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數學研究性學習的誤區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數學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在基礎性、拓展性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的和現實的問題的一種有意義的主動學習,是以學生動手動腦主動探索實踐和相互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學習研究活動.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已經走進了我們的課堂,同時也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在操作過程中我們同時也發現了部分師生開展研究性學習脫離學習實際,脫離《課程》教材,為研究而研究,一味求大、貪多求難、盲目散亂、形式主義等不良傾向,產生了一些誤區.如不予糾正,任其發展將影響研究性學習的健康發展,為此,結合數學學科的研究性學習的開展,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研究功能宜小不宜大
近兩年來,中學師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熱情高漲,已由原先的觀望等待的被動開展,轉變為現今的積極主動、共同參與.但部分教師現今又把研究性學習當作無所不能的新式武器來看待而貪多求全,教學中適合開展研究的內容搞研究性學習,不太適合的內容也搞,似乎誰不開展研究性學習誰就落后于形勢.一時間,是校校搞、班班搞、科科搞.處處研究、全面開花,卻不問研究效果到底如何,學生能力是否真正提高.如某校高一學習了《簡單的幾何體》后就要求學生研究“多面體歐拉定理”,全不問高一學生在剛剛接觸幾何體的前提下能否真正研究得了.有時過分熱衷研究性學習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科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培養和掌握.我們認為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學習的一種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同時研究性學習也不是當代人的創造,而是對古代教學思想的一種發展和對國外先進教學方法的借鑒.因此,研究性學習的出現并不應是對傳統教學的全盤否定,把研究性學習當成克服數學教學的救世主是錯誤的.
其實,研究性學習只是適應社會需求,以改變單一的接受式學習,倡導接受與體驗、研究于發展相結合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例如在學習排列應用題時,我們的開場白是:現在我手上有6本不同的書,分給某6位同學,每人1本,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分法?于是同學們議論紛紛,有的同學甚至拿著6本書在試著分法,然而怎么也分不清…這樣盡管這節課是一些繁雜枯燥的計算,學生在課堂上確實興趣盎然.這種方式重視學生的參與學習的過程、激勵的機制、發散的思維、創新的精神等特征,以探索性、自主性學習為主,以培養學習研究的基本能力和素養為目的的一種為未來而服務的學習,這種學習是對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提高與發展.因此這種學習方式并不是否定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培養,也非是一種萬能的學習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固然正確,但就中學教學而言不能以之替代或影響常規教學,而應服務于中學教學,不應隨意夸大它的功能,應結合中學實際和學生情況進行,其研究功能宜小不宜大.
二、研究主體宜多不宜少
研究性學習就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教師真正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人而引導學生自主探求知識、解決問題.既然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體”,那么研究性學習的主體就不應是少數人,而是全部或大多數學生參加的“群體”.但是在一些學校,部分教師受升學率的牽制,加之常規教學任務重和學生能力參差不齊,同時研究性學習對學生本身要求也較高,教師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往往多在優秀班級及成績好、能力強的學生中進行,中等生和后進生成了陪襯或旁觀者,致使研究性學習成了少數同學的專利.這種做法不僅挫傷了一部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也違背了研究性學習出臺的初衷,如不糾正,研究性學習就會變成“精英學習”,學生的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就會落空.
其實,學生能力不齊并不影響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開展能否成功貴在教師的引導和多數學生的參與的程度,而不在于少數尖子學生寫出了幾篇論文.研究性學習要健康發展,首先,教師要在班級積極創設一個研究意識濃厚的氛圍,形成一個有利于人際溝通與合作的學習環境,激勵廣大學生參與,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善于合作的團隊精神.其次,有的放失,科學安排,以分組研究與發揮個人特長相結合.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形式不排除個人的獨立研究,但在中學階段小組合作研究應是最主要的組織形式.一般做法是學生由3-6人組成課題組,可根據學生的能力和專長由學生自行分工.組織能力強的任組長,能力一般的可做資料員等,強弱搭配、發揮專長、集體研究、各盡其能.筆者曾在所任班級進行了《二次函數圖象特點應用》的研究性學習.此次學習就采用了上述方法,取得了較好效果.事實證明,真正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增強人人參與的集體意識,研究性學習才能較好開展.
三、研究課題宜淺不宜深
受社會貪多求快、急功近利等思想的影響,有的學校和教師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也有貪多求深之傾向.學生對研究性學習剛剛接觸,或課本內容還未掌握,有的老師就帶學生倉促上陣,且一開始課題往往就是“證券投資中的數學”、“編程中的優化算法問題”、“氣象學中的數學應用問題”等過大過難的題目.這種課題中學生難以操作,材料的占有、梳理、提煉困難都很大.按此思路操作不僅難出成果,而且還會給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增添不必要的困難,甚至產生恐懼感,從而影響他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
這里我們反對研究課題過深過大并不是主張研究性學習簡單化、平庸化、走過場,而是說研究性學習方向的確定、問題的產生、內容的選擇,組織的形式都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際能力.研究性學習的實質在于培養學生質疑、探究、求解、創新的精神和品質,激發學生研究的興趣和意識,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獲得有效發展的能力.如果研究課題過大過難往往將學生引入歧途而不利于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其實,中學研究課題完全可以做到專而小、淺而易.如高一數學必修五中閱讀材料《解三角形在測量中的應用》,測量兩岸的距離,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建立數學模型,利用剛學習的正、余弦定理解決任意三角形中的邊角問題.讓學生感覺學習數學很有用處,從而產生求知的欲望.用這種難度較低的課題來深化拓展課本上的知識,這樣做才有利于研究性學習與課本教學的結合,也更能調動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暴露出不足是新生事物的必然,也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客觀.只要我們能端正認識,正視誤區,找出原因,提出對策,繼續實施就能夠把研究性學習推上一個新階段。
作者:張娟 單位:安徽省明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