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舒適護理臨床研究理論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模式簡介
最早有學者強調病房必須空氣新鮮、條件舒適、環境清潔、安靜,早期形成了舒適護理萌芽。1995年Kofcaba指導[l1這一實踐上升到理論,提出了舒適護理理論(ThonryofComfortCare)的概念,認為舒適護理應作為整體化護理藝術的過程和追求的結果。舒適護理模式又稱“蕭式雙C護理模式(Hiao,5Double--CNursingMidel)”,為臺灣華杏出版機構總裁蕭豐富先生于1998年提出。他認為護理人員應以病人的舒適為考慮的重點[2],強調護理人員除目前的護理活動(C盯e)外,應加強舒適(Comfort)護理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病人,使基礎護理與護理研究更加注重舒適感受和病人的滿意度閣。
2理論研究
舒適護理模式的定義是使人在生理、心理、靈性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閉。其理論研究主要包括四個方面閣。
2,1生理舒適指身體的感覺,包括環境中的溫度、濕度、光線、音響等所帶來的舒適。
2.2心理舒適指心理感覺,如滿足感、安全感、尊重感等。
2.3社會舒適包括人際、家庭、學校、職業等社會關系上帶來的舒適。
2.4靈魂舒適指宗教信仰方面帶來的舒適。
3臨床實踐與研究
3.1減輕疾病不適、減少并發癥減輕疾病不適,是衡量醫療護理服務水平的有效標準,而舒適護理是護理活動+舒適的研究,最終目的是讓病人身心處于最佳狀態,更好地配合治療,減少并發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有研究表明困,將舒適護理用于預防小兒尿道下裂術后并發癥療效顯著。倪麗榮川在支氣管內膜結核患者中采取舒適護理措施加常規藥物治療后,很快達到了預期目的。將舒適護理運用于手術室護理工作中,使病人在接受手術時充滿了信心,感受到舒適與親人般的溫暖,在心理上獲得滿足感和安全感,從而為手術的順利進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并增加了術后獲得最大程度功能恢復的可能性[8]。可見,舒適護理可使病人在接受護理時充滿希望。
3.2舒適環境創造南丁格爾強調病房必須空氣新鮮、條件舒適、環境清潔、安靜。Jamic砂1指出,舒適環境的管理是重要的護理活動,特別對住院病人,適宜的聲響、光線、氣味、溫濕度能提高環境的舒適度。所以,舒適的治病環境,良好的護患關系能使病人縮短環境適應期,提高社會適應與調節自控能力,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抗病能力[l0〕。
3.3臨終生命質量護理臨床上已經重視死亡的病人在臨終前達到無痛、舒適和維持尊嚴[ll〕。給臨終病人舒適關懷,讓其不再痛苦而終,一些醫療機構設立了舒適護理病房(Comfortcareuint),其目的是專門為癌癥、臨終病人提供舒適護理服務,讓慢性病人保持較高的生活質量。而提高生命質量是舒適護理的使命,應最大限度地滿足病人的各種需求。舒適護理包括使用麻醉劑減輕病人疼痛和呼吸困難,使病人在舒適病房里可安詳地逝去。研究顯示山〕,今天的護士不單單為垂死的病人做舒適護理,還要幫助病人選擇不同的臨終方式,進一步拓展了護士的角色服務范圍。
3.4整體性舒適護理舒適護理是貫穿整個護理過程的整體化行為,是一種積極的選擇。舒適護理模式與整體護理模式的一致性在于其目的都是使病人達到最佳的身、心、社會、靈性的健康狀態,使舒適護理順應整體護理的發展,補充、完善了整體護理的內涵,使護理目標更加淺顯易懂,具有可操作性。舒適有三個技術性意義:安然、舒服、超脫;從機體的整體觀總結出四種情景:生理的、社會的、心理的和環境的。如果接受舒適護理模式,并應用于臨床,整體護理將得到更深人地開展,使護理內容更明確,護理發展方向更清楚,病人受益更多[2j。由于舒適護理有豐富的內涵,要求護士具備廣泛的相關知識,造就更多的臨床護理專家,為護理科學開辟新的領域,迅速提高護理地位。
4展望
舒適護理的研究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但舒適護理是一門深人的科學,開展舒適護理必須掌握相關的知識,進行高深的研究。有學者調查表明,住院患者在生理內在舒適需求中把無痛放在需求首位;心理舒適需求中服務態度始終是病人首選。因此,只要發揮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預見性,給予周到的舒適護理,把為病人提供舒適護理融人“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護理中,就可以使整體護理更深人地開展,使護理內容更明確,護理發展方向更清楚,病人受益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