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哲學思維方法中道的區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嚴絢葉單位: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四川成都
一、緒論
關于“道”的解釋,中日字典上均有多種解釋,二者都含有像“道路”一樣的具體意義和“道理”、“道德”這類抽象性概念。在中文中,“道”還有“說”、“以為”的意思,如“道別”、“我道是誰呢”等等。而在日語中有“花道”、“茶道”等等。另外,在日語中“道”還可以被作為行政單位,如“北海道”。其實,在中國古代也用“道”做行政單位,比如在古典書籍中就常見“道臺”這樣的官位稱呼。
中日兩國在地理上雖為近鄰,交往歷史久遠,但在國民的思維方式上仍然存在一定差異。中國人傳統的習慣性思維方式一般都是從宏觀的角度出發,而日本人卻往往善于從身邊的事物即微觀出發思考問題。本文將從中日兩國人對“道”的用法及理解差異方面來探討兩國人民思維方式的這種差異。
二、中國的宏觀之“道”
中國人提起“道”字可能會產生一種虛無、神秘的感覺,認為道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存在。這主要是由于中國古代道家思想的抽象性所致,東漢時代興起的道教,更是把樸素的道家思想與神話相結合,更加突出了“道”的神秘性和超越性。在中國人的思維里,“道”是一種形而上的概念。那么,中國的“道”究竟蘊含了怎么的含義呢?我們不妨從與“道”構成的詞匯及其在古代思想中的含義入手來探究一下。
1.從“道”的相關詞匯探究
與“道”相關的詞可以舉出“道路”、“軌道”、“道歉”、“道謝”、“道理”、“道德”、“道法自然”等等。“道”在這些詞語中,既可以作表示具體事物的普通名詞,又可以表示人的行為,同時還含有一種抽象意義。在“道路”和“軌道”兩個詞語中,“道”即是“路”的意思。“道歉”、“道謝”的“道”是“說話”的意思,但是這里的“說話”是指在特定場合所說的話。“道歉”是對自己的錯誤行為表示歉意,而“道謝”則是對別人的幫助表示感謝。“道理”的“理”是指事物的規律。
“道”與“理”并用,也賦予了這層含義。“道德”是指社會行為的準則與規范。這里的準則與規范可以理解為同一社會的運轉規律。再看“道法自然”一詞,“法”可以理解為“控制、制約”之意,那么“道”就是能夠控制自然的東西,即是一種自然規律。經過總結得出,除了“說”這一層含義外,“道”主要有“道路”與“規律”兩層基本含義。進一步整合,“道”可以說成是“通往規律的路”,如果把作為普遍規律的“道”視為終點,求“道”的路便是一個過程。“道”既是抽象的,又是具體的,既是靜態的,也是動態的。
2.從“道”在古代思想中的含義來探究
道家思想創始人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四十二章)。他認為萬物是由“道”衍生而來,道是宇宙的本源和規律,它構成了萬物的共同本質。老子還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老子》第四十章)。這里的“生于無”即是“生于道”,“道”即是“無”。根據古代的很多解釋,“道”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存在,所以稱它為“無”,并不是說什么也沒有。莊子是道家思想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他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
道不可聞,道不可見,道不當名,無所不在。”“與天地并生,與萬物為一”。“道”在莊子的眼里是虛無縹緲,可得而不可見的。這與老子“無”的思想相一致。由于老莊對“道”的闡釋給“道”賦予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在中國人的思維里,“道”是一個宏觀的概念,它是抽象的。“道法自然”說明萬物由“道”衍生,并受“道”支配,是自上而下的概念。
三、日本的微觀之“道”
日語中同樣有“道路”、“道理”、“道德”等詞,這些詞都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日本在接受這些詞時,也已接受了“道”作為“道路”、“規律”的含義。但是,當提到日本與“道”相關的事物,我們很容易就會想到“茶道”、“花道”、“香道”、“劍道”等詞。這里的“道”在日語中的解釋是「専門の學問、技能、やり方」,即一項專門的技能或學問。這種解釋非常具體,很容易理解。但日本人對于“茶道”、“花道”、“香道”的態度是否正如字面上表述的那樣,僅僅只是喝茶、插花、熏香的技藝呢?如是這樣,何不將其叫做“茶藝”、“花藝”、“香藝”呢?既然用了“道”字就必有其理。下面我們可以通過“茶道”來略窺一下日本人對“道”的理解。
日本的飲茶習慣是由中國傳入的,但是經過若干年的發展演化,已經發展成為一種與中國飲茶習慣截然不同的茶道藝術。如果說中國的茶道重在“品”的話,日本的茶道則更注重“形”。日本茶道的每一個步驟都有嚴格的形式規范。從茶室的布置、迎客的禮節問候、煮茶、獻茶的技法到品茶的姿勢,主人在無聲之中向客人呈現出周全的待客之心,每一步都要追求精細之美。主辦一場茶事,每一個步驟都要做到極為細致。茶會不僅在于品茶,茶室的氛圍也相當重要,主人必須在這方面下足功夫。這些程序看似繁瑣,但從每一個細微之處,我們都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求“道”之心。日本的茶室中大都掛有寫著“和靜清寂”四字的掛軸,這四個字體現了日本茶道的全部精髓———靜心。通過一系列繁瑣的形式,使自己的心逐漸平靜下來,慢慢體味苦茶的芳香,最后達到精神的升華,悟出“道”之所在。
除茶道之外,日本的花道、香道無一不是以追求精、細、美來體現日本人的“求道”精神。在唯美之中尋求精神的安寧。日本人善于察于從身邊的事物發現“道”的存在,這可謂是日本人的求“道”的特殊心路歷程。這與老莊思想中蓬勃豪邁的“道”相對,它是具體的,自下而上的探索。
四、結論
與中國“道”之宏大縹緲相對,日本“道”更加具體實在。中國之“道”在于大氣、虛無、神秘,日本之“道”在于精細、唯美、求實。中國之“道”是自上而下的統括,而日本之“道”是自下而上的求索。從兩國人民對“道”的理解,我們可以得出中日兩國人民潛在的思維方式之差異,中國人習慣從宏觀出發來探討世界,而日本則善于從身邊的事物即微觀的角度來審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