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航海醫學研究趨向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本文作者:沈曉輝王萍王崇亮單位:中華醫學會航海醫學學會
航海醫學的任務是研究和解決在海洋環境條件下的各種醫學問題,它隨著人類探索海洋活動的實踐而產生與發展,不斷使人們能適應海洋環境、減少疾病、增進健康、提高效率。由航海的人力時期,到風力和動力時期約500年的歷程中,航海醫學逐步從無到有,從船上簡單藥箱到船上診所、醫院和配備專職醫生,從孤立無援的海上醫療到海上醫療急救系統和無線電醫學服務網絡的形成,從僅能在幾米的水下承壓作業的條件,提高到能保障數百米(現為500~600m)的深水承壓作業。一系列的發展,顯示了航海醫學必須為各種船舶、航行海域或水下作業環境提供相應的醫學保障。從本世紀40年代以來,航海醫學已逐步成為一門新興的醫學綜合學科,積極為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海洋經濟振興提供基本保障。
海洋技術是當代新技術革命的內容和標志之一。60年代掀起的海洋開發浪潮,方興未艾,未來的50年內,將是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時期。有人認為:2000年以后,是海洋經濟世紀,人們將從海洋獲取50%左右的能源和原料。據預測:到2000年,世界海洋捕撈量將增加n一12億噸.海洋石油將以7~9%的年增長率遞增,并逐步向100米的深海開采;海洋遠箱量將達到180.5億噸;海洋能發電及海水、海洋空間的綜合利用都將有新的進展和突破。我國在未來10~20年的海洋開發是以海上遠輸、近海石油開采及捕撈、養殖業等為主。面臨海洋經濟的壯觀前景,意味著海洋活動的類型、廣度、深度和頻率顯著增加,海洋產業隊伍進一步擴大,從而為航海醫學發展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戰。設想在新形勢下的航海醫學,將在以下主要領域發生深刻的變化和發展趨勢。
一、人機環境系統衛生工程學的發展
海員在船上生活和工作的生態環境,具有空間狹小、危害因素眾多特點,被認為是高度職業危害的人群環境。目前,以生物病原體侵害的疾病,已能有效地得到控制,而物理(噪聲、振動、射頻電磁輻射、電離輻射、光、熱等)及化學因素(有害氣體、重金屬、化學藥品、微量元素等)的危害,仍是主要矛盾。對改善與解決船上理化因素的環境污染,創造優化的人機環境生態,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課題,并需要由衛生、行政管理、船舶設計與制造部門的共同努力。其研究的內容和方向是:
1.船舶的設計、構造和材料應與有關的環境污染控制的衛生指標相結合,盡可能減少污染的來源或設置防止和處理污染的裝備。
2.建立和完善各類船舶生態環境的衛生規定或標準,使保障良好的生態環境,具有法律的約束或規范。
3.研究精良靈敏的對有害環境因素的檢測技術,加強船舶衛生的檢查與監督職能。
4.研究主要環境因素危害人體健康影響的近期作用和遠期效應(致畸、致癌、致突變),以提供防治的認識和措施。
5.船舶污染因素的防護裝備及器材研究。
二、海上急救醫學
海員的外傷及意外事故傷害發生率是比較高的,遠洋船員或客船旅客有時也出現一些突發疾病,而海上急救又存在諸多困難:¹醫療急救用品受限,如給氧、輸血、手術等條件不能滿足;º醫務人員受限,有些船上根本無醫生,即使有醫生,也不能象岸上那樣可會診和協作;»病人轉送受限,由于航行任務、氣候因或遠離港岸,難以將危急病人及時轉送,所以,海上急救醫療日益受到關注,猶如現代化城市的發展,必須形成快速有效的急救網絡系統和措施。海上急救醫學發展的特點是:
1.重視普及與提高船員的自救、互救知識和技能,定期開展宣傳教育和訓練.
2.各類船上都應規定配備必須的急救用品和器材。
3.研究和提供海上輸送病人的現代化高速運輸工具,如機動性大的救護艇、氣墊船、直升飛機等,并在一定的海域設置流動醫院船。
4.裝備衛星式或優良的無線電急救呼叫和醫療咨詢服務的通訊設施。
三、深化預防保健體制,增強自我保健能力
由于船上醫療條件的限制,以及高度發展的自動化船上人員少、又不再配備醫生的傾向,深化預防保健體制,增強自我保健能力,對航海醫療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預防和控制癌癥、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性病等當今主要危害的疾病,必須致力于改善船舶生態環境、研制合理的膳食結構、改變不良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如不正當的性行為、煙酒嗜好、濫用藥物、不良飲食習慣等)、調整腦力或精神負荷與體力活動負荷的平衡、提倡各種健身活動(如氣功、按摩、舞蹈、拳術、體操等),這些都是有效而積極的措施,搞好預防保健工作,必須由航海醫務部門與船舶公司或船舶行政管理機構以及廣大船員的共同努力,方能奏效。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普及與提高船員的預防保健知識,必將促成海上預防型醫學保障的新局面。
四、航海心理學研究
醫學模式正由生物型向生物心理社會型轉變。航海心理學研究必將在新型醫學模式觀念影響下,進一步發展與深化。海員的環境,不僅是海上特殊氣候和微小的船舶生態條件,更重要的是處在一種遠離親朋、隔絕信息交往、生活與工作單調、枯燥而又不安全感的心理狀態。不良的心理因素,常是海上事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有資料顯示:瑞典海員總數中有33%皆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曾對156起“人為”因素事故分析,其中131起是與心理學因素有關的。隨著船舶現代化技術的提高、船速加快、船上機械化與自動化作業增加、船上人員明顯減少、船舶停靠碼頭時間縮短、海上航行周期延長、人員作業和精神負荷加重,這些都將產生新的心理因素變化,有待進一步研究與解決。
研究海員的心理因素,有助于海員的選拔。增強海上生活的適應能力,提高作業效率,減少“人為”因素的事故、促進海員的心身健康。我國的航海心理學的研究正在起步,需努力培養專門人才、廣泛開展醫學心理學的教育,開設必要的醫學心理咨詢機構,研究心理學的評價指標和方法,爭取到2000年,逐步在航海心理學領域形成一定的體制和結構。
五、無線電醫學服務
船上醫務人員的配備總是有限的,即使是大船或人數較多的船,也不可能配備較多的醫生。當緊急事故或疾病診治困難的情況下,能提供必要的無線電醫學服務,是十分有益的。本世紀20年代末期,海上無線電醫學服務才逐步興起。1935年,由Guida在意大利羅馬開創了第一個“國際無線電醫學中心”。迄今,世界范圍已有200多個電臺站提供醫學服務。1958年,WHO曾頒布了規定:要求無線電醫學服務機構能24小時為海上船只提供有效而可行的咨詢服務。隨著電訊技術的發展(衛星和影視通訊技術等)和現代船上人員少而不配備醫生的傾向,無線電醫學服務和計算機“醫生”的發展,仍是必然的趨勢。我國亦將逐步形成專業的海上無線電醫學服務機構或網點。
六、航海醫學中心與醫療保健網絡
由WHO在波蘭、新西蘭和德國先后設立的國際海員衛生中心及航海醫學研究和服務機構,不僅為海員的健康與疾病積累了豐富的資料,而且為海員醫療服務及航海醫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國際學術交流與協作等方面都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我國是個海上大國.18000多公里的海岸線,分布著5000多個島嶼.擁有近千艘遠洋運輸船舶,通向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100個港口;富饒的海底石油、礦藏、生物等資源,正嗆待開采索取,面對未來的海洋經濟振興和緊迫的海洋開發形勢,航海醫學的發展必須與之相適應和滿足海洋技術發展的需要。所以,加強航海醫學機構的建設,逐步改變獨立、分散、相互分割的體制,形成統一而又協調聯系的中心與網絡系統,已勢在必行。科學的、系統的、專業化的管理體制,必將有助于航海醫學的研究、教育、醫療服務和國際交往等發展,開拓新的局面。
七、潛水醫學發展趁勢
潛水醫學是人們對利用各種潛水技術不斷海洋深層開發的重要保障。目前,人能承壓潛水的深度范圍是500~600m,實驗深度最高已達686m,國內為35Om。而在耐壓密閉容器的常壓條件下,人可以到達海洋的最深處。如196。年英國的2名潛水員隨深潛工作船,在世界最深海底10911.84m處停留20分鐘.由于人體在承壓的情況下,受壓力變化的大小及暴露持續時間的不同,會產生一系列的生理或病理變化。因此,機體耐受的壓力應是有一定極限的,這也決定了人承壓潛水受到一定深度的限制。要進一步向高深度的海底進發,那必須是載人的常壓潛水器或無人遙控潛水器(ROV)來替代。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這種取代將逐漸增多。但是,至未來21世紀初期的幾十年里,仍將是以人的承壓潛水作業為主,國內更是如此。根據我國發展現況與趨勢,應著眼于建立一個多元化、多層次的結構,形成“有人”、“無人”、“承壓”、“常壓”均具備的完整潛水技術體系。在一般深度和作業時間短的,采用常規潛水技術.時間長而大深度的作業、采用飽和潛水技術,逐步發展載人及無人遙控潛水技術,使各種潛水技術應用相互補充,相輔相成。
八、開發海洋醫藥資派
碧波蕩漾的大海里,生長著成千上萬種海洋生物,可以說是個取之不盡的醫藥資源。但是,由于捕撈、采集和養殖上的困難,人們對其開發利用尚微不足道。當今,在與腫瘤、病毒、心腦血管等危害人類的主要疾病斗爭中,努力探求的各種有效方法或藥物,其中,海洋生物藥已顯示了獨特的效能與研究前景。早在70年代,即發現魚油中的W一3脂肪酸具有防治心血管病的作用,后來又證明它還有抗炎、抗癌、增強免疫力和促進動物生長等功效,于是“魚油熱”的研究熱潮蓬勃興起,有關的保健食品和飼料添加劑不斷問世;許多關于海洋生物毒素的研究亦表明,某些劇毒的海洋生物毒素具有很高的生理活性及特異的藥理或毒理作用,正在為臨床抗生紊、抗癌劑、溶血劑、抗凝血劑、鎮痛劑、輻射防護、抗衰老及生長調節等方面的研究和試用。如河豚毒素、海藻毒素及刺尾魚毒素等,它作為生物膜鈉、鈣離子通道研究的標準“工具藥”或分子探針。隨若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深入,又面臨人們對醫藥的追求日益傾向用中醫藥、天然療法、順勢療法(用天然動植物或礦物等自然物質來防腐保健)以及食療等方法,所以,海洋醫藥資源的研究和探索,它將大有作為,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