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方法110例骨科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55例。研究組患者接受微創技術治療,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手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研究組手術時間(85.82±6.24)min、切口愈合時間(20.31±1.47)d均短于對照組的(118.53±7.62)min、(33.18±1.25)d,術中出血量(171.43±19.61)ml、換藥次數(12.26±1.38)次均明顯少于對照組的(345.27±28.52)ml、(28.43±1.65)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4.55%高于對照組的85.45%,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3.6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6.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49,P<0.05)。結論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采用微創技術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能有效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微創技術;創傷骨科;治療效果
微創技術可以理解為通過特殊的設備及手術處理模式進行手術治療,主要特點是切口小,手術精準,對患者損傷比較小,術后傷口愈合較快,能夠減輕患者疼痛,利于其快速恢復,對生活影響較小。隨著醫療技術不斷發展與進步,微創技術逐漸被應用于創傷骨科領域,并得到極大發展[1,2]。本文主要對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進行了研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110例骨科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55例。研究組男29例、女26例,年齡21~58歲,平均年齡(37.42±6.61)歲;對照組男31例、女24例,年齡25~55歲,平均年齡(36.87±6.52)歲。術前對所有患者進行診斷,其中肩關節創傷23例,髖關節創傷56例,膝關節創傷3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手術治療。研究組患者接受微創技術治療,具體如下。手術開始前先用支架或石膏進行固定制動,根據患者情況4~12d后實施手術。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準備好止血帶,于患者患肢外側作一切口,將內窺鏡置入其中,使用動力系統清除影響視線的物質,能清晰觀察到內部情況后,對半月板、交叉韌帶、軟骨等部位損傷和卡壓情況進行觀察和處理,然后進行骨折復位,需保證整個操作流程為無菌狀態;若患者傷口存在異物需及時使用鑷子將其取出;需特別注意引流環節,采用0.25%復方氯霉素地塞米松紗布進行處理。手術完成后,使用無菌棉墊進行包扎,每隔2d換1次藥,直到傷口完全愈合后再停止換藥。由于患者創傷部位及程度不同,所以,醫護人員必須進行準確的診斷,以便選擇更為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
1.3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愈合時間、換藥次數)、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療效判定標準:手術后無疼痛現象,能夠正常進行日常生活視為顯效;手術后偶有輕微疼痛,但可進行基本活動,不影響正常生活視為有效;手術后傷口經常疼痛,且無法進行基本活動,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視為無效??傆行?有效率+顯效率。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85.82±6.24)min、切口愈合時間(20.31±1.47)d均短于對照組的(118.53±7.62)min、(33.18±1.25)d,術中出血量(171.43±19.61)ml、換藥次數(12.26±1.38)次均明顯少于對照組的(345.27±28.52)ml、(28.43±1.65)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4.55%高于對照組的85.45%,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研究組出現2例并發癥,分別為切口感染與腫脹各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3.64%;對照組出現9例并發癥,分別為切口感染6例、腫脹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6.36%。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3.64%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6.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949,P<0.05)。
3討論
微創技術主要是應用當代先進的設備與技術,用電子鏡像代替肉眼直視,用細長器械來代替手術刀,力求盡量減少誤傷,以最小的切口路徑、最少的組織損傷、最大程度保護機體組織完整,完成體內病灶的觀察、診斷與治療[3-6],具有創傷小、出血少、術后疼痛輕、無瘢痕且恢復快等特點,預后效果良好。微創技術所強調的治療模式不單是治病,更是治人,目的是達到人性化治療。創傷骨科治療過程中,傳統手術方式雖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需對患者進行固定和結構重建,影響骨骼再生,無法滿足骨骼生物特性,所以常出現傷口愈合慢、內部固定不牢固等情況,而且并發癥較多,不利于患者快速康復。而微創技術應用于創傷骨科中,能夠減少對肌肉、患處周圍組織的損傷,且操作簡單便捷,可以達到良好恢復效果[7-10]。本研究中,研究組手術時間、切口愈合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換藥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55%,優于對照組的85.45%,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64%,低于對照組的16.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采用微創技術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能有效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間,減少并發癥發生,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相峰.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43):8411.
[2]孫義武.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10):57-59.
[3]李民.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7,9(3):97-99.
[4]張洪斌,李濤.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分析.中國農村衛生,2017(16):89.
[5]李開雄,邵玉凱.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飲食保健,2017,4(20):32-33.
[6]賈科鋒.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健康周刊,2017(18):18,22.
[7]王偉.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家庭醫藥.就醫選藥,2017(9):92.
[8]楊春輝,羅宗鍵,趙長偉,等.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29):72.
[9]劉樹征.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觀察.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5):7-8.
[10]李玉新.微創技術在創傷骨科患者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醫療裝備,2018(5):111-112.
作者:邱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