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實習兒科醫學方法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內容和方法
實驗組采用改良帶教法,對照組采用傳統帶教法。實習結束后評價實習效果。其中改良帶教法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如下。1.1入科前培訓要求教學秘書在實習第一天就對醫學生進行集中培訓,并上好入科指導第一課。帶領醫學生認識帶教教師,消除學生的顧慮。主要內容有:(1)介紹環境,熟悉科室規章制度、實習生紀律和職責,以及醫德醫風和法制建設等。(2)了解入科8周的技能掌握進度、時間安排,明確需要掌握的技能及完成的實習任務1.2提前接觸臨床活動傳統的實習模式是多名醫學生跟隨帶教教師接觸所管病區患兒,由于兒科患者年齡特點以及家長的不配合,在病史采集、體格檢查方面無法讓每個醫學生都能親身體驗,因此,很多醫學生經常作為被動的聽眾和觀眾,并沒有真正意義上接觸臨床,從而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此,要求實驗組醫學生:(1)每天早上提前20分鐘到崗,進入病房,了解所管患兒前一天的病情變化及各項檢查結果,與患兒及其家屬進行溝通,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進行病史采集、體檢等;查房時由醫學生匯報患兒的病情,提出當天的診療重點。(2)每人分配1~3個固定的床位,跟主管醫生一起管理患兒。(3)每天上、下午各巡視病房一次,隨時了解患兒病情。(4)每周四進行一次大病區病情匯報,使信息互通,不拘泥于各自所管理的病種。(5)每周五教學查房,隨機挑選醫學生匯報病史,對患兒進行全面體檢,由帶教教師總結存在的問題。(6)查房時隨機抽查醫學生的完整病歷、病程記錄、出院記錄等醫療文件,著重培養其診療邏輯思維能力。1.3模擬醫學有助于提高技能操作水平臨床技能操作是臨床技能訓練中的重要部分,隨著法制的完善及人們維權意識的增強,醫學生在患者身上操作訓練的機會越來越少,因此,制約了其動手能力的提高。針對這一現象,模擬醫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應運而生,并逐漸得到重視。模擬醫學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臨床教學中學生多、病例少的矛盾,避免了患者或其家屬不愿接受臨床示教的尷尬,有效彌補了教學資源的不足。為了配合兒科教學,我院購進了一整套適合兒科教學的模擬患者及操作模塊。結合醫學生實習特點進行操作技能訓練,包括靜脈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新生兒窒息復蘇操作等。操作前分析可能出現的問題并提出處理措施,即如何在操作前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取得他們的信任等。應用模擬醫學教學時,由醫學生根據理論及教學光碟先獨立操作一次,針對操作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及不足之處及時糾正和總結,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增強了自主意識。1.4開展循證醫學(EBM)教育,每周舉辦讀書報告會每周挑選有代表性的病例,根據患兒的臨床特征、診斷、治療、預后等,鼓勵實驗組醫學生按下列步驟接受EBM教育:(1)根據臨床信息提出所要解決的問題。(2)尋找問題的證據。對文獻中的證據進行檢索,搜集證據。(3)對所獲得的證據進行真實性和臨床實用性的評價。(4)將證據與患者的個體因素相結合作出醫療決策并予以實施。(5)對整個醫療過程進行總體評價。在此過程中,實驗組醫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共同努力、查閱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演講和報告。
2評價
2.1病例分析測評指定兩名帶教教師對兩組醫學生進行病例分析測試,并根據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評分標準進行評分。評分項目有:主訴提煉和病史采集;體格檢查手法的規范性、準確性;輔助檢查的判讀;鑒別診斷及依據(至少3種);進一步應做哪些輔助檢查,目前的治療方案。2.2病歷書寫隨機抽查兩組醫學生的病歷、醫療文書,并按病歷質量評分標準進行評分。2.3技能操作根據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評分標準進行評分,即:是否提前與家屬溝通,溝通技巧,操作的手法及無菌觀念,定位是否準確,操作后對患者的安排及操作器械的清理等。2.4問卷調查對患兒家屬進行問卷調查,以獲得家屬對實驗組醫學生的總體評價;對實驗組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醫學生對改良后帶教方法的評價。2.5統計分析方法采用SPSS14.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采用u檢驗。
3結果
3.1兩組考評成績比較3.2實習結束后,客觀評價與主觀評價結果比較實習結束后對180名患兒家屬及醫護同事進行實習效果問卷調查,主觀評價結果對照組與實驗組無明顯差異。實習結束后對兩組醫學生就實習效果主觀評價進行問卷調查,實驗組醫學生實習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表現為高分值區間選擇者較多,尤其在EBM等上有明顯區分。
4討論
(1)高校擴招后學生素質普遍下滑,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差,很多醫學生由于茫然而隨波逐流,實習盲目而被動。為此,我們把對醫學生的要求細化、規范化、程序化,加強入科實習前培訓,制定具體培養目標,明確應掌握的內容,詳細列出實習工作要求,使醫學生心中有數。本研究表明,實驗組醫學生各項考評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在主觀評價中,實驗組醫學生認為早期接觸臨床活動有助于醫患溝通能力、臨床能力及臨床思維的培養,能了解更多病種,鞏固所學理論知識,建議這種活動繼續開展。這說明改良的實習方法打破了以往集中實習的模式,患兒及其家屬不易產生抵觸情緒。醫學生在采集病史及體格檢查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如不知道如何與患者家屬溝通,病史采集不全,由于患兒不合作不能很好地完成體格檢查等。經過主管醫師和帶教教師的具體指導,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臨床技能逐漸提高。通過具體管理患者,不但培養了學生臨床邏輯思維,而且增強了醫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有利于其保持對醫學的探索精神。(2)模擬醫學有助于提高操作技能。由于模擬人及操作模塊采用了與人體近似的材料,與在患者身上操作很相似,所以學生興趣較濃,積極性較高,通過反復練習手法越來越熟練,無菌意識也逐步增強。模擬醫學的應用,使醫學生較早接觸臨床,增加了動手機會。我們鼓勵醫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兒科內容,全組人員共同努力,查閱資料,制作成多媒體課件進行演講。最后發現,醫學生對專題疾病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遠不是幾堂理論課所能比擬的,而且在查閱資料過程中他們能發現新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EBM教育的目的不僅是使醫學生掌握技術,更重要的是培養醫學生科學治病的理念。(3)調查結果顯示,客觀評價結果兩組無明顯差異,可能與問卷設計及“人情打分”有關,沒有統一的量化指標,因而測評結果較模糊,需要改進;在主觀評價結果中,實驗組醫學生的高分值區間選擇人數明顯多于對照組,尤其在EBM教育等方面。
作者:陳艾賈鵬王珉康蘭單位: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