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孩童囊瘤病理學特性與辨別診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959年Telium詳細研究和比較了YST的組織形態和胚胎學,提出腫瘤細胞具有向胚胎外中胚層和內胚層方向發展的潛能。本研究收集到的病例表明,YST組織學上有各種各樣的結構,認識這些結構對于經驗欠缺或不常接觸YST的年輕醫師是有益的。①微囊和網狀結構:這是一種內襯空泡狀,含有脂質、糖原,細胞核不規則和核染色質濃染的細胞組成的網眼結構。被認為是YST中最常見的結構。這種結構特別容易和透明細胞癌相混淆。在微囊和網狀結構的腫瘤內經常可以見到透明細胞小體。我們的觀察發現,透明細胞小體主要發生在網狀結構內,有報道約超過75%的腫瘤可以見到,也有報道比例較低,我們的資料表明大約為50%。②乳頭狀結構:多數為單一的血管外圍圓形或高柱形的細胞,依切片的角度而異,纖維血管束的中心多為一根血管。
血管間隙中可見透明小體散在分布。前列腺特異抗原染色陽性的透明物質沉積,常形成無結構的乳頭結構。③腺管—腺泡結構:據報道,54%的YST有腺管—腺樣結構,由扁平、立方樣單層或假復層上皮細胞構成不規則樣腺泡及腺腔和腺管組成,形成腔隙性網狀結構。該亞型中約1/3的腫瘤可以有類似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的改變。
因為YST形態學上異質性改變可分化成多種內胚層結構。原腸及胚外衍生物(第二卵黃囊);體細胞胚胎性成分,如小腸和肝臟。這類腫瘤含較多的上皮樣成分,且AFP陽性。關于YST的名稱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觀點之一就是內胚竇被認為是非人類胚胎發生的一種結構,也不是YST常見的特點。認為改成“原始內胚層腫瘤”可能更能反映腫瘤的上皮性和間葉性多方向分化的特點。研究還認為,網狀結構、內胚竇或實體的組織結構,可能與原始內胚層和第二卵黃囊組織有關;多泡狀結構與尿囊有關;肝樣結構與體內胚層的早期肝組織有關;腺樣結構與原腸和肺可能有關(尚未確定)。
YST常見于性腺,睪丸是最常見發生的部位,睪丸YST是小兒睪丸惡性腫瘤最常見的類型,在所有睪丸惡性腫瘤中占54%~66%。本研究中睪丸病例占14.28%,發生在睪丸的YST腫瘤體積較小,但由于睪丸部位的YST能夠在早期發現,80%~85%的小兒睪丸YST在初診時處于臨床Ⅰ期,因此其臨床治療和預后大多數較好。鑒于小兒YST多血運轉移,小兒睪丸YST不必常規行淋巴結清掃術。小兒睪丸YST預后與年齡、臨床分期和治療方案的選擇關系密切。
AFP是胎兒早期由卵黃囊、遠端小腸和肝臟產生的,出生后24h迅速下降,6個月后正常,來自卵黃囊的惡性腫瘤仍保留胎兒期合成AFP的能力,可成倍的成長。本研究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結果顯示:AFP陽性表達率為95.24%、CK陽性表達率為100%,這一結果與畢新生的報道相似。AFP是YST的特征性標記,但并非特異性,AFP陽性信號也可以在許多非生殖細胞腫瘤中出現。罕見的YST病例中,腫瘤組織的AFP檢測是不表達的。
術前血清AFP值作為YST預后因子在文獻中已有討論。本研究中發現1例AFP陰性的YST。有研究者發現人體的AFP陰性的YST形態學類似于實驗性小鼠體壁YST,其中可見大量的外基底膜樣物質,這種結構與小鼠體壁卵黃囊的Rechert膜相似,確切原因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卵巢的YST比較少見,占所有卵巢癌比例不足1%,屬于卵巢生殖細胞腫瘤,占15歲以下兒童腫瘤的2%~3%。卵巢的YST外觀上與其他部位發生的沒有太大的區別,罕見的情況下出現單囊性,較常見伴有對側卵巢囊性良性畸胎瘤。
部分YST在形態學上與子宮內膜腺癌、肝細胞癌和透明細胞癌相似,需要與這些腫瘤發生轉移時加以區別。同樣需要鑒別的還有轉移性惡性黑色素瘤,如果YST伴有致密的間質細胞可能與癌、肉瘤混淆。轉移性腫瘤通常有與原發腫瘤相似的形態學特點,當腫瘤經過化療后,有可能發生形態學上的改變,這些在診斷YST時都要引起注意。YST與一些特殊的腫瘤,如無性細胞瘤、罕見的胚胎性癌等生殖細胞腫瘤鑒別時,要注意患者的激素水平,如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改變;發生在年輕患者時,還需與幼年性顆粒細胞瘤或高鈣血癥的小細胞癌等區別。
作者:許恪淳管雯斌許艷春姚曉虹王立峰祝明潔單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