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個性化觸動教學藝術神經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要回答什么是教學藝術,這與回答什么是教學方法的困難幾乎一致。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技術有章可循,藝術卻大道無痕。教授技術的方法雖然很多,但是技術教學的藝術卻更加神奇,讓人摸不著邊際。比如,技術大師級的教師,用心的學生只要看他做,甚至只聽他說,就獲益匪淺,這是大學中尤具魅力的教學藝術。又例如,跟學生保持童心一片的教師,學生在溫馨親和的學場中共同參與,其樂無比,這是中小學最有特色的教學藝術。實際上,教學藝術的元素很多,包括用語言、表情、動作、心理活動以及各種教學調控手段等不一而足。但是,我們要探討、沾染一點教學藝術,就要在這大道中抓一些細節,落實一點具體,因此我們不妨用最基本的“個性化”來觸及教學藝術的神經,給自己的課堂更多生機。教學因為涉及人,是人與人之間的教與學的關系,甚至還包括人與機器的關系,這就使得彰顯個性化的東西更有機遇。但是,個性強了,就不能更好地形成規律,推廣的價值就小,這在藝術的技法學習是典型矛盾現象。為了更有針對性,以下我們將以Flash動畫教學中的教學藝術為例去探討。
個性化的選題讓興趣起跳
范例選題是永遠的話題,因為它能夠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為此,在進行動畫設計時要考慮到選題藝術性的兩個方面。其一,是選題內容要讓多數學生喜歡,或者每個人群有不同選擇的余地;其二,是選題要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巧妙之處,甚至與美術、音樂等要素相關更佳。例如,有一個考試操作題是“圓形變成方形”的形狀動畫,這個動畫變化雖然對初學的學生有一絲的驚訝,但是內涵不豐富,興趣的后續性不強。還是這個變形,我改成了一個格言的廣告動畫作為話題讓大家討論與嘗試。首先,以“人生寧可削繁就簡,怎能破方求圓”來闡明這個動畫。然后,放手讓學生自由創作自己的格言動畫——學生興奮了,用學生們自己的評價就是:寫啥格言的都有,做啥動畫的都有。有一個學生,做了一個方形變成心形,用的主題文字是“木頭也有愛心”;還一個學生亂變形一氣,說“別碰我的刺,你傷不起”。簡單選題的巧妙個性化,能夠讓學生興趣起跳,是最佳的選擇。但是從內容設計、實施管理、學生引導等環節都挺費心的。如果想方便一點,就是主題要與其他人的教學不一樣來體現教師教學的藝術化。例如,在講交互動畫時,可以提供給學生幾個類型(花苞、盛開、殘瓣)的梅花小動畫,讓學生自己修改代碼選擇使用的方式,如單擊、雙擊或按0、1等鍵在梅樹上安排花朵,滿樹盛開的動畫讓學生興趣更加盎然,興奮不止。
個性化的語言為討論推波
語言的個性化,這與人的性格是有著根本的關系的。教師的性格很關鍵,學生的性格也重要。一般我們希望多一些幽默或富有情感的語言優化課堂氛圍。但是,語言價值取向要特別注意,比如太過噱頭的鼓吹,或者為博得同情增加悲情,這些效果可能不錯,但是刻意的牽強雖然因為好奇等原因增強對教學藝術的刺激,但是卻缺乏針對性。所以,我們應多提倡針對學生的個性化作品、個性化操作、個性化性格用語言推進討論效果。例如,在做引導層動畫過程中,我深入學生中間進行指導,發現有的學生畫的引導線很復雜,不容易操作,而旁邊的一位引導線卻很簡單運動很單調,我為促使讓他們倆相互學習時說:兩位的性格真不一樣,你(復雜的)的性格很豪放吧?我看作品都成抽象派了,以后可以當畢加索了;你隔壁的性格卻也太簡樸啊,但也能當印象派了,寥寥一筆就一個大作,你們相互學習一下好吧?這種針對不同學生進行的即時指點,倒不一定非常符合學生的具體個性,只是指出他們的不同的個性特征,讓他們的討論得到激發就很好了。又如,一個學生做小球的動畫時,用了一個很小的小球,軌跡卻是一大團密密麻麻的線。我問他為什么,他說球小了效果好。我即時評點,你很細心啊,以后完全可以做神經外科醫生。邊上的一位學生馬上問我:“老師,我適合做什么?”我一看他的球很大,線很粗,線還好幾處畫斷了。我指出線斷的地方小球自己跳不過去,你看來適合做骨科大夫做截肢手術啊!于是,大家都開心地討論起自己的作品像什么來,氣氛熱烈。個性化的語言的風格其實可以不必刻意追求,隨意才有效,自由的語言能讓學生的討論變得更自由,心靈變得更自由。
個性化的進程讓懸念解套
之所以提教學進程,而不是說教學方法、教學過程,這是為了特別體現思維的發展脈絡,體現認知過程的個性化。到底是先講后練好,還是先練后講好,還是布置任務自由設計好,這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但是,有一點是無可質疑的,那就是先易后難,并且要在每一個環節中有繼承、有提高,而既不是重復練習,更不是鼓勵提高難度。最理想有兩種,一種是先設計懸念后一步一步把懸念解套,整個進程是步步驚心;另一種是先不設計懸念而是一環一環推進中包袱一抖讓學生驚喜,整體進程最后才豁然開朗。例如,在學生練習位移動畫時,有位學生居然能夠不斷往后增加關鍵幀,讓原本平動的小球四處碰壁,模擬了臺球的動畫。我把這個學生的作品效果廣播給大家看,讓大家感覺十分神奇,唏噓四起。這樣就給學生幾個很強的懸念:動畫效果是如何實現的?他為什么才學了關鍵幀就會做這么精彩的動畫?技術很難嗎?由此,我再給大家分析這位學生的動畫時間軸,其實他只是繼續往后做了好多方向的平臺而已,接下來讓所有學生也一步一步去試一試如何向左方、向右方、向斜方向等,真是精彩紛呈。有的學生還弄了好幾個臺球在里面動呢。甚至有個學生問如何讓球看起來是滾動的。我借機提出學習“影片剪輯”元件,學生興趣又起。這樣的先有懸念后嘗試的個性化進程,不能太難,效果又要好。因此,刻意設計的主題可能不易被認可,最好是無意發現的現象,先放大效果,后分析原因,再引導嘗試。最后,讓大家都有感受,而非單純模仿或欣賞。又如,在講引導動畫時,我第一環節先講了平動;第二環節,為小球增加引導線自由運動;第三環節,把小球換成了一只散步的公雞;第四環又增加一個草地的背景圖。在第一環節時,學生感覺自己已經差不多了,很麻木,但是到了第二環節就有驚奇感,到了第三環節發出了驚嘆,到第四環節他們就不滿足范例了,開始讓飛機在天空翻滾,讓鴿子、蝴蝶起舞有學生說,老師你怎么不早教我們這么好看的動畫。結果,我在另一個班故意換了一下順序,用“梁祝中的化蝶”為情景進行各個技術點的展示,結果學生再做時感覺難度大;我又用小球演示,他們卻感覺太單調,效果遠比上一個班要差。可見,抖包袱式的個性化進程要由簡及繁,更重要的是后一環節對前一環節有繼承、有發展,讓學生感覺不到太難,技術卻步步深化。總之,個性化的要素也還有很多很多,個性化的就是有特點的,有特點的就是有生命力的,我們注意收集、放大、提升個性化的豐富內涵,會非常有利于觸動我們教學藝術的神經,讓教學變得更加自然生動、神奇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