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師音樂理論課程的學科融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周沐春單位:晉中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山西晉中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的繁榮,人們對于藝術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作為藝術門類的高師音樂專業由于其相對寬松的入學條件和較為樂觀的就業前景,越來越受到一些學生和家長的青睞。由于藝術類招生的特殊性,導致學生之間產生一定的個體差異。如:專業水平的良莠不齊、理論素養普遍不高。
所以,進入大學之后,對他們進行專業的、系統的理論學習和訓練就顯得十分重要。而事實是,學生大多比較熱衷于技能的學習,而對于理論學習則普遍熱情不高,重視不夠,效果不好。而教師往往也只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進,而忽略學科之間相互滲透和融合,結果是學生對理論課學習興趣越來越少,學習的效果也不盡如人意。
一、樂理與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
傳統的音樂理論學科,包括樂理,視唱練耳,和聲,曲式等課程。這些學科看似獨立,實則相互融合。這其中,樂理是音樂專業的入門學科,它和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也最為密切。樂理所涵蓋的知識面相當廣泛。如果沒有扎實的樂理基礎,就有可能打不準節奏,認不對音符,搞不清楚音程關系,辨別不了調式調性……那么,在進行其他學科學習時,就會形成學習的障礙。教師在進行樂理教學的時候,首先應該清楚本學科的重要性,在教學時應力求注重教學細節,把每個知識點都講清講透的同時,通過學科間的滲透以加深學習印象,鞏固學習效果,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節奏節拍中的滲透教學。在這一章節中,教師可以安排一些不同節拍的節奏型,讓學生試唱,也可以通過聆聽有代表性的節奏型樂曲的方式,讓學生感受不用節奏節拍在音樂表現上的差異,既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又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培養其對音樂的感悟能力。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嘗試將所聽的樂曲的節奏和旋律寫下來,以此鍛煉學生的音樂內心聽覺,為視唱練耳學習打好基礎。
(二)和弦中的滲透教學。在學習和弦這一章的時候,除了要讓學生明確原位和弦、轉位和弦、和弦解決的意義和構成等知識外,還應適當安排一些典型的和弦進行,和弦解決的聽辨練習。如T—S4/6—D6—T;T6—S—K4/6—V7—T的進行等。還可以用一些鋼琴曲和即興伴奏的實例來說明和弦是構成和聲的基礎,而和聲又是構成多聲部音樂的基礎。這些拓展既加深了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又培養學生的和聲內心聽覺,對學生練耳、和聲、即興伴奏的學習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調式調性中的滲透教學。在學習調式調性章節時,教師可以在課前安排學生搜集一些不同調式調性的樂曲作為課堂練習,讓學生在課堂上演唱,并以分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談體會,通過對比讓學生明確不同調式調性在音樂色彩和表現上的差異,通過對樂曲的欣賞和分析建立其調性感覺,達到學習的目的。
二、視唱練耳與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作為一名音樂專業的學生,沒有一雙能感悟音樂的耳朵,沒有對美的敏感捕捉和辨別,那么,在進行技能學習(如鋼琴、聲樂、即興伴奏、歌曲寫作等)的時候,對于作品的整體把握和二次創作就或多或少會受到一些影響?!抖Y記•樂記》認為音樂產生于心物相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啊睒氛撸糁缮?,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由此看來,音樂的產生離不開兩個基本要素:一是人心,二是外物。而《樂記》更重視心的作用:“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因此,培養學生內心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能力,遠比教會學生唱對樂譜,聽對音符更為重要。
在當前的視練教學中,我們可能更關注的是硬性的教學效果,是反映在卷面上的分數,而往往忽視了學生內心聽覺的培養。內心聽覺是人能感受音樂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它包含旋律性內心聽覺和和聲性內心聽覺。前者是針對單聲部音樂來說的,后者則是針對多聲部音樂來說的。二者在訓練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如何在視練教學中打破傳統,使它真正成為一門提高學生音樂感覺的課程,這需要我們不斷進行探索。視練也是一門綜合學科,它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系也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找到適當的方法,視練也可以成為連接其他學科的橋梁。
(一)視唱教學中的滲透教學。教師在視唱教學中應該做一些前期的準備,準備過程包括視唱階段性的調式音階,調內音程模進,和弦分解及解決,主音導音到各音等預備練習,并且把這個練習當作每次上課的必經階段,在學生心中形成牢固的記憶,強制他們記住音程關系和調式特點。這個階段完成后,即可進入視唱階段。在唱譜之前,教師引導學生先看曲子的節拍、調式、音樂表情記號和術語等常識,在所有的問題都解決后,讓學生先將曲子的節奏通讀一遍,最后再嘗試有表情地唱旋律。經過這三個環節,學生既感受到了樂曲的節奏特點,又清楚了樂曲所表現的內涵。唱旋律的時候內心有了一個明確的指導后,把握和表現音樂也就顯得相對容易了。
(二)節奏訓練中的滲透教學。在進行節奏訓練的時候,應適當鼓勵學生進行節奏的創作。在統一的節拍條件下,以4—8小節為創作標準。讓學生唱自己的作品,或采取2—4人一組的形式進行多聲部節奏的練習。這種訓練模式能增強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因為創作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而在節奏組合的過程中,學生或多或少可以感受多聲部節奏的形態,為其理解多聲部音樂作品打下基礎。除了鼓勵學生進行節奏的創作外,還可以讓學生嘗試為自己創作的節奏譜寫旋律,并讓學生在課堂上演唱,師生點評。這樣的訓練模式在某種程度上說其實就是小型的歌曲創編了。通過創編,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他們明確了音樂的美是通過旋律和節奏等這些基本要素來表現的。
(三)內心聽覺訓練中的滲透教學。舒曼曾說:“當你開始作曲時,全部用你自己的腦子來作,在作品完成之前不要用樂器試奏,只有發自你內心的音
樂才能觸動他人的心。”可見,一個樂者的內心聽覺對于創作和理解音樂有著多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如何進行學生的內心聽覺養成訓練呢?筆者認為,前期的基本訓練是必不可少的。至于其訓練方法,已經在前面做過表述,這里就不在重復。當學生視唱練耳學習達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就需要加入和聲學中的一些知識進行理論指導,培養其和聲內心聽覺。要建立良好的和聲內心聽覺,必須首先建立良好的旋律內心聽覺,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這個過程的建立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工作。這時,教師應根據客觀情況,就一些和弦排列規則、各級和弦的屬性與傾向性、和聲進行的基本規律、典型的終止式進行等,并在聽覺分析上重點講解,特別要對多聲部視唱中和聲性多聲部與復調性多聲部的各自特點與難點作分析與比較。
三、基礎和聲學與其他學科間的相互滲透
基礎和聲作為高師理論中的必修課,旨在通過學習使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和聲技法予以初步了解;培養并發展學生的多聲感受;理解和聲的藝術價值;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多聲音樂的審美能力;并為即興伴奏學習打下理論基礎,以適應將來的崗位需要。我國高校音樂專業和聲學課程教學大多沿用音樂學院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多以四部和聲寫作訓練為主。
誠然,這種訓練方法對于作曲與指揮專業的學生來說是很有用處的。然而,對于高師音樂專業的學生來說,這種教學模式就顯出了弊端,原因是:學生在入校時的音樂理論基礎存在較大的差異,進校后由于培養方向的不同,對于音樂理論教學也不像音樂學院要求那么高。在這種情況下,高師的和聲教學如果還走以“四部和聲寫作”為主線的道路,勢必會使學生在學習和聲的過程當中感到吃力,從而影響到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一)和聲與音樂欣賞的滲透。在和聲教學中,對于音樂作品的欣賞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因此,教師可適量安排與教學內容對應的音樂作品,結合譜例進行賞析,使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相結合,以利于其更好地理解和聲對于音樂表現的意義。
(二)和聲與音樂寫作和即興伴奏的滲透。在基礎和聲教學的中高級階段,學生在具備了一定的和聲知識之后,教師可以適量補充一些音樂創作的內容,比如:給定和聲連接模式,據此創編簡單的二聲部旋律,為合唱寫作積累一定的基礎;還可以讓學生嘗試為旋律編配鋼琴伴奏,以及為簡單的歌曲編配四部合唱。這些嘗試既能鞏固所學的知識,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而,音樂理論學科是音樂專業學生提高音樂素養的重要和必要途徑,加強學科滲透,提高學生理論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其學習興趣和創造性,是當代音樂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的重任?!耙魳窡o國界”,同樣,音樂理論也無邊界,每一個學科之間或多或少都有某種聯系。只要我們留心,找到這些突破口,就能讓單一學科的知識輸入轉變為知識的立體交融,使理論教學不再枯燥無味,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