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急診護理對心肌梗死患者的影響(3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個體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價值。方法將2016年1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信封法分為2組,對照組在院前急診護理中應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院前急診護理中應用個體化護理。比較2組搶救效果;接到急救電話至出車時間、急救全程時間;干預前后患者焦慮狀況;成功轉運例數、急救過程確診率。結果觀察組搶救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接到急救電話至出車時間、急救全程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干預前,2組焦慮心理狀態相近(P>0.05);干預后,觀察組焦慮心理狀態輕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成功轉運例數、急救過程確診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個體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確切,可縮短急救時間,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提高急救成功率,值得推廣。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診護理;個體化護理;應用價值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見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危重,可威脅其生命安全[1],良好有效的院前急診護理是搶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的關鍵。個體化護理是一種根據不同患者需求采取差異化護理以滿足患者需求,契合其生理、心理狀態,從而提高治療依從性和護理質量的護理方法。本研究選取2016年1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個體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2016年1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信封法分為2組各43例。觀察組男23例,女20例;年齡48歲~79歲,平均年齡(59.91±2.67)歲;發病至就診時間1h~5h,平均(2.11±1.25)h;前間壁心肌梗死15例,下壁梗死12例,前壁心肌梗死10例,其他6例。對照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47歲~79歲,平均年齡(59.25±2.13)歲;發病至就診時間1h~5h,平均(2.09±1.45)h;前間壁心肌梗死16例,下壁梗死12例,前壁心肌梗死10例,其他5例。2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在院前急診護理中應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院前急診護理中應用個體化護理,具體如下:①出診護理。為患者制定合理出診方案,在接到呼叫電話之后快速簡明了解病情和迅速出車,主動聯系家屬了解患者病情,并給予現場急救指導。②心理護理。多數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危急,加上劇烈疼痛,可影響患者心理健康,使其出現消極緊張情緒。需給予患者安撫,通過語言、肢體語言消除患者負性情緒,使其安心,積極配合治療。另外,醫護人員操作動作應嫻熟、準確,以提高患者信任度。③急救護理。在急救過程保持安靜,囑咐患者絕對休息,避免劇烈運動。給予藥物緩解疼痛,并加強與患者的交流,以穩定其不良情緒,積極配合治療。快速建立靜脈通路,并確保準確穿刺,減輕患者痛苦。加強患者生命體征監測,積極預防并發癥的發生。④轉運護理。病情穩定后轉至醫院治療,在轉運之前做好患者和家屬的溝通工作,獲得患者和家屬的理解和支持,說明轉運過程注意事項,并在轉運途中通知相關病區醫護人員做好準備。轉運過程需確保患者平躺,避免體位移動;保持靜脈通路暢通,保持呼吸通暢;加強患者生命體征監測,預防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并發癥的發生;做好交接工作,對危重患者開啟綠色通道[2,3]。
1.3觀察指標
比較2組搶救效果;接到急救電話至出車時間、急救全程時間;干預前后患者焦慮狀況;成功轉運例數、急救過程確診率。療效評價標準:顯效:癥狀消失,搶救成功,生命體征穩定;有效:癥狀改善,需進一步進行監護和治療,生命體征基本穩定;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4]。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行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搶救效果比較觀察組搶救效果優于對照組(P<0.05)。
2.22組干預前后焦慮心理狀態比較干預前,2組焦慮心理狀態相近(P>0.05);干預后,觀察組焦慮心理狀態輕于對照組(P<0.05)。
2.32組接到急救電話至出車時間、急救全程時間比較觀察組接到急救電話至出車時間、急救全程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
2.42組成功轉運例數、急救過程確診率比較觀察組成功轉運例數、急救過程確診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高,預后差,救治效果與院前急救之間關系密切,患者在入院前病死率高達50%左右,因此,需做好院前急診急救,以搶救患者生命[5,6]。但與此同時,院前急診護理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視。良好的院前急診護理可在短時間內出車,為搶救患者生命贏得時間;通過實施心理護理,可穩定患者緊張情緒,避免病情進一步加重;通過應用鎮靜鎮痛藥物、建立靜脈通路等可預防并發癥發生;轉運護理可確保患者安全入住醫院接受后續治療[7-9]。傳統的院前急診護理缺乏人文關懷,未充分關注患者和家屬的心理狀態和疾病認知,不利于其配合度的提高。而個體化護理中注重患者和家屬的心理、精神狀態,根據其需求進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導,在出診過程中注意聯系家屬詢問患者病情并進行現場急救指導,轉運前充分告知轉運的目的和注意事項,可提高患者和家屬知情權,有助于提高其配合度及搶救成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搶救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接到急救電話至出車時間、急救全程時間短于對照組,焦慮心理狀態輕于對照組,成功轉運例數、急救過程確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個體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確切,可縮短急救時間,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提高急救成功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宋杏婷.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護理及轉運改良流程的臨床效果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3):72-73.
[2]關家鳳.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診急救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6):143-146.
[3]趙紫英.探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與護理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24):67-68.
[5]帥雪芹,金義紅.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護理對預后的影響探討[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13,22(21):96-97.
[6]葉惠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護理觀察[J].吉林醫學,2013,34(33):7082.
[8]丁海靜.個性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J].河北醫學,2016,22(5):859-861.
作者:梁素琴;李方方 單位:連州市人民醫院
第二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診護理體會探究
【摘要】目的探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診護理方法和臨床效果。方法選出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本院急診科接受并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并依據不同護理方式分成兩個組別,分別對其實施個性化護理和常規護理,對其急救護理情況進行觀察比較。結果在出診時間,急救時間,入院時間的比較結果上觀察組患者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診護理可有效提升搶救質量,提升患者在搶救治療期間的滿意程度,可作為臨床首選護理方案。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診;個性化護理;護理方法;臨床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發病時,患者表現為心臟驟停,高發室顫或猝死,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因該疾病在院外突然發病的情況較為常見,故在發病后早期發現病情并搶救可有效挽救患者生命,保證良好預后。如在院外急救期間實施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對于提升搶救質量的效果顯著[1]。為了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診護理方法和臨床效果,本文特對60例我院急診科接診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施以了調研,并總結結果如下。
1資料及方式
1.1一般資料
選出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本院急診科接受并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并依據不同護理方式分成兩個組別,觀察組30例,男與女分別16例、14例;年齡最大72歲,最小42歲,平均年齡是(56.13±3.1)歲;對照組30例,男與分別18例、12例;年齡最大83歲,最小38歲,平均年齡是(52.02±3.5)歲。對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進行對比發現(P>0.05)。本演技經醫院倫理委員會的許可。
1.2方式
對照組患者施以常規的護理,觀察組患者輔以個性化護理,對策囊括了:
1.2.1立即出診。醫院匯編標準的出診準則,這一準則全方位考量了人文要素,在接到電話后應在簡單了解病情后迅速派車,醫務人員素質高,行動迅速,出診后告知患者親屬,并引導其簡易施行急救對策。
1.2.2急救方面的護理。保障急救處于平靜的環境之下,急救期間多與患者進行語言的溝通交流,緩解患者緊張恐懼心理,增強其對于疾病治愈的信心,急救時應快速建立兩條或兩條以上靜脈通路,保證一次穿刺成功,密切監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積極防治各種并發癥,做好急救護理記錄[2]。
1.2.3心理護理。發病后患者胸骨處壓榨樣疼痛,負面情緒較重,嚴重時甚至不配合診治,影響急救效果,故在急救時,護理人員應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迅速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保證患者全方位信賴醫護人員[3]。
1.2.4轉運方面的護理。通過急救患者的病情舒緩后,要馬上把其轉到醫院予以更為全面的治療,轉運前護理人員與患者親屬開展交談,告訴其轉運至醫院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家屬同意后立即安排轉運事宜,與醫院聯系安排床位,準備好接待患者,轉運時盡量避免大幅度移動患者,期間密切觀察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入院后做好交接工作,保證患者及時就診,危重患者及時開放綠色通道,保證患者及時得到搶救[4]。
1.3觀察項目和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出診時間,急救時間,入院時間。
1.4統計學方法
憑借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應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出診耗時、急救耗時、住院耗時分別(49.54±15.1)s、(22.54±3.5)min、(2.01±0.2)h;對照組患者分別(90.75±33.8)s(t=8.267)、(46.12±5.6)min(t=9.358)、(3.14±0.8)h(t=9.357);觀察組急救情況相較于對照組優(P<0.05)。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后病情重,患者死亡率高,如在其發病后做好院前急救,患者的死亡率可降低45%,傳統的院前急救只重視用藥緩解病情,不重視急救時的護理,救治效果一般。在院前急救時加以個性化護理,心理護理的目的在于緩解患者負面情緒,保證患者配合急救;轉運對于搶救的成功率影響較大,在此期間實施個性化護理,早期發現并處理不良并發癥,可保證轉運順利進行,縮短入院搶救時間,提升搶救效果。個性化護理重視在急救期間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及時取得患者家屬的理解配合,家屬了解患者具體病情狀態,了解搶救的重要性,從而保證各項搶救操作順利進行[5]。
綜上所述: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診護理可有效提升搶救質量,提升患者在搶救治療期間的滿意程度,可作為臨床首選護理方案。
參考文獻
[1]劉穎,趙婷.個性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1):13-15.
[2]薛雅瑜,徐瓊英.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及預后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32):3637-3638.
[3]魏寶英.優化急診護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中的作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4):811-812.
[4]林桂珍,藍惠蘭,黎春常,等.急診護理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10):2316-2317.
[5]丁海靜.個性化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診護理中的應用[J].河北醫學,2016,22(5):859-861.
作者:常麗英 單位:河南省商丘市中醫院
第三篇:急性心肌梗死應用急診護理路徑對搶救效果的作用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應用急診護理路徑對搶救效果的影響。方法:選取2014年的11月~2016年的12月某院急診救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隨機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研究組依據急診護理路徑施護,對比救治效果。結果:研究組患者與對照組相比確診時間及確診至實施有效救治時間均更短,且住院期間心肌梗死復發率更低,兩組對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結論:急性心肌梗死給予急診護理路徑施護的效果滿意,能促進護理質量與治療安全性大幅提升,保障患者預后。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急診護理路徑;搶救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后對患者生命構成了嚴重威脅,而急診護理工作的完善對此類患者來說意義積極且重大[1]。本文分析了急性心肌梗死應用急診護理路徑對搶救效果的影響,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基本資料
此次研究選取2014年的11月~2016年的12月我院急診救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組標準:(1)所選患者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相關的診斷標準;(2)患者均是急性期入院,無其他系統嚴重疾病、嚴重并發癥、惡性腫瘤;(3)患者既往無精神疾病史。按數字分組法將所選患者隨機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納入患者28例。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如下:研究組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10例;最小年齡43歲,最大年齡71歲,平均年齡是(59.4±4.7)歲。對照組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9例;最小年齡45歲,最大年齡72歲,平均年齡是(60.7±4.9)歲。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經對比未見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急診救治期間實施常規護理,研究組患者則依據急診護理路徑,實施更具針對性的護理,方法如下:
(1)設計急診護理路徑的內容并制定急診路徑的實施計劃,由急診科高資質且具備高度責任心的護理人員組建護理小組,開展調查工作,發現既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救治期間常發生的狀況,對相關的風險因素進行分析,問詢既往患者在救治期間各個方面的需求并了解其建議,利用互聯網以“急性心肌梗死”、“健康教育路徑”為關鍵詞檢索相關文獻用作參考,總結優質的急診護理經驗;根據以上分析、評估、總結獲得的結果設計此類患者急診護理路徑相關內容,同制定出具有全面性、持續性的急診護理路徑實施計劃[2]。
(2)實施急診護理路徑,在急診護理路徑相關內容制定完成后以表格形式印制,發放至參與急診護理工作人員的手中,同時組織護理人員圍繞路徑內容進行學習,要求護理人員熟知急診護理路徑的內容,熟練掌握急診護理路徑的概念及實施路徑所需的知識、技能,強化護理人員之間的協作性與配合度;同時,要求護理人員能夠在為每一名患者施護過程中做好評價、評估工作,及時發現次此項工作在開展過程中的不足。
(3)急診護理路徑的施護內容:
①接診工作方面:護理人員在接到患者的接診通知后要立即著手進行施救準備,將平車準備好,將搶救所需藥品、器械、物品和監護所用儀器準備妥當,同時做好參與救治人員的協調工作,通知參與此次救治工作的科室人員候命,在患者到達前要求所有人員到接診地點等候;為本組患者開辟綠色通道實施救治,與送至患者前來的人員做好交接,要求做到邊問詢患者的病情、發病情況邊將患者移送至急診室;積極、快速落實各項工作,協助醫生完成對患者各方面的評估,配合醫生完成各項救治工作,實施流程化、規范化的輸血、輸液及留取標本工作,盡快將檢查和各項操作所用時間縮短,保障各項工作的高效性;安排一組護理人員與患者的家屬進行有效的溝通,了解患者既往身體狀況,結合診斷結果制定針對性護理方案。
②急救過程方面:協助患者處于合適體位臥床,將頭部稍向一側偏,給予吸氧,根據患者的病情選擇合適的吸氧方式,若有必要需采用呼吸機輔助,并幫助患者及時清理鼻腔、口腔中存在的分泌物;施救全程盡量將救治與檢查工作在床邊完成,迅速建立靜脈通道,確保藥液及時輸注至患者體內,做好保暖工作,調節適宜的輸液溫度與急診室溫度;急性心肌梗死發病突然且嚴重,患者及其家屬均會在情緒方面產生較大波動,在施救過程需要做好相應的安撫工作,幫助患者穩定心神,疏導不良情緒,同時將患者的診斷情況實時告知家屬,以免患者家屬恐慌,注意溝通是的語氣及態度,避免發生護患糾紛。
③病情觀察方面:加強對患者病情及各項生命體征變化的觀察,保持施救期間每20min檢查患者的意識狀態1次,實時監測其心電、瞳孔變化,做好記錄工作,以方便醫生隨時掌握患者的情況,對施救方案進行靈活調整;疾病發生后,患者往往會在機體方面出現應激性反應,尤其是既往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的患者,會發生血糖、血壓異常,護理人員要對此類患者予以格外重視,提前采取處理措施,幫助患者積極改善存在異常的身體指標。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確診時間,確診至實施有效救治時間,對比兩組住院期間癥狀復發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本文研究所得數據資料采用SPSS14.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確診時間及確診至實施有效救治時間對比研究組患者與對照組相比確診時間及確診至實施有效救治時間均更短,兩組對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
2.2兩組患者住院期間癥狀復發情況對比研究組患者住院期間2例心肌梗死癥狀復發,復發率是7.14%;對照組患者住院期間6例心肌梗死癥狀復發,復發率是21.43%。研究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相比住院期間心肌梗死復發率更低,兩組對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發生后的數日內容易誘發急性的心力衰竭,需要臨床予以足夠重視。通過對既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調查研究,我們發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后急性期實施有效、及時的治療可確保血管再通,對挽救其心肌更能具有積極作用[3]。而在積極治療的同時,全面、系統且具有針對性的急診護理配合則是保障治療效果的關鍵環節。護理路徑這一理念首先是上世紀90年代在國外應用,逐漸引入我國后被認為是強化護理人員積極性,提升護理質量,提高救治與護理效率的先進護理模式。急性心肌梗死依據急診護理路徑施護,能夠在實施救治的過程中,合理安排工作時間及順序,利用規范化的護理流程,提高護理效率,從而保障護理工作更加條理化、人性化、簡單化[4]。本文中研究組患者在急診救治期間依據急診路徑實施護理,通過對既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調查,分析風險因素,確立急診護理路徑的內容,制定路徑實施計劃,在接到患者后即開始依據路徑從接診、施救、病情觀察等方面逐步落實。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與對照組相比確診時間及確診至實施有效救治時間均更短,且住院期間心肌梗死復發率更低,兩組對比存在顯著差異(P<0.05),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給予急診護理路徑施護的效果滿意,能促進護理質量與治療安全性大幅提升,保障患者預后。
作者:黃玲;黃艷 單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