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醫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院內急救與護理
1.1臥床休息:活動增加機體的耗氧量,增加心臟負擔,使心肌梗死面積增大,同時增加心力衰竭的風險,因此應停止任何活動,絕對臥位或坐位休息,對無并發癥的患者絕對臥床休息1~3d,第3天后可鼓勵患者在床上進行肢體活動,第4~5天就可下床走動。活動時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運動量應循序漸進,以不引起心臟不適或氣短為指標。若無不適可根據患者的病情適當增加活動量;若出現心臟不適或氣短等應及時停止運動。對病情不穩定及高危患者(如高齡、嚴重高血壓及糖尿病患者)臥床時間適量延長。臥床時注意下肢做被動運動而預防下肢血栓形成。
1.2氧療:急性心肌梗死無論有無并發癥都有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癥,應及時給予鼻導管氧氣吸入,氧流量為1~2ml/min。青藏高原地區相對缺氧,使機體缺氧更為嚴重,可適當加大氧流量給予面罩吸氧,氧流量為5ml/min,氧濃度以40%最佳,以改善機體缺氧;若合并嚴重左心衰竭、肺水腫需面罩加壓給氧。
1.3靜脈通路:迅速建立靜脈通路,保持給藥途徑的通暢。
1.4解除疼痛:先予以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同時立即給予最有效的鎮痛劑,其中嗎啡最常用,嗎啡劑量為每次3~5mg,若疼痛未緩解,5~10min后可重復使用,共2~3次。也可予以哌替啶5~10mg肌內注射。嗎啡最嚴重不良反應為呼吸抑制,尤其有慢阻肺的老年人,一旦出現呼吸抑制應立即靜脈注射納洛酮0.4mg,每隔3min1次(最多3次)以拮抗。同時注意觀察惡心、嘔吐、低血壓等不良反應,必要時予以相應處理。
1.5監測:持續心電監護,常規十二導聯心電圖,特殊情況加至十八導聯,嚴密監測有無心律失常發生。密切觀察呼吸、血壓、體溫、脈搏,3d以內1h記錄1次生命體征,3d以后若病情平穩每天記錄1次,若病情不平穩,隨時記錄并及時處理異常情況。備好搶救藥品及除顫儀等搶救器械,以備隨時急用,嚴防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并發癥的發生。做好病情變化、患者用藥及出入量的記錄,為治療、護理提供可靠依據。
1.6做好溶栓、抗凝治療的觀察及護理:早期靜脈應用溶栓藥物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應在發病后6h之內,診斷明確后及時用藥。常用的藥物為尿激酶,溶栓前注意檢查血常規、血小板、出凝血時間、凝血酶原時間、血型等,進行溶栓時,要注意溶栓的適應證及禁忌證。抗凝治療時要監測凝血酶原時間,用肝素皮下注射時適當延長局部按壓時間,防止引起皮下血腫。密切觀察藥物療效、不良作用及有無皮膚、黏膜、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及顱內出血征象,并注意傾聽患者主訴。
1.7排便護理:由于臥床,進食少,心功能不全、應用鎮痛劑等抑制胃腸功能,使腸蠕動減弱,同時患者因不習慣臥床排便等原因易導致便秘,因此要訓練患者床上排便,避免過度用力或屏氣。便秘時應給予緩瀉劑或開塞露灌腸,以不讓患者費力排便增加氧耗為原則。排便過程中仍應嚴密觀察心電,一旦出現早搏等心律失常,應及時停止,并通知醫師做出相應處理。
1.8飲食與營養:發病2~3d內以流食為主,以后隨著癥狀的減輕逐漸增加面條、稀飯等容易消化的半流質軟食。少量多餐,嚴禁飽餐。鈉鹽及液體的攝入量應根據汗量、尿量、嘔吐量而做適當調整,飲食原則應為低脂、低鹽、低膽固醇及較多的維生素和粗纖維、易消化為宜。多吃綠色蔬菜和水果,促進腸蠕動。伴有糖尿病者應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忌食辣椒、濃咖啡、禁吸煙。
1.9心理護理:急性心肌梗死時的疼痛、瀕死感及對周圍環境、儀器設備的恐懼感,患者心理壓力大,易產生緊張、焦慮情緒,對病情不利。因此,盡量給患者進行必要的解釋和鼓勵,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和焦慮心理,使其精神放松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減輕心臟負擔。
1.10健康教育:急性心肌梗死在春、冬季容易發病,與氣候寒冷、氣溫變化大有關。發病時大多無明顯誘因,常在安靜或睡眠時發病。部分患者則發病于劇烈體力勞動、精神緊張或飽餐之后。因此,應對患者進行冠心病知識的宣教,根據患者文化水平提供合適讀物,語言要通俗易懂,少用專業術語。指導患者及家屬進行飲食調節、戒煙;鼓勵患者正確對待自己的病情,保持良好心理狀態。告訴家屬對患者要積極配合和支持。對于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要堅持服藥,定期復查。
2小結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嚴重類型,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在急性期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救治和護理,死亡率很高。不管是藥物治療、介入治療、手術治療,必須在醫院有條件的情況下,甚至做好術前準備后才能進行,每一種治療方法都需要全面、有效的病情觀察及護理的前提下才能進行,患者入院前及術前準備的時間內如得不到及時的救治和護理,則很難進入下一步的救治。因而,良好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搶救護理和急診搶救護理為患者贏得了下一步的救治時間。
作者:李月蘭單位:青海省心腦血管病專科醫院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