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問題學生出現原因及措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通過對“問題學生”含義的陳述,分析了“問題學生”形成的原因,闡述了“問題學生”對家庭和和諧校園建設的影響,探討了“問題學生”教育及構建和諧校園對策。
[關鍵詞]問題學生和諧校園影響及對策
構建和諧校園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學生和社區環境共同努力,其中學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核心,是展示校園文化、校園風貌的主體;學生個體出現了不和諧,將打破校園的和諧。然而,在當今的高校由于受校園環境和社會的影響,加之學生自身的一些因素,產生了不少有不良習慣、不良思想等的大學生,我們稱其為“問題學生”。這類的大學生誘發了一些校園的不和諧,正是這些不和諧,在不斷加重學生家長負擔、學校管理上的壓力,影響著學生的健康成長,滋生著校園和社會的隱患。
一、什么是“問題學生”
就是在大學校園里,未能妥善處理自己在學習、工作、時候中的矛盾和壓力,從而對學校和校園環境造成現實和潛在消極影響的學生。其特征為,在校園生活中,學生內心的心理矛盾和沖突嚴重;自己與自己,自己與家庭,自己與社會環境關系緊張,甚至畸形。存在思想真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缺位或錯位,信念扭曲?!皢栴}學生”對校園環境會產生消極影響或危害性。一方面,他們自己有無法排解的焦慮、疑惑、郁悶、不安等問題,另一方面,又給校園制造影響校園和諧的問題。
二、“問題學生”形成的原因
大學校園內“啃網族”,“迷茫、郁悶”族,“休閑族”,“厭學族”等的產生原因,一部分是中學應試教育下的一種人的思想的畸形發展,一部分是受校園、社會環境的影響下,使大學生逐步演化分層而形成的,他們都因自身內部、自身與家庭、自身與校園環境的不和諧而產生的。
首先,自身內部的不和諧?!皢栴}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老師和父母在教育中過份夸大和強調高考通過后將給他們帶去的現實價值,忽視了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的建立和提高的教育,使得一部分學生中學階段的信念全部集中到了文化學習中,每天就是文化學習、再文化學習;應該在中學解決的人生問題、思想問題、人格問題等都一股腦的堆積到了大學校園,升入大學后,大學教育和管理方式與中學階段完全不一樣,大學校園中存在不僅僅是單純學習的競爭,還有逐步展示出其它方面的能力競爭,這時,這一部分學生就顯得無所適從,自身內部的矛盾不斷沖突,使其內心深處失去平衡。
其次,自身與家庭的不和諧?!皢栴}學生”自身與家庭存在著不和諧,主要是因為在其成長過程中,由于家庭結構的缺省(如:單親家庭)或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當(如:過份溺愛、教育方式粗暴、缺乏交流和溝通等),使得他們在上大學前就潛在著個性畸形,性格內向偏激,甚至心靈扭曲。他們與自己的家庭成員無法溝通和交流,對自己的家庭缺乏依賴和信任感,他們“漂游”在對家庭的期望和失望之間,內心矛盾重重,當他們帶著這種與家庭的不和諧關系走入大學校園后,在逃離了父母的“控制”,后,極易引發他們在情感、品德、性格、學習、心理等方面出現問題。成為高校內的“問題學生”。
再次,是自身與學校之間的不和諧,一種是由于高考失利,很無賴無望的走進了自己不愿上的學校,在內心深處無法接納現在的學校,總是沉浸在自己的高考失利的陰影下不能自拔,對學校認可度很低,內心深處在不知不覺的隨時都在抗拒對學校的認可,在這種心理狀態的支配下,就會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更加進一步的尋找學校不足點來支撐自己的觀念,從而更深層次的加強了對學校的不認可,這樣他們就會自覺理所當然的不學習,混天過日;另一種是在校園學習、生活中由于遭遇矛盾和挫折后,不愿意從主觀上去找原因,總希望環境改變去適應他們,當他們發現,自己在遭遇矛盾和挫折時客觀上有由于學校教學和管理中存在著“瑕疵”而引發的,而這些學校的“瑕疵”完全可以通過學生的自律是可以克服的,但他們不愿改變,進而產生對學校的不認同。他們在生活上、言辭上、舉止上、喜好上、情感上都表現出小叛逆,表現出與眾不同,個別的好驚世駭俗,標新立異,只追求自己爽的感覺,不關心同學,不關心班級,不關心學校,厭棄學校校園的主流和趨勢,不以為伍,追求個人生活另類和激情。
三、“問題學生”成為社會、學校和家庭的負擔
高校內“問題學生”的存在與和諧校園的建設格格不入,已成為家庭、校園不和諧的因素,隨時都有可能打破寧靜的校園和家庭的平衡,傷害到自己或他人或家庭。如:現在校園中“啃網族”,已成為大學校園學生荒廢學業者之最,他們不上課,不做作業、不做實驗等與學業有關的任何教學活動,每天上網打游戲,閱讀網絡小說、網絡聊天等等,廢寢忘食,一天吃一頓或胡亂填肚子,困了就地休息一會兒,總之他們離開網絡就無法生活和生存。這樣的學生是高校“問題學生”中的人數之最。還有“迷茫、郁悶”族,他們在大學校園內,由于受中學不恰當的教育理念所支配,認為考上大學就萬事無憂,加之五光十色的大學校園生活,使他們迷失了方向,失去了目標和前進的動力;但現實的校園內又充滿了競爭,身邊同學取得的成績令他們羨慕不與,這種心理矛盾不斷的在發生沖闖,使得他們迷茫、郁悶,每天“機械式”的上課,混文憑,下課后就無所事事,暢想在無盡無止的、飄游不定的“混思”之中,即想上進,又缺乏信心、毅力和勇氣;徜徉在自我徘徊中,他們失去方向而迷茫,精神無所寄托而郁悶,這一群體中一部分可以掙脫“迷茫、郁悶”找到自己成長的方向,一部分會滑向“問題學生”的行列,學業荒廢,成為學校和家庭、社會的包袱。諸如此類的“問題學生”,還有“休閑族”“厭學族”等,他們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時尚、前衛、很狂熱很自我的追求個性,感到自己才是引領校園的風云人物,其實,他們在彰顯自己的個性的同時,也是內部的危機一種展現,成為和諧校園建設的危機者。
四、對“問題學生”實施個性教育,努力構建和諧校園
個性是指人的心理特征和品質的總和。在“問題學生”的轉化教育工作中,要依據教育本質,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使性情各異的大學生按照自身的本面目投入到大學校園生活中,去體味大學生生活的多姿多彩,全方位的參與校園實踐鍛煉活動,實現“問題學生”與校園環境和諧相處,并健康成長。
1.加強“問題學生”的個性教育,實現“問題學生”個性和諧發展。大學里的“問題學生”在其成長過程中,由于家庭教育和中小學教育都或多或少的忽視了對其個性完善和提升,這部分學生的個性能力的發揮受到壓抑和阻礙,因此,在大學教育環境應該從促進“問題學生”的個性完善和提高為工作的切入點,在充分肯定其優勢方面,從他們的性格、氣質、情感控制等方面開展循序漸進的訓導工作,糾正“問題學生”身上存在的不利用因素,提高“問題學生”的基本素質,讓“問題學生”走出自己與家庭、學校、自身不和諧的環境,幫助“問題學生”找到自信,樹立人生目標。
2.為“問題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轉化環境。在大學教育過程中,為“問題學生”創造和諧、寬松、民主的教育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各種教育活動,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主體能力、和主體人格,使他們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的能力,那就要做到“以人為本”的觀念,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尊嚴,幫助他們尋找解決和克服其內心矛盾,開啟他們心智,完善他們的人格,在轉化教育過程中融入道德情感和人文關懷,關心和愛護“問題學生”,使他們有時間、有機會、有空間順利回歸到和諧校園中。
參考文獻:
[1]張敏.《對青少年實施個性教育的創新性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
[2]何洪英.《影響大學生“上網成癮”的家庭因素探析》空間與企業[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