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創傷失血性休克患者搶救醫學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一般資料和方法
1.1方法
(1)呼吸道通暢措施。病患送至搶救室后,將其上身抬高15度,同時將下肢向上抬高20至30度。把堵塞于病患口腔、咽喉處內的血塊、分泌物或異物等清理干凈后給予吸氧措施,若病患呈現呼吸心跳驟停或呼吸衰竭,需立刻為其行氣管插管,利用球囊呼吸器幫助病患呼吸,注意每次吹氣時間保持在2秒鐘,持續吹2口氣,用力不宜過大,否則將導致病患胃擴張;如病患存在頸椎骨折致頭部不能后仰,則應行氣管切開術,再以鼻導管或面罩吸入方式予以氧氣治療,以防誘發低氧血癥;此外,還可采取口對口人工呼吸,先取一塊透氣性較好且干凈的布料置于病患口部,然后深吸一口氣,在以嘴貼合病患口唇后,捏實病患鼻孔,將氣持續緩慢地吹出,直至病患胸廓再次起伏即可。
(2)密切觀測病情變化。察看病患皮膚顏色、溫度與溫度,血壓和脈壓差,意識狀況,瞳孔變化,尿量、尿相對密切度及性質,周圍表淺靜脈充盈度,中心靜脈壓等情況,并利用心電監護儀實行動態監測措施,但不可完全依賴,應每隔15~30分鐘對病患脈搏、心率、血壓、呼吸等生命體征進行人工檢測,并將相關數據記錄下來,從而避免儀器發生差錯。此外,還應對存在合并癥狀者行早期處理,如骨折者,為避免加重骨折情況,需給予鎮靜并行夾板固定措施,血氣胸者則需及早采取胸腔閉式引流,而對于活動性出血者,除積極備血外,還需馬上向手術科室報告,以徹底止血。
(3)補液復蘇。補液速度初時需快,而后根據情況逐漸調慢速度,使病患收縮壓保持在70~90毫米汞注間,且每小時尿量應大于25毫升;晶膠比應為2∶1~3∶1。晶體液包括生理鹽水、平衡鹽水以及林格氏液,膠體溶液包括心旋糖酐、706代血漿、血定安等;補血時,應用7.5%高滲鹽水配合血漿、濃縮紅細胞輸入,正常量為每千克4毫升,可促進循環并起到擴容效果。
(4)建立2~3條靜脈通路。采用套管針實行注射,盡可能選取粗、直的上肢靜脈,以確保液體、血液能盡快進入病患體內,必要時還可行鎖骨上下靜脈穿刺操作。若病患輸血后癥狀未見緩解,或稍微緩解后又呈下降趨勢,即提示病患內出血情況嚴重或失血量超過40%,需要即刻實施手術止血或輸入全血[3]。補液時,需嚴格控制補液速度以及液體成分,一般情況下,對于休克情況嚴重的的病患,為達到擴容目的,應于10~30分鐘內將2000毫升液體輸予病患,輸入液體通常為生理鹽水或平衡鹽液;補液期間,密切注意病患有無咳嗽、氣短、胸悶等癥狀,并觀察其是否咳出泡沫樣血性痰或泡沫痰,以防因輸血輸液過快而誘發急性肺水腫。此外,為避免促進微循環障礙,補液期間還需對病患實施保暖操作,利用熱水袋、空調等提高病患體溫。
1.2觀察指標:觀察56例創傷失血性休克病患護理前后的血氧飽和度、舒張壓、收縮壓及心率等情況,并進行記錄。
1.3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4.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作表示,應用t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本次研究中,創傷失血性休克病患56例,急診搶救護理前,氧飽和度(86±3)%,舒張壓(56±8.4)毫米汞注、收縮壓(98±9.3)毫米汞注,心率(65±10)次/分鐘;護理后,氧飽和度(99±5)%,舒張壓(80±10.2)毫米汞注、收縮壓(130±11.4)毫米汞注,心率(87±11)次/分鐘;與護理前相比,護理后各項數值均明顯較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結語
失血性休克是因重大創傷而導致的組織血液灌流不足、缺血缺氧、細胞代謝紊亂現象,且具有傷情復雜、病情發展快,癥狀危急等特點,若病患得不到及時地復蘇措施,將可引發多種器官功能障礙,進而致死。相關研究報道表明,創傷失血性休克病患死亡多發生于創傷后1小時內,因此,要求各救護人員在搶救過程中除要反應靈敏外,還必須緊密配合,及時鑒別病情,而后抓緊黃金急救時間,以高度責任感與成熟的護理技術、急救知識為病患實施急診搶救護理。本次研究中,通過56例創傷失血性休克病患實行及時的急診搶救護理措施,有效穩定病患病情,氧飽和度、舒張壓、收縮壓、心率等情況均得到改善,證實急診搶救護理的有效性,適于推廣應用。
作者:楊慧高有勁張全月單位:江蘇省句容市人民醫院急診室