制度
高校要逐步完善政策,形成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管理機制,改善育人環境。(1)建立創新的教師激勵機制。在制度的建設中,讓以創新教學為中心的思想貫穿于整個制度建設的全過程,優先考慮學科創新發展的需要,將創新滲透到每個人的思想中;通過用人機制,把以育人為己任,以學術為生命的教師充實到學校師資隊伍中,讓這部分教師以科學的精神、高尚的人格魅力、嚴謹的治學方法做學生的表率,使學生始終處于濃厚的學術氛圍之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對在創新教學和科研上做出突出貢獻的教師提高待遇,做到一流人才、一流業績、一流報酬;(2)建立創新的學生獎勵體系。鼓勵學生個性發展和樹立向傳統觀念、向權威挑戰的精神,將學生的創新素質作為學校對學生獎勵的重要依據。
3創建創新教學評價機制
形成以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為核心的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對教學的評價要超越以往的終結性評價,更注重過程評價,不僅要看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更要關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注重大學生創新素質和能力的培養。要用發展的眼光,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全程的、長期的、動態的評價,通過評價體制的改革來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
作者:王密單位:西華師范大學計算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