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多元文化下的高等音樂教育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音樂教育理念,對世界的音樂界和教育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面臨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不斷普及和發展,中國高等音樂教育需要逐步建立符合中國國情和中國教育實際,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體系,緊跟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潮流。
關鍵詞: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高等音樂教育
多元文化主義是一種關于民主文化多元論的自由主義哲學。①1916年,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Dewey)在全國教育協會的一次講演中首次提出“多元文化主義”的概念。“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提出之后,掀起了以美國為中心的“多元文化”的國際浪潮。直至20世紀后半葉,多元文化教育理論開始形成和完善。在音樂教育領域內,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經歷了長時間的磨合和發展之后,也越來越獲得了音樂界和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
一、國外多元文化高等音樂教育發展概況
(一)美國多元文化高等音樂教育發展
自1620年起,美國開啟了漫長的移民歷史過程。美國的移民規模之大,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深刻影響著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同時也推動了美國的音樂文化教育的發展。18世紀,歐洲音樂從單調的宗教音樂逐漸發展到多元化音樂,同一時期的美國音樂教育如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音樂教育的體制、內容和方法一直受到德奧傳統音樂文化的影響。1939年9月1日,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大量的移民遷入,經濟文化中心開始逐漸轉移到美國,美國希望通過教育來實現世界和平。美國學校意識到需要梳理全球意識并開始要求在國內必須實行多元文化的教育模式。從1950年開始,美國高等音樂院校開始研究民族音樂學,喬治•赫佐格、查爾斯•西格等都為創立開設非西方音樂課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直至1967年的《唐哥伍德宣言》中強調“將音樂作為學校課程的核心,學校和大學應該為從學齡前到成年人或繼續教育階段的各種音樂課程提供充足的時間”等等,這項宣言對美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在1965年到1975年,美國高等院校,特別是學院和大學的數目劇增,大學的課程中經常開展有關研究古老民族樂器,仿制和演奏古老民族樂器等實踐活動。時至今日,美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課程仍然非常重視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例如,美國的北伊利諾伊州立大學設有專門研究東南亞文化的研究所,學校博物館經常舉辦有關東南亞文化的展覽。美國從單一的音樂教育發展成為現在較為完善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體系,可以看出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深深扎根于世界豐富多彩的文化之中,這對發展世界多元音樂文化和增強世界各國和各民族之間的溝通具有深遠的意義。
(二)德國多元文化高等音樂教育發展
德國是歐洲古典音樂的發源地,德國的學校教育非常重視歐洲古典音樂教育。但是面臨著社會的需求,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成為以德國為代表的歐洲未來音樂教育的發展方向。發展至今,德國高等音樂教育已經擁有較為健全的音樂教育體制,眾多資深權威的教授和豐富的文獻資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德國急需大量人力來重建國家。大量的移民沖擊了德國的單一的社會結構和民族文化,為了緩和國內不同民族之間日益增多的矛盾,德國教育組織意識到了需要普及多元文化教育。德國在高等院校中普及多元文化音樂教材、歌曲集等,在教師和學生中樹立多元文化的意識和觀念。德國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受到威廉•洪堡的教育思想的長期影響,他認為大學的本質是“客觀的學問和主觀的教養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通過學習知識以此獲得教養,希望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具備教學方面知識能力素養,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并善于發掘學生的潛能,幫助移民學生保留家鄉文化確認,擴大學生的多元文化視野。
(三)日本多元文化高等音樂教育發展
日本是非常注重音樂教育的國家,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音樂教育事業和日本人民學習音樂的熱情都推動了音樂教育的快速發展。到了20世紀上半葉,日本的音樂教育體系大致可以分為“日本民族音樂教育”和“西方音樂教育”。日本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試圖努力建設一個社會民主,教育民主,具有豐富文化底蘊的國家。1947年3月制定的《教育基本法》第一條就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個性全面發展、身心健全及熱愛真理和正義、獨有高度責任感、具有獨立精神社會的建設者。”日本的高等音樂教育在這一時期內,開始重視民族音樂學并將其作為研究生調查研究的課題,該課題設計了世界各民族的音樂文化,并被各大音樂院校視為一門學術性較強的學科。甚至日本的一些大學還將世界民族音樂學作為自己研究領域的一大特色。例如在東京藝術學院,小泉文夫曾開設了以研究世界民族音樂的相關系列講座,發表了《東歐的民族音樂》等論文與著作。到了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多元文化高等音樂教育開始走向成熟。例如對于研究音樂教育理論的學生,將訓練音樂教育學理論的學習以及學術研究方法作為重點,加強對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學習比較音樂教育學和音樂教學論等專業基礎理論課程。發展到21世紀的今天,日本高等音樂教育已經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研究領域越來越多元化。
二、中國多元文化高等音樂教育發展概況
(一)中國多元文化高等音樂教育發展
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主要概念是指多民族的音樂教育,音樂文化教育的多樣性,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內涵是要求倡導各種族音樂平等與音樂文化共存。②1912年,時任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教育總長的蔡元培,擁有著深厚中華民族文化功底和豐富的留學經歷,他主張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大力倡導美育教育。蔡元培還將美育課設置為學校的必修課,大大提高了音樂教育的地位,中國的音樂教育在當時呈現出了繁榮的景象。直到1913年2月,《高等師范學校規程》、《高等師范學校課程標準》的頒布,規范了中國高等院校的音樂教育課程標準。在這段時間之內,中國在部分師范學校開始設立專門培養音樂師資機構。在當時,全國的一些音樂教育機構都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積極地影響,填補了區域專業、學科的空白。1919年“”爆發后,涌現出的大批曾在國外學習音樂的知識分子們為中國的音樂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學校音樂教育學的基礎一般都是由西方傳統的音樂教育學理論體系構成,學校在設置音樂課程中也是以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為基礎的。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已經接受了西方音樂教育體系,將其視為音樂學習的基礎,甚至認為它的科學性可以包容中國民族傳統音樂文化。反思中國的音樂教育體系,“西方音樂文化中心論”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中國現在一些高等院校在開設基本樂理、音樂史、音樂欣賞、音樂學等課程中大都是以西方音樂文化為基礎展開的,缺少世界多元音樂文化體系,學生學習音樂的思維模式和審美情趣等也逐步趨向“西化”。中國高等音樂教育急需打破“西方音樂文化中心論”這種一元化的模式,確立以多元文化交流為中心的音樂教育國際化的目標。
(二)中國多元文化高等音樂教育現狀
在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背景下,近些年來中國音樂界不斷地開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相關實踐活動,努力推翻以歐洲音樂為中心的音樂學習教育理念。1.相比歐美國家的多元文化音樂課程在高等院校的普遍開設,中國多元文化高等音樂教育仍有欠缺。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價值實現終將會通過課程的實施表現出來,部分院校研究此類課程中缺少國際方面的內容,沒有系統的研究世界音樂體系,世界歷史文化等等。2.目前中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的研究方向主要還是集中在西方音樂教育上,缺少對世界各個地區的音樂教育研究。西方音樂文化僅僅作為世界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尊重和認可世界不同國家和不同民族的音樂文化是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發展的前提。中國大多數的高等院校研究世界音樂文化方向較為狹窄,存在許多局限性。3.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首先應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中國本身就是一個擁有豐富音樂文化的國家,中國的高等音樂教育缺乏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的深度認知。中國一些高等院校在開展民族音樂文化實踐過程中,更多體現在音樂表演和創作等形式上,缺少深層次的民族文化內涵理解。
(三)展望未來中國多元文化高等音樂教育
在21世紀的今天,中國學校音樂教育以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學校音樂教育體系為奮斗目標,不斷培養出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全面發展社會主義建設人才。高等音樂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在面臨著國際化的變化和挑戰,中國高等音樂教育需要緊緊跟上國際化的步伐。中國在高等院校中不斷推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積極探索多元文化教育新主張。在高等音樂教育中,中國不斷在音樂課程設置中加入世界音樂課程,引導學生使用國際化的眼光來學習音樂。中國高等院校在發展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同時,也應該著重發揚中華民族傳統音樂,弘揚中華民族傳統音樂的精神與音樂教育走向國際化并不是矛盾的。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使我們應對音樂教育國際化的基礎,同時也是我們發展自己特色民族文化的主要載體。未來中國的音樂教育如果一味的追尋他種文化,將會走進缺失自己傳統民族文化的誤區。在未來的國際音樂教育交流中,充分展示和發掘本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才能更長久地立足于世界音樂之林。
三、結語
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發展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通過探究美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的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是世界上不同的音樂文化交流和傳承的必然結果。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需要站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角度上,批判地繼承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尊重和探知世界豐富的音樂文化。面對全球一體化和文化多樣性的格局,中國高等院校需要不斷實施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積極拓寬世界多元文化視野,體現多元化的時展精神。
[參考文獻]
[1]王治河.后現代主義辭典[Z].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2]孔義龍.20世紀美國多元化主義音樂教育述評[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9,01
[3]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4]管建華.后現代音樂教育學[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安平.世界民族音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吳夢楚;王志軍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