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醫校國際化教學探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繆麗慧郭黎安單位:第二軍醫大學外事辦公室二軍醫大學訓練部臨床管理處上海
推進醫科院校國際化發展的舉措
1樹立國際化的教育理念醫科院校國際化的理念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理解:一是學校應將自身的改革與發展置于國際大背景之中,以國際視野而并非單從一所學校或是一個國家的角度進行把握和考量;二是應通過多種合作方式,與不同國家的一流院校進行廣泛交流,實現一定程度的資源共享;三是醫科院校在教學、科研和醫療服務等方面應具有一定的國際通用性;四是醫科院校能培養出具有較強的國際意識、國際溝通和國際競爭能力的醫學人才。
醫科院校國際化不僅是一個形式,比如與其他院校簽約合作協議的數量,互派了多少學者和交換生,更重要的是要追求素質和內容,即以最先進的教育理念,運用經過驗證行之有效的教學、科研和管理制度,培育具有國際視野、最終能服務社會的高素質醫學人才。
2構建國際化的課程體系理想的高等教育培養的學生能夠在國際交流中充分表達與溝通,能夠從國際社會和全人類的廣闊視野出發判斷事物,能夠在國際舞臺上參與競爭。實現這個目標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建立與國際接軌的課程體系,因為人才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教育質量的高低也體現在課程結構和教學成果上。
我國的醫學教育模式主要還是沿用由基礎課、臨床專業課和臨床實習三個階段組成的以學科為中心的課程體系。該模式雖然增強了學科的系統性和專業性,但學科之間缺乏聯系,基礎課程與臨床課程的教學內容不能有機結合。因此,醫科院校要適應國際化需要,必須做出改革。如加強多學科的滲透和交叉融合,尤其是要加強與醫學相關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教育,使學生樹立新的醫學觀念,全面認識醫學與社會的關系;把醫德和醫術培養相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規范其道德行為,提高學生的服務意識,培養其奉獻精神;讓學生認識到在工作中可能導致醫療事故糾紛的原因,應如何避免和處理等;在本專業、本學科的教學內容中及時補充國外最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科技成果、及時選用國際較先進的教材等;整合基礎醫學與臨床課程,構筑學生堅實的知識基礎和培養其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醫科院校要注重把人才培養從知識型向能力型轉變,注重醫學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其綜合素質,確保我國醫學人才適應社會需求,逐漸達到世界醫學教育的標準和要求。
3培養國際化的師生隊伍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建立一支國際化的師生隊伍。邀請來自國際知名大學和國內醫學兄弟院校的專家、教授、管理者來校講學、交流、考察和訪問。激發師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能力,推動學校教學、科研和管理不斷接近甚至達到國際水準;吸收外國優秀學生來校學習中醫等。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者、學生加入本校隊伍能夠更好地營造校園多元文化,有利于培養全校師生的國際意識及外語交流溝通能力。創造機會讓廣大師生“走出去”。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學校領導或項目負責人考察國際知名大學,引入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借鑒有益的教育經驗;與國外知名院校簽訂協議,每年選拔一定名額的學生分批送往對方學校學習;分批選派骨干教師和優秀青年教師赴國外知名院校進修深造;組織教師參加國際會議,開闊視野、增進友誼,引入和實施先進的教學方法。明確出國交流的具體任務和要求,使學校各類出國人員歸國后在教學、科研和管理上都能發揮更大作用,同時也能借助國際平臺提升學校和學科影響力。
因此,醫科院校要加大對師生出國交流的支持力度,在政策制定和經費保障等方面予以傾斜。
4拓展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國際交流與合作對一所高校整體國際化程度的提高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高校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廣度與深度一定程度上決定和體現了該校國際化的程度。因此,醫科院校要不斷加快國際化步伐,開展實質性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項目。一方面,根據本校特點和發展需要,挖掘與拓展符合本校特點和發展目標的國際交流合作項目;另一方面,注重國際交流合作項目的跟進和鞏固,保證項目的實效性和持續性。其次是充分發揮學校的地緣、資源和學科優勢,打造具有標志性的學校品牌項目。最后是有選擇性地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與國外知名院校(尤其是雙方優勢學科專業)強強聯合,建立校際合作,通過合作辦學、共同舉辦國際會議或設立專門的研究機構等活動,促進本校學科專業的發展,提高學校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思考
國際化在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挑戰。以本校為例,由于服務對象主要是部隊,所從事的教學、科研和醫療等工作對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保密性,能夠接待的來自國外的專家教授和留學生種類與數量是有限的,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高級別成果都公開發表。從這個意義上看,本校很難做到各個方面都與國際接軌,但可以根據自身特色,制訂相應對策,從人才培養、學術成果評價體系到學校管理等多個方面出發,提升教學、科研和醫療服務等水平,建立高水平的國際化管理服務體系和支撐保障條件,做到最大程度上的國際化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