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自主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能力,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還能引導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學生學習的自主就是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本人,讓學生能夠自我選擇學習的內容和方式。如何使學生學得更有效。這肯定不是老師的多講包辦,而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越自主,學習就越有效;教師的智慧在于恰到好處地點撥引導。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
一、引而成趣,樂于自主學習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生活正是數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源泉。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新奇、有趣、富有挑戰性的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自主探究才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按比分配”時,一上課,我就把學生帶入了幫體育老師分球的情境中。“體育老師想請你們幫幫他的忙,給三年級的學生分籃球,張老師有12個球,要分給男、女兩組同學進行練習,你們看怎么分?”學生聽到題,紛紛議論起來,交流后,基本上都同意男女各分6個。這時,我說:“你們這種分法王老師試過,可三年級的男同學非常不滿,說這樣不合理。他們說,我們16個人,怎么和她們8個人分得一樣多呢?老師太偏向了。那你們覺得怎樣分才算公平呢?”學生們又陷入了沉思,經過討論,有學生提出建議:按男女學生人數的多少來分,多的多分點,少的少分點。有的學生起來爭議:那到底多分多少呢?我及時抓住時機:“對,多的要多分,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沒有一定的依據呢?”又經過一番思考后,學生們自己總結出“應按人數的比來分配,就比較合理了”。可見,這種學生密切相連的生活事例,對學生而言,有著一種多么強烈的親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自然對探究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這種濃厚的興趣又給了小學生的自主探究帶來不可估量的活動。
二、引而有法,學會自主學習
小學生受其知識經驗的限制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影響,很難真正實現獨立的自主探索。為此,教師適時、適度地為學生提供探索方法的支撐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教學《圓柱的認識》一課時,如果教師僅僅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索圓柱的特征,可能不少學生覺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學生的探索之所以不能深入,是因為缺乏探索方法的借鑒和支撐。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回憶研究長方體、正方體的方法,談談準備怎樣研究圓柱的特征,然后再放手讓學生去研究圓柱的特征,效果會好得多。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時候學生缺少的不是探索的方法,而是已有活動經驗和方法的喚醒。一旦學生擁有了探索方法的借鑒和支撐,他們就掌握了探索新知的主動權,也才可能真正自主地經歷探索和發現結論的過程,形成對結論本身和探索過程的深刻、豐富的體驗。
三、引而用問,勇于自主學習
要使課堂教學始終在學生情緒的最佳狀態中進行,課堂教學中的一切活動就應使學生興趣盎然,有啟迪學生思維的魅力。通過利用學生的質疑問題來推進教學,讓學生在問題的層層深化中勇于自主學習。如,教堂“求平均數應用題”,出示題目:兩個采煤小組去采煤,第一組有10人,平均每人采煤6噸,第二組有10人,平均每人采煤8噸,這兩組平均每人采煤多少啊?學生列式為:(6×10+8×10)÷(10+10)=7(噸)。這時有位學生提出疑問:能不能用“(6+8)÷2”來計算?教師抓住這一契機,及時引導大家討論“能不能”、“為什么能”,然后將題中“第二組有10人”改為“第二組有9人”,問學生還能不能用第二種方法來解答。通過討論,并借助線段圖,學生發現如果按第二種方法來做,不能正確求出兩個組平均每人采煤多少噸,從而明白只有兩個份數相同時,才可以用兩個數相加除以2,進而引申為當三個份數相同時,才可以用三個數相加除以3……通過這樣步步追問,學生才不會將第二種方法濫用,才能對“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的含義有深刻的認識。四、引而深思,深入自主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產生學習的根本動力是問題。學生沒有問題,或者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就不會主動進行深入的思考。因此,教師既要善于設計一些能夠“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問題,給學生的思考提供方向,也應善于設計一些能夠促進學生思維向縱深發展的小問題。以“梯形的面積”教學為例,我們來看一位教師將學生的交流逐步引向深入的教學片段。首先,教師讓學生說說對梯形已經有了哪些了解,之后再讓學生利用手中的梯形(一個或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通過折折、剪剪、拼拼,看還能發現什么?學生獨立操作后,進行交流。生1:我發現任何梯形都能分成兩個三角形。生2:我發現任何梯形都可以分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生3:我發現只要將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在一起,就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生4:我還發現將梯形上下對折,沿著折痕剪開也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教師及時表揚學生善于思考,勇于實踐,然后啟發學生還想研究梯形的哪些問題。當學生說出想研究梯形的面積時,教師又讓學生交流指導梯形面積公式的初步設想;最后讓學生分組探索。學生在交流時提出了豐富多彩的、富有創意的思路和想法。“能將新問題轉化成已學過的問題來解決,這本身就是一種創造。在這些方法中,你最欣賞哪一種?”教師再次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教師注意給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素材(一個或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使學生有機會從多種角度研究梯形的特點,為自主探索梯形面積公式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而在學生提出用多種方法推導梯形的面積公式后,教師又提出問題,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形成優化的方法。學生在交流中思考著,體驗著。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人類具有學習的自然傾向,當學生盡責地參與學習過程時,學習的效果最佳。自主學習是涉及人情、知、意三方面的心理過程,需要教師不斷地探索、引導。
作者:楊玨 單位:啟東市桂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