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重點高校研究生教育結構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系統是由相互關聯的各種亞結構組成的復雜結構系統”[1],研究生教育結構是研究生教育系統的內部構成形態,“是組成研究生教育總體的各個部分的比例關系及其組合方式”[2]。研究生教育結構包括學歷層次結構、學位類型結構、學科專業結構、學習方式結構等亞結構,各個亞結構共同組成了研究生教育整體結構。在我國,關于研究生教育結構的研究是普遍的,但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目前對研究生教育結構的研究主要還是對各個亞結構“分而論之”,且停留在定性描述階段,缺乏從整體上綜合考量研究生教育結構的探索。基于此,本文嘗試將指數方法引入研究生教育結構研究,提出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GraduateEd-ucationStructureDeviationIndex,縮寫為GESDI)的概念,建立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的測算模型,并利用該模型對湖南省9所高校的研究生教育進行實證研究。
二、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的概念界定及測算模型
1.概念界定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是指反映不同時間或空間條件下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標準值(理想值)的相對數,是通過將測量值與標準值進行指數化處理而得到的。利用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可以判定研究生教育結構的不合理程度(失衡程度),也可以對多個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結構的合理程度進行排序和預警。根據研究對象的范圍不同,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可以分為個體偏離指數和總偏離指數。
2.測算模型(1)個體偏離指數模型研究生教育結構個體偏離指數是指反映研究生教育各個亞結構偏離標準值的相對數,包括學歷層次結構偏離指數、學位類型結構偏離指數、學習方式結構偏離指數。(2)總偏離指數模型由于研究生教育結構是由多個要素組成的,因此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由構成要素的個體偏離指數組成,表現為綜合指數的形式,可以由個體偏離指數的加權平均模型得到。式中GESDI為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總指數;Gi為研究生教育結構的各個亞結構的個體偏離指數;Wi為Gi的權重。本文認為各組成部分對研究生教育整體結構的影響程度是一致的,因此各個亞結構的權重相等。
三、實證分析
1.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說明本文選取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湘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長沙理工大學和南華大學9所湖南省重點高等學校為研究對象。所有原始數據均來自于2009年~2013年的《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基本情況(內部資料)》,限于篇幅,沒有在文中列出。
2.計算演示由于是要測定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標準值的程度,因此首先需要確定研究生教育結構的標準值。在參考美國等研究生教育比較發達和合理的國家的情況下,結合我國學者的研究,本文將三個部分的基期數據②分別規定為:碩士學位研究生與博士學位研究生之比為101[7],專業學位研究生與科學學位研究生之比為11[8],非全日制研究生與全日制研究生之比為11[9-10]。以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研究生教育原始數據為例,計算該高校2009年的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2009年湖南師范大學全日制學碩在校研究生為5492人,全日制專碩在校研究生為158人,非全日制碩士在校生為1710人(不包含同等學力),全日制在校博士研究生為629人,專業博士人數為0。根據個體偏離指數模型,可以分別計算出學歷層次結構偏離指數(G1)、學位類型結構偏離指數(G2)和學習方式結構偏離指數(G3)。
3.實證結果(1)2009年~2013年研究生教育結構個體偏離指數利用研究生教育結構個體偏離指數模型,根據2009年~2013年原始數據,計算得到2009年~2013年湖南省9所重點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三個亞結構的偏離指數(見表1)。由表1可知,2009年~2013年湖南省9所樣本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在學歷層次、學位類型和學習方式三個亞結構中,學歷層次結構呈現出了兩極分化的現象。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湖南農業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和中南林業科技大學5所高校的學歷層次偏離指數值較低,全部在40%以下,說明這5所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碩博比相對接近101的標準值,學歷層次結構相對合理,其中特別是湖南師范大學的學歷層次結構最為合理,5年來其偏離指數均低于15%,最低年份甚至達到2.7%;中南大學、湘潭大學、長沙理工大學和南華大學4所高校的學歷層次結構偏離指數值相對較高,全部在60%以上,說明這4所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學歷層次結構相對不合理,特別是長沙理工大學和南華大學,偏離指數均高于150%,最高達到了335.1%,因此這兩所高校有必要對其學歷層次結構進行調整,避免出現結構性失衡。9所高校的學位類型結構偏離指數整體得分較為平均,數值相對較小,說明9所樣本高校的學位類型結構較為一致,并且比較合理,其中,湖南大學的學位類型結構偏離指數5年來最高為32%,最低為6.4%,由此可知,湖南大學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科學學位研究生教育之比5年來都接近11的標準值,學位類型結構穩定并且合理。學習方式結構偏離指數5年來所有高校相差并不大,但總體得分較高,說明9所樣本高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占總體研究生教育的比重距離標準值還有較大差距,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水平不高。(2)2009年~2013年研究生教育結構總偏離指數根據亞結構個體偏離指數,利用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模型,計算出2009年~2013年湖南省9所高等學校的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具體得分及排名情況見表2。由表2可知,研究生教育結構較為合理的高校(即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值較低的高校)排名前3的為湖南大學、湖南農業大學和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9年除外),這3所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均低于45%,其中湖南大學2009年以后的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值在30%左右浮動,而湖南農業大學和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結構偏離指數則呈現出越來越小的趨勢:2013年湖南農業大學的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下降到了28.1%,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則為22.2%(是2009~2013年以來所有高校的歷史最低值),說明2013年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的研究生教育結構是最為合理的。9所高校中,研究生教育結構相對不合理的高校為湘潭大學、長沙理工大學和南華大學,5年來湘潭大學的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均高于64%,長沙理工大學的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均高于74%,而南華大學的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均高于87%。其中,長沙理工大學2009年的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為149.8%,為所有高校5年來歷史最高,說明2009年長沙理工大學的研究生教育結構是最不合理的。雖然這3所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結構相對不合理,但是2009年~2013年3所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也呈現出了明顯的減小趨勢,說明這3所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結構5年來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優化。
4.實證結果分析(1)穩定性是湖南省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結構的重要特性各高校5年來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值除了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和長沙理工大學在2009年、2010年的偏離指數出現較大波動外,其余各年份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波動幅度都在20%之內,波動幅度較小,說明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結構都不易接近或遠離正常范圍;同時,分析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的排名情況發現:湖南大學、湖南農業大學和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9年除外)穩定在前三名,研究生教育結構相對合理;中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和湖南中醫藥大學排名長期居中,研究生教育結構相對較為合理;而湘潭大學、長沙理工大學和南華大學則一直處于后三名,研究生教育結構相對不合理。總體來說,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波動幅度小,排名相對穩定,說明了研究生教育結構具有明顯的穩定性。(2)合理化是湖南省重點高校研究生教育結構的基本走勢從表2可以看出,2009年~2013年9所樣本高校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最低(即排名第1)為39.7%、32.8%、28.7%、25.7%和22.2%,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最高(即排名第9)為149.8%、127.3%、105.9%、87.4%和94.8%,總體上研究生教育結構最優和最劣高校的偏離指數值呈現減小趨勢;而排名居中的高校盡管整體排名上5年來沒有大幅提高,但是其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也呈現較為明顯的下降趨勢。因此,高校間的整體差距在縮小的同時,大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也在下降,研究生教育結構均向合理的方向發展。另外,從整體來看,根據湖南省重點高校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見表3)情況發現,2009~2013年湖南省重點高校學歷層次結構和學習方式偏離指數基本保持不變,但學位類型結構偏離指數值從2009年的51.0%下降到了2013年的6.6%,減小趨勢非常明顯,說明5年來學位類型結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優化。同時湖南省重點高校研究生教育結構總體偏離指數5年來也呈現明顯的減小趨勢,從2009年的52.1%下降到了2013年的36.4%。因此,上述分析綜合說明了2009年~2013年湖南省重點高校研究生教育結構得到了相對明顯的優化,研究生教育結構變得越發合理。(3)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結構變化的基礎和態勢不盡相同盡管湖南省9所高校研究生教育結構整體上呈現一種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是具體對于各高校而言,又有不同的發展狀態。通過分析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變化趨勢,可以將9所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結構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類別,即結構惡化型、結構固化型和結構優化型。其中,湖南中醫藥大學研究生教育結構在2012年有一個明顯上升的過程,其偏離指數上漲了17.2%,研究生教育結構惡化,屬于研究生教育結構惡化型高校。通過分析發現,主要原因在于2012年湖南中醫藥大學的在職碩士在校研究生銳減至24人,2013年下降為0,嚴重影響了該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結構。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兩所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結構基礎較好,但是5年來卻出現了“固化”的現象,其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只有小幅下降,說明其研究生教育結構沒有得到更進一步的優化,主要原因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水平不高限制了這兩所高校研究生教育結構的合理化。中南大學、湘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長沙理工大學和南華大學屬于結構優化型高校,5年來這6所高校的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下降趨勢明顯,研究生教育結構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優化。特別是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09年的研究生教育結構在樣本高校中還處于中等水平,但得益于全日制專業碩士在校生和在職碩士在校生的大幅提高,2013年其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就下降到歷史最低的22.2%,研究生教育結構在9所高校中最為合理。
四、小結與對策建議
研究生教育結構偏離指數模型的建立,創新了一種研究生教育結構評價概念,從各個亞結構是否滿足標準值(理想值)的角度來統一評估研究生教育整體結構,改變以往對研究生教育結構大而化之的定性描述,為定量地、綜合地分析研究生教育結構提供了一定的視角和方法。根據前述實證結果及分析,優化湖南省重點高校研究生教育結構,可以從如下方面進行:
1.穩定碩士研究生教育發展速度,停止擴大博士研究生教育規模,調整學歷層次結構由表3可知,影響湖南省重點高校研究生教育結構優化的主要問題是學歷層次結構和學習方式結構出現了“固化”,其中學歷層次結構偏離指數5年來均在35%左右徘徊。要優化湖南省重點高校研究生教育學歷層次結構,使碩博比接近10:1,降低學歷層次結構偏離指數值,就需要對碩士學位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學位研究生教育進行動態調整。根據《湖南省建設教育強省規劃綱要(2010~2020年)》[11]規定,到2020年湖南省在校研究生規模應達到10萬人,按碩博比101的理想值計算,2020年湖南省在校博士研究生約為9090人,在校碩士研究生約為90909人,而2013年9所樣本高校在校博士研究生為10558人,已然到達2020年湖南全省的目標。故優化湖南省重點高校研究生教育學歷層次結構,首先應該停止擴大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同時,2013年樣本高校在校碩士研究生為69103人,而2010年~2013年其在校碩士研究生年平均增長速度為5.6%,按此速度發展,2020年9所樣本高校在校碩士研究生規模將達到101191人,與在校博士研究生之比基本達到101。因此,優化湖南省重點高校研究生教育學歷層次結構,應該停止擴大博士研究生規模,穩定現行碩士研究生教育發展速度。
2.減緩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速度,適度發展科學學位研究生教育,穩定學位類型結構2009年~2013年湖南省重點高校研究生教育學歷層次結構經歷了一個良性發展時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優化,2013年樣本高校的學歷層次結構偏離指數僅有6.6%,專業學位和科學學位研究生教育基本達到11,主要原因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展:在校研究生從2009年的21172人擴大到了2013年的38466人,年平均增長率為16.2%。與此同時,科學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速度則明顯放緩,2009年為43181人,2013年為41195人,出現了負增長。根據《湖南省建設教育強省規劃綱要(2010~2020年)》規定,按照11的理想模型,2020年專業學位和科學學位在校研究生應該分別達到5萬人左右,這是作為湖南省研究生教育主體的湖南省重點高校研究生教育發展的上限。因此,穩定現有學位類型結構,應該酌情減緩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速度,適度發展科學學位研究生教育,避免出現“顧此失彼”“、矯枉過正”的現象。
3.加快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速度,適度控制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優化學習方式結構由表3可知,學習方式結構是影響湖南省重點高校研究生教育結構的主要因素,2009年~2013年9所樣本高校整體研究生教育學習方式結構偏離指數均高于68.0%,主要原因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速度較為緩慢,2009年~2013年在校非全日制研究生只增加了3851人,年平均增長速度為5.6%。按此速度發展,2020年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規模為28253人,與全日制在校研究生將達到的87233人之比約為13,與理想值相差較大。因此,優化湖南省重點高校研究生教育學習方式結構,一方面需要加快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速度,擴大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規模;另一方面則需要控制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發展速度,穩步發展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進行動態的雙向調整。
作者:常思亮 何維雄 單位:湖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