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言教學中的政治學闡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內容簡介
第一部分(第1章)闡述了與微觀政治相關的學科背景,例如心理學從個人的角度,探討個性類型、個人需求以及個人在群體與組織中的作用含義,管理學和跨文化交際學關注社會和文化影響對語言教育政治學所起的作用。該部分還分析了宏觀政治與微觀政治的區別,并探討了在商業和準商業機構中政治的本質與作用,以及在教育背景下微觀政治的本質。
第二部分(第2至4章)描述了不同國家地區語言教育項目中的微觀政治學。第2章嘗試從微觀政治的角度介紹在尼泊爾與西非實施的兩個語言教育項目,并通過這兩個案例來論述在語言教育項目實施過程中所出現的專業人士與政治權威之間的沖突。同時,作者認為語言教育專家對于語言政策的理解也必須考慮到決策者個人與利益集團的作用。因為語言教育項目往往是在政治背景下實施,如果專家不能學會適當妥協的話,他們的專業建議很有可能會遭到拒絕。因此,作者指出解決這種沖突的辦法是語言教育專家應認識到語言政策決策者的重要性,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平衡好政治約束與專業建議。專家應該學會考慮到非專業的利益相關者的想法,因為雖然政治權威愿意聽取專家的建議,但最終會面臨艱難的政治抉擇。第3章通過對孟加拉的援助發展英語教學項目(PELT)講述政治與個性如何共同影響語言教育項目的實施。本章首先定義了援助發展項目,描述了在援助發展的背景下,英語語言國外語教學項目化(projectization)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探究了PELT項目實施過程中專家的作用。其次,作者闡述了政治心理學,分析了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相關人員的個性如何影響其政治行為。此外,本章還描述了專家對于項目的作用以及不同利益相關者的既得利益對項目實施產生的作用。對于政治與個性相互作用的分析是本章的重點,教學實例也充分說明了情感因素既對決策產生影響,又是對任何變化進行抵制的原因。作者認為政治心理學能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利益相關者的種種行為。第4章講述了在處于變革時代的中國,其英語教學項目中的政治學以及宏觀政治決策對項目決策者和參與者的影響;本章也描述了經過個人和機構的意愿(agendas)和抱負(ambitions)過濾的英國政府政策如何影響語言教學機構的政策制定。而且,作者通過該項目成員、管理者與主辦機構之間的微觀政治互動實例來說明語言教學專家必須學會如何應對這種政治現象。
第三部分(第5至7章)闡述在特定的宏觀政治背景下,微觀政治對語言教育項目的影響。第5章以有大量難民和移民涌入的愛爾蘭為例,闡述了語言教育政策如何受移民政策的影響。同時,教育政策和移民政策又對微觀政治產生影響,其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愛爾蘭需要建立專業的難民語言支持中心;二是專業原則與政治考量之間需要調和。作者探討了當政策被視為應對變化的緊急措施而不具有持續性時可能出現的后果。從愛爾蘭實例來看,由于嚴重的微觀政治問題,例如政府部門之間的權利之爭等,導致當權者不愿改變現狀,或對語言教育專家確認的學習需求提供極少量的資助,這使專家倍感困惑和挫折。第6章分析了受到政治及經濟因素的影響,英國大學日趨商業化的現象。本章首先描述了英國高等教育中的語言教育現狀和英語教學情況。其次,作者報告了來自104個英語教學機構的問卷調查研究結果。結果顯示隨著英國大學外語院系學生數量日益減少,大學把對國際學生的英語教學當成補貼外語院系的“搖錢樹”,而“純語言”教學又因為其學術弱勢受到外語院系的輕視。因此,英語教學已淪為學術政治與學術勢利的犧牲品。作者提出對現有的英國高等教育的英語教學應予以重視和關注。此外,作者認為成功的英語教學應存在于學術院系中,這樣既能為學生提供優質、完整的教學模塊,又能使教師把學術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的各個方面。
第7章以波蘭為例闡述了在跨國、高風險語言評估系統中微觀政治的作用。作者首先描述了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及其語言政策背景下宏觀與微觀政治的相互作用,分析了在國際背景下推行連貫的語言教育政策的困難。其次,作者闡述了在宏觀政治發展的背景下,北約組織的成員國開發標準化語言水平考試的嘗試,以及個人動機與政治動機如何交互影響考試的開發。作者特別關注的是,在國際背景下,微觀政治如何影響教育政策的推行。作者認為,宏觀與微觀政治的相互作用決定教育政策的成敗,在不利的宏觀政治背景下,微觀政治可能成為教育政策實施中的決定因素。
第四部分(第8至10章)探討了宏觀和微觀政治對語言測試開發、改革和考試項目實施的影響。第8章探討了語言測試開發過程中的挑戰與約束。語言測試開發者的專業標準與現實約束之間存在矛盾,而對專業標準的關注往往妥協于語言教育組織的需求或組織內各部門與個人的需求。同時,語言教育專家必須認識到語言教育或考試開發不可避免地會面臨與微觀政治層面之間的妥協。因為相比組織需求,語言教育組織內的個人行為更可能基于個體的偏好、態度和意愿。因此,微觀政治對考試開發過程的重要性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開發新的考試或考試體系就意味著變化,但它是一個政治過程,常常牽扯到語言教育組織內的個人和部門;其次,個人往往具有復雜的不同層次的需求,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會做出一些不利于項目的行為。作者認為,現實中考試開發都是在復雜的背景下進行,而這種背景又會對考試開發者的各方面工作產生巨大的影響。雖然每個項目各有不同,但成功的考試開發者應能夠適應各個項目的要求,并在項目的各種約束下開發出高質量的語言考試。
第9章以中歐的斯洛文尼亞與匈牙利為例,討論了語言考試改革中的政治學。在這兩個國家,由宏觀政策的改革和語言評估專業化引起的變革遭到了個人與機構的抵制。作者探討了個人和機構微觀政治的作用,指出應充分重視項目決策者的權利。考試開發和實施的成功與否與決策者的意愿密不可分,也與項目執行者的個人觀點和偏好緊密相關。可見,微觀政治可能影響整個項目的革新與變化。測試是社會以及教育的產物,但最終還是政治的產物。因此,考試設計者在堅持自己專業標準的同時,應盡力說服決策者從專業的角度思考問題并做出決策,以避免決策者因為缺少專業知識而誤導考試的開發,并將自己的意愿強加于考試設計者。由此可見,不考慮政治因素與決策者的個性因素,任何重大的考試改革都有可能最終走向失敗。
第10章作者通過3個考試項目(DIALANG,CEFTRAIN,Speakeasy)探討了歐盟與歐洲委員會的語言政策。作者指出,缺少具體規劃和透明度的政策使語言教育專家對許多項目的目標和本質產生困惑與不解。因此,為了更好地利用語言教育資源,語言教育專家應使自己成為局內人,并熟悉當權者的行話。此外,決策者的職業、意愿、興趣等個性特征也對歐洲語言教育政策產生影響,這進一步說明語言教育中微觀政治的重要性。作者認為,微觀政治雖然可能導致不作為,影響項目進程,使教育政策最終失敗;但它并不總是消極的,它也可能成為達到目標的主要推動力。因此,教育決策者應該重視微觀政治。無論是整個歐盟還是各成員國,都應該推動積極的微觀政治,并盡可能將其負面效應降至最低。第五部分(第11章)闡述了研究微觀政治并發表相關論著對語言教育發展的重要性。作者介紹了其嘗試在專業期刊上發表有關微觀政治的案例研究但被拒的經歷。但是,作者堅信微觀政治的研究和發表對語言教育各個方面的影響極其重要,因為它有助于理解影響語言教育發展的因素,而這些因素也決定了語言教育的政策、項目、活動及其效果。作者指出,在語言教育項目實施過程中,如果權力不均衡被視為理所當然,那么權力就很可能會淪為符合當權者利益的工具。
2簡要評論
《語言教育中的政治學——個人與機構》是第一本關注語言教育中微觀政治的專業著作。綜觀全書,該書呈現出以下幾大特色。首先,該書從微觀政治角度來闡述語言教育項目的開發與實施,這在語言教育領域實屬首創。雖然語言教育項目中一直有微觀政治的存在,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著作系統地對微觀政治進行理論探討和實例分析。語言教育相關文獻雖有專門論述教育中的宏觀政治,如Phillipson(1996)和Pennycook(1994);在語言測試領域,Shohamy(2000)和McNamara(2001)也曾提到語言測試是統治階級增強和鞏固權力和影響力的工具。但是,本書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并非關注國家、跨國乃至全球的宏觀政治,而是側重對微觀政治,即個人或機構的意愿和動機的系統論述。因此,該書的出版填補了語言教育中微觀政治這一領域的空白,為該領域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同時,對理解決定語言項目成功與否的各個因素也有所突破。由此可見,該書將有助于廣大語言教學和語言測試從業者在實際工作中增強微觀政治的意識。
其次,該書結合不同專家、學者對微觀政治的定義,論述了在不同語言教育背景下對微觀政治的理解。Alderson(第3頁)指出政治不但包括機構政治(institutionalpolitics),也應該包括個人政治(personalpolitics),即語言教育項目的參與者的動機和意愿。因此,相比宏觀政治,微觀政治更注重個人因素,其包括個人的意愿、個性、偏好、抱負、態度等特征。Blasé(第42頁)指出微觀政治指的是在組織內部個人或群體使用正式或非正式的權利來達到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政治行為是由于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顯著差異所引起,同時伴隨著希望使用權利來施加影響或進行保護的動機。雖然這些政治行為是有意識的,但任何行為,無論有意識或無意識,都可能在某個特定情況下具有政治“意義”。合作與沖突的行為與過程都屬于微觀政治領域。Pizorn&Nagy(第185頁)把微觀政治定義為個人的抱負和意愿,對變化的接受度以及對專業主義的態度。
Figueras(第203頁)認為微觀政治指由個人或機構采取的行為。可以看出,相比宏觀政治,微觀政治更強調語言教育項目中個人對整個項目的影響。此外,該書論述了與微觀政治相關的學科背景理論,如心理學、管理學、跨文化交際學等,使讀者能夠從不同角度更好地理解微觀政治的內涵。再次,由于該書特邀12位經驗豐富的語言教育或語言測試領域的專家及學者撰稿,因此可信度高、具有權威性。同時,針對每一個語言教育與政治的主題,該書的作者提供了不同語言教育背景下的翔實案例,為讀者呈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微觀政治如何在不同的教育背景下對語言教育項目產生影響。同時,該書通過微觀政治對語言教育項目影響的實例分析,提出了微觀政治是一把雙刃劍的重要觀點。正如NeusFigueras在該書的第10章中所指出,微觀政治可能成為項目實施的主要推動因素,也可能阻礙項目的順利進行(第203頁)。因此,如何在語言教學或考試開發過程中將微觀政治的消極影響降至最低,并利用其積極的影響來推動項目的進行,這值得引起語言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的深入思考。同時,對于出版商來說,出版該書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作者在書中提到曾經嘗試在專業期刊上發表有關個人及機構微觀政治的案例研究,但被出版商拒絕合作的經歷。相信該書的出版必定會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該領域從業者以及利益相關者對微觀政治的思考與探討。最后,全書的編排脈絡清晰、邏輯性強。
第1章闡述了與微觀政治相關的學科背景理論,如心理學、管理學、跨文化交際學等,為之后對于微觀政治的討論奠定理論基礎。第2章至第10章根據三個不同的主題,每章探討一個與政治和語言教育相關的具體問題。最后一章討論在微觀政治領域的理論、方法、倫理等問題以及與語言教育政策相關的研究與出版問題。這樣的結構布局使讀者從不同角度逐步加深對微觀政治的認識與理解,受益匪淺。該書雖然有諸多特色和優點,但筆者認為還是有以下一些缺憾。首先,從教學實例分布上看,雖然涵蓋了不同國家或地區,但大多集中于亞洲和歐洲。相比較而言,非洲只有西非一個實例,但非洲也是英語語言教學的主要地區之一,如能增加這一地區的教學實例,本書的內容將更加豐富。其次,第二部分的各個章節雖然都與語言教育和微觀政治的主題相關,并提出了在不同教育背景下由微觀政治所引起的各類問題,但一些作者并沒有就這些問題提出令人信服的建議或解決方法,如能結合教學實例的成敗,深入分析并進一步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獨到見解,相信會給讀者更多啟發。
3結語
綜上所述,此書確實是語言教育中的微觀政治領域一次重要的創新和嘗試,它的出版必然會引起讀者對該領域的重視和思考。結合我國的外語教育現狀,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指導下,外語教育應該怎樣發展是廣大外語教育工作者應認真探討的新課題。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外語在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顯。因此,外語教育政策和規劃的重要性已被充分認識。如何科學規劃外語教育,優化外語教學環境,促進外語教育的整體性、全局性、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戴煒棟,2011)。因此,該書將有助于中國外語教育專家提高對微觀政治的重要性的認識。岑海兵(2011)指出,在國際語言教育政策對我國外語教育政策產生影響的過程中,教育傳統、社會語言環境和教學實踐三者構成了重要的制約因素。而這三者恰恰都涉及微觀政治范疇。
由此可見,對于語言教育專家和學者,該書會啟發他們進一步研究和完善語言教育中的微觀政治這一領域的理論體系;對于語言教育實踐者,該書將能夠幫助他們在今后的實踐中充分考慮微觀政治因素的影響,從而推動語言教育項目的順利開發和實施。
作者:王捷單位:上海交通大學華東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