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在急診護理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在急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將本院急診收治的140例患者根據護理措施分為兩組,對照組70例行常規護理,觀察組70例行無縫隙護理管理,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急診時間、急診接診后到病房的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因科室間溝通不清需電話詢問、安排不到位需科主任協調人數明顯少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94.3%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1.4%(P<0.05)。結論為急診患者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可縮短患者在急診科停留時間,提高科室間溝通效率及患者安排效果,有助于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認可程度,值得推廣。
關鍵詞:急診科;無縫隙護理管理;急診
科停留時間;科室溝通;護理滿意度急診科收治患者多數病情危重且十分緊急,患者及家屬心情急躁,伴隨強烈的恐懼或焦慮感[1],在護理中稍有不慎即有引發醫患糾紛的風險[2-3]。急診科必須不斷提高業務技能和服務態度,改進護理質量,才能為患者提供最為優質而有效的護理服務[4]。基于此,本院近年來引入了急診科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取得了理想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3月~2017年6月急診收治的140例患者,根據護理措施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70例。對照組中男41例,女29例,年齡19~68歲,平均(39.6±5.2)歲;其中急診內科患者32例,急診外科患者38例。觀察組中男43例,女27例,年齡20~67歲,平均(39.8±5.4)歲;其中急診內科患者33例,急診外科患者37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急診護理:急診護士根據急救護理原則提供服務,配合醫師完成各項檢查,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對病情評估并給予急救處理。觀察組行無縫隙護理管理:①成立管理責任小組:按照護士的職稱及工作能力,按照老中青搭配方法將護士分成3個小組,均由主管護師領導。為所有組員每月展開1次無縫隙護理管理知識培訓,對小組成員明確護理及配合的職責。讓每一小組重點學習一類疾病的救治護理措施,并將對應疾病患者優先安排到對應小組。②構建管理網絡:結合科室護士情況和無縫隙護理管理的要求建立責任制度并構建管理網絡,其中院前急救中心接診時需對患者病情評估,及時向急診科通知,講明病情,急診科值班護士立刻通知值班醫師,若患者需多學科會診則立刻告知所需醫師,并對急救準備加以完善。③無縫隙排班:每小組任何時段均需有至少一人在崗,并在早中晚輪班基礎上實施小組式輪班。在工作繁忙階段加強人力安排,節假日考慮護理人員的能力差異合理排班。④建立綠色通道:患者入院后,自急診科到X線室、CT室、手術室及ICU均開通綠色通道,以最快速度完成各項檢查,會診于10min內展開。在患者接受輔助項目檢查時,同步實施會診,并和相應科室取得電話聯系,檢查完成后配備相應藥品、簡易設備,協助患者快速轉入相應科室接受治療。若患者需實施手術,由一名護士和手術室溝通,另一名護士完善術前準備,第三名護士為患者做心理疏導,與患者家屬溝通等。
1.3觀察指標
①記錄并統計兩組患者急診時間、急診接診后到病房的時間。②統計兩組患者因科室間溝通不清需電話詢問、安排不到位需科主任協調的情況。③在患者出院前,以本院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展開問卷調查,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及不滿意,護理滿意度為非常滿意率與滿意率之和。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予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予以c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急診時間、急診接診后到病房的時間比較觀察組患者急診時間、急診接診后到病房的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
2.2兩組患者服務不到位情況比較兩組因科室間溝通不清需電話詢問、安排不到位需科主任協調人數為:對照組11例(%)、8例(%),觀察組2例(%)、1例(%),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c2=6.869、5.818,P=0.009、0.016)。
2.3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急診科護理工作繁重而復雜,有較多突發情況,這對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與應急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同時患者病情危重,對護理工作的需求多,護士必須有條不紊的完成患者的急診接診及輔助檢查、送至病房等一系列工作[5]。急診科日常護理中易出現因銜接不當或溝通不到位造成的救治延遲事件,對患者救治效果有直接影響[6-7]。為提高急診科護理質量,近年來我科引入了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這一管理模式對護理流程做了優化,使得護理環節環環相扣;同時對交接過程加以完善,對每一位護士的職責予以明確,可有效預防護理漏洞的出現,使得急診護理工作更為連續、更有條理[8]。在實施中,我們通過組建領導小組并有重點的加強培訓,使得每位患者急診入院后均可獲得妥善而連貫的護理;通過管理網絡和綠色通道,大幅提高了護理工作的連續性,通過無縫隙排班,可確保患者就診時均可得到專業的護理服務[9]。魏蘭[10]在急診科急危重癥患者實施轉運交接時,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結果患者護理滿意度明顯提高,轉運中漏交接次數也明顯減少,得出結論: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使得急診轉運交接過程更為順暢,可有效減少差錯發生的次數,節約臨床搶救的時間。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在急診停留時間、科室間溝通及患者安排、患者護理滿意度方面均有明顯優勢,這一結果和魏蘭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因時間所限,未對無縫隙護理是否有助于急診患者不良情緒的改善這一問題展開研究,這有待于后續研究的開展。
綜上所述,為急診患者實施無縫隙護理管理,可縮短在急診科停留時間,提高科室間溝通效率及患者安排效果,有助于提升患者對護理工作的認可程度,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董永麗,王孝良,李光杰.應用柔性管理理論優化急診護理管理探討[J].河北醫學,2015,12(10):1730-1732.
[2]孟曉杰,郝君華.急診護理路徑與傳統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搶救效果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5):557-559.
[3]李軼,李皓月.急診護理流程優化對急診患者搶救效率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22):38-40.
[4]孟麗娟.優質護理服務在急診科的應用效果[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21):193-194.
[5]潘德華.門急診護理對危重癥住院患者轉運的護理管理探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6,14(13):71-72.
[6]劉貴琴,王訓文.柔性管理理論優化急診護理管理的效果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7,32(7):166-167.
[7]鄒小芬,鄒小瓊.優質無縫隙護理對急診內科患者不良情緒及病情康復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22):15-17.
[8]顧琴,張紅,黃華,等.無縫隙護理管理在急診-ICU患者轉運交接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4):109-110.
[9]李治玲.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在手術患者中的應用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6,29(9):1399-1400.
[10]魏蘭.急診科急危重癥患者轉運交接過程中無縫隙護理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5(20):18-20.
作者:劉愛平 單位:萬年縣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