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護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臨床資料
共292例,男152例,女140例;年齡24~80歲,平均53.6歲;病程1個月~28年,平均15.8個月;腰L4/L5突出110例,腰L5/S1突出92例,腰L4/L5、腰L5/S1均突出80例;腰痛62例,腰腿痛149例,腰腿痛伴麻木81例。
2護理方法
術前護理:①初次接受針刀治療的患者,對小針刀治療方法認識不足,有恐懼心理,對疾病預后也信心不足。因此,應與患者談心,介紹小針刀療法的原理、注意事項和治療效果。講明手術的目的和重要性,介紹以往康復的病例,可請術后療效好的患者講述自身感受,使患者解除顧慮和恐懼,以最佳心理狀態接受治療。②臥硬板床休息,仰臥時腰部墊一小枕,側臥時屈膝屈髖,以避免椎間盤進一步損傷,減輕對破裂椎間盤的壓力,促進局部炎癥反應物的吸收,緩解疼痛。不宜久坐久立,注意保暖,防止受涼。飲食清淡、多飲水,多食含纖維豐富的蔬菜和水果,忌食生冷油膩食物,以免針刀術前發生腹瀉。
術中護理:患者俯臥于治療床上,選取痛點標記后,用安爾碘消毒。根據手術要求,及時、迅速、準確遞送術者所需型號的小針刀。詢問針感,觀察面色及表情。如出現頭暈心慌、面色蒼白、脈博增快、惡心、嘔吐、大汗淋漓等,應及時報告醫生停止手術,并讓患者取平臥位或頭低腳高位,口服糖水、熱開水,指壓人中穴,換平臥位后或頭低腳高位,必要時給予氧氣吸入。術畢讓患者平臥,觀察0.5~2h。
術后護理:①術后以創可貼敷貼針刀孔,在針孔處按壓3min,以防止出血。手術結束后術區如有深部的腫痛、漸進性加劇則疑有深部血腫形成,應立即局部冷敷、按壓,并在24h后行局部熱敷、理療等。觀察患者有無下肢感覺異常及運動障礙,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并配合醫生及時處理。②囑患者保護好施術部位,以防施術部位感染。配帶護腰以保護腰部,上下床動作要輕,下床前宜先在床上平直翻身取俯臥位,然后將腿移至床下,慢慢下床,待腳著地后以雙手扶床撐起上身,慢慢站起。上床時也要先俯臥于床再把腿抬上床,上床后再翻身平臥。絕對臥硬板床休息1~2周,減輕腰椎負擔,避免久坐久立久走。
3康復訓練
仰臥起坐:患者取仰臥位,在輔助人員幫助下仰臥起坐,連續10次左右,每日早晚各1次。
飛燕式:患者俯臥于床上,頭及兩上肢、下肢同時向上翹起,離開床面,如燕飛狀,抬升越高越好。一上一下連續20次左右,每日早晚各1次,連續3~6個月。挺腹運動:取仰臥位,雙膝彎曲,雙腳放在床上,抬高臀部,使身體的重量由肩及雙足支撐。最好用鼻子呼吸,呼吸時舌尖輕頂上腭。在吸氣時最大限度地向外擴張腹部,同時保持胸部不動;呼氣時最大限度向內收縮腹部,胸部保持不動。保持呼吸節奏一致,并體會腹部的一起一落。每天早晚練習,每回連續做10次。
直腿抬高鍛煉:仰臥,主動進行直腿抬高運動至不能上抬,他人輔助進一步抬高5°~15°,感腰背部或患側肢體稍感不適或輕微疼痛后,慢緩放下,雙下肢交替進行,連續10次左右,每日早晚各1次。
仰臥位拱橋式腰背肌鍛煉:仰臥屈膝,用頭部、雙肘及雙足作為支重點,弓形撐起背部、腰部、臀部及下肢,達最高度后放下、再撐起,連續20次左右,每日早晚各1次。
脊柱鍛煉:脊柱小角度前屈、后伸、側彎、旋轉、環轉腰部活動,連續10次左右,每日早晚各1次。
4治療結果
292例術后近遠期效果均佳,優良率79%,有效率94%,未出現并發癥。
5體會
針刀療法特點是創傷小,療效好,見效快[2]。我們引進針刀技術至今已14年,治療軟組織損傷、風濕病、頸肩腰腿疼、脊柱相關性疾病、腰頸椎間盤突出癥等,取得滿意療效。針刀術前術中術后進行護理,恢復期進行康復訓練,可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